各单位、部门:
《广东医科大学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经学术委员会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贯彻执行。
广东医科大学
2017年5月9日
广东医科大学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
为积极发展专业学位教育,努力为国家建设输送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根据《广东医科大学制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若干规定》,制定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为适应我国现代公共卫生事业发展要求,面向卫生行政部门、疾病控制、医疗、卫生监督、卫生检疫、社区卫生机构等医疗卫生相关部门,培养具有公共卫生思维和视野、掌握公共卫生基本理论与技术方法,具备公共卫生综合实践与应用能力的高素质、高层次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的授予标准
1.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学风严谨,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及为祖国建设和卫生事业献身的精神。
2.掌握现代公共卫生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能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结合公共卫生实际发现问题,并运用所学的理论与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掌握现代公共卫生的管理方法和基本技能,能独立从事公共卫生的现场工作。
4.能结合公共卫生工作完成具有应用或参考价值的学位论文或调研报告(非全日制)并通过答辩。
5.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
6.在正式期刊(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登记备案的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至少1篇,第一作者单位为“广东医科大学”,责任导师为“通讯作者”,其他事项参见广东医科大学相关文件规定(全日制)。
三、学制和培养方式
采取全日制与非全日制两种方式进行培养。
1.全日制:实行在校全日制学习,学习年限为3年,其中理论课学习0.5年、现场实践1.5年、课题研究1年。
2.非全日制:采用在职学习方式进行培养,理论学习一般利用周末或节假日等时间完成,实践环节和专题论文研究主要到单位或实践基地完成。学习期限一般为3年,在校累计学习时间不少于1年。原则上按理论课0.5年、跟随在校指导老师科研培训0.5年,现场专题实践研究2年来安排。其中根据所选专业方向、结合工作实践确定专题项目,开展现场实践研究。
四、专业方向培养要求
(一)基本要求
1.掌握文献检索、文献综述和公共卫生调查报告撰写、公文写作能力;
2.掌握流行病学的基本原理、设计方法和定量、定性调查技术;
3.掌握常用医学统计方法及常用统计软件的使用,具备将调查研究结果正确地运用统计图表呈现的能力;
4.掌握健康促进的理论和行为干预方法;
5.熟悉我国卫生行政法规、公共卫生管理体系运行模式;
6.熟悉我国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健康教育、食品安全、妇幼及老年卫生保健等公共卫生业务机构的运行和工作内容;
7.熟悉三级预防策略及基本手段在预防医学实践中的应用;
8.了解循证医学理论在公共卫生实践中的应用;
9.了解国际卫生的发展趋势。
(二)各专业方向培养要求
1. 疾病预防与控制:掌握运用流行病学、生物统计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研究传染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伤害等的分布特点及流行规律,掌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现场流行病学现场调查研究方法和处理过程,能独立开展现场调查处理和项目设计,并能对所获的资料进行分析,提出疾病预防和控制提供对策。熟悉我国疾病控制系统,疾病信息系统;了解病原学的检查方法。
2. 环境与职业健康:掌握预防性卫生学评价的技术;熟悉健康危险因素监测、分析、干预规划制定和评价过程;了解我国环境卫生和职业卫生面临的主要问题;能够独立开展劳动条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研究。
3. 营养与食品安全:掌握食品从农田到餐桌的诸环节中可能存在的主要有害物质和因素的种类、来源、性质、作用、含量水平、监督管理以及预防与控制措施,各类食品的主要安全与卫生问题。掌握食品监督与管理学的概念及其主要职能,影响食品监督与管理的主要因素及其常用研究方法。熟悉食品监督与管理的法律、法规和管理体系。了解与质量与食品安全监督的主体、客体及其职责,各级监督机构主要职能。
4. 卫生检验与检疫:掌握现代卫生检验检疫技术,高级医药卫生仪器分析技术,微量元素及其检测方法的原理及方法,开展水质、空气、土壤、食品、化妆品、生物样本等卫生检验与检疫;主要研究常见环境污染物、环境病原物、生物标志物、食品中有害物质等检验检疫新方法和新技术。具备研制检验检疫卫生标准、检验检疫方法的能力。
5. 社区卫生与健康管理:掌握临床与预防医学专业人员提供人群健康促进和疾病预防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掌握分析社区人群主要的健康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社区卫生资源及其分布,根据不同人群的健康特点来制定、实施和评价社区卫生干预计划。熟悉社区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的主要形式和手段。熟悉社区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疾病管理和以预防为导向的健康照顾。
6. 卫生事业管理与卫生监督:掌握卫生管理学的概念及其主要职能,掌握影响卫生事业发展的因素、卫生事业管理常用的研究方法。掌握政策的概念、特征和基本功能,熟悉公共政策研究对象的主体和客体,政策的基本类型。掌握组织与组织工作的定义、特点,组织结构的类型和特点,我国的卫生工作方法。掌握区域卫生规划的原则及其意义。熟悉计划及其相关概念,掌握制定计划的原则,熟悉制定计划的依据,制定计划的程序。了解我国的卫生改革政策。了解评价的基本概念和目的,评价研究的基本类型,经济学评价方法。具备卫生规划、卫生政策参与和卫生监督执法能力。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课程包括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选修课三个类别。课程实行学分制(具体课程类别见附表1),若有考试不及格或考查不合格的课程,可在下学期开学后一周内到研究生学院申请补考,所有课程均只有一次补考机会,如补考仍不合格,可以重修后再补考一次,选修课程可选择重修后补考或选择放弃该门课程成绩(不计该门课程学分),有一门或以上必修课程重修后仍考试不及格,或放弃选修课程后总学分达不到授予学位要求者,不得申请学位论文答辩。
(一)全日制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课程学习必须修满18学分。公共卫生专业技能训练与社会实践教育、教学能力训练和科研能力训练和学位论文为专业学位必须完成的培养环节,不计学分。
(二)非全日制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课程学习必须修满22学分。因非全日制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多为公共卫生相关专业岗位工作人员,对其社会实践教育内容不作专门要求,相比全日制学生,更多加强其理论学习内容安排。
附表1 攻读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表
类 别 |
课 程 名 称 |
学时 |
学分 |
学期 |
备注 |
公 共 课 |
公共英语 |
27 |
1.5 |
1 |
1.所有方向必修; 2. 面授讲课 |
自然辩证法 |
18 |
1 |
1 |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
36 |
2 |
1 |
专业基础课 |
现场流行病学 |
36 |
2 |
1 |
高级卫生统计及统计软件应用 |
54 |
3 |
1 |
公共卫生概论 |
36 |
2 |
1 |
卫生管理学基础 |
36 |
2 |
1 |
健康传播与健康教育 |
36 |
2 |
1 |
专业选 修 课 |
卫生经济学 |
18 |
1 |
1 |
1.按专业方向选择; 2. 面授讲课 |
健康管理 |
18 |
1 |
1 |
疾病预防控制 |
18 |
1 |
1 |
环境与职业健康 |
18 |
1 |
1 |
社会动员与健康促进 |
18 |
1 |
1 |
食品安全与评估 |
18 |
1 |
1 |
现代营养学进展 |
18 |
1 |
1 |
卫生法规与卫生监督 |
18 |
1 |
1 |
卫生检验检疫方法与技术 |
18 |
1 |
1 |
高级卫生化学 |
18 |
1 |
1 |
公共卫生管理 |
18 |
1 |
1 |
老年卫生学 |
18 |
1 |
1 |
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进展 |
18 |
1 |
1 |
调查研究方法与分析 |
36 |
2 |
1 |
卫生政策分析 |
18 |
1 |
1 |
医院管理学 |
18 |
1 |
1 |
医学文献检索 |
18 |
1 |
1 |
医学科研设计与论文写作 |
18 |
1 |
1 |
六、公共卫生专业技能训练与社会实践教育
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强调人才培养与我国公共卫生实际需要相结合,注重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卫生管理能力。采用“3+2”综合培养模式:即理论学习、公共卫生实践和课题研究三段式培养与双导师制(学校导师与实践现场导师)培养相结合,确保公共卫生硕士的培养质量。
(一)全日制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全日制学生在完成理论课程学习,并修满规定学分之后,在规定期间应完成社会实践报告1篇。公共卫生专业技能训练与社会实践教育在有本硕士点聘任兼职指导教师的预防医学实践教学基地完成,选题以教学基地及有关机构进行公共卫生现场实践为基础,内容可以涉及所学专业方向相关公共卫生工作现状及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社会实践报告要求字数5000字以上,由现场导师指导撰写,选题及实践报告由现场导师和校内责任导师共同审核、评阅并签字确认。
社会实践报告经双导师确认后提交公共卫生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审核通过,不合格者不能申请论文答辩,应继续进行社会实践能力训练,半年或一年后重新进行考核。
(二)非全日制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不要求专门开展社会实践教育。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结合在职工作加强相关专业技能学习、提升专业技能水平。
七、教学能力训练与考核
通过参加教学实践,使研究生了解学校教育与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掌握公共卫生专业教学工作的基本技能。公共卫生硕士专业研究生参与教学不少于12学时或举办学术研讨讲座至少1次。
八、科研能力训练和学位论文
(一)全日制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1.在责任导师和现场导师共同指导下,掌握论文选题、课题设计、文献检索、资料收集、数据处理、论文撰写等基本科研方法,培养临床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制定完成学位论文和撰写文献综述的工作计划。
2.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的学位论文要求
在责任导师和现场导师的指导下,结合本人的兴趣和现场的具体情况确定研究方向、课题计划和论文撰写。学位论文要求学生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硕士生应选择有重要应用价值的课题,论文的具体格式要求符合广东医科大学研究生学院的要求。并需符合以下具体要求:
(1)学位论文的形式可以是一篇质量较高的现场调查报告,也可以是针对某一公共卫生问题提出科学合理的卫生政策分析报告,或其它解决公共卫生实际问题的研究论文;论文结果应对公共卫生工作具有一定的实际参考价值。
(2)学位论文应能体现研究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学位论文应达到本专业公开学术刊物可接受并发表的水平。
(4)硕士生学位论文要求不少于2.0万字,中文摘要控制在1000字内,英文摘要2000字符内。
为了保证学位论文质量,对论文工作加强过程管理。严格执行开题报告、论文工作中期报告、论文工作结束报告和学位论文评阅制度。
(二)非全日制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非全日制学生根据专业方向、在职岗位性质和需要,开展现场专题实践研究;受所在单位条件限制,无法完成相关培养任务的,由研究生提出申请,统一安排有本硕士点聘任兼职指导教师的预防医学实践教学基地开展本阶段培养工作。参照学位论文教学程序管理,在指导教师同意条件下,研究结果可以选择以学位论文形式或调研报告形式呈现。
九、双导师制培养
双导师制指在校内和实践单位分别聘任研究生指导教师,校内导师负责指导研究生课程学习和培养全过程协调,实践单位导师负责指导研究生实践活动,校内导师与实践单位导师按照集体培养的方式,根据本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以及每个研究生的具体情况,制订培养计划,定期检查实施情况。导师由校内相关学科和实践单位的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或相应行政职务人员担任。
十、学位论文答辩
达到如下条件可申请学位论文答辩:
1.社会实践报告经双导师确认后提交公共卫生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审核通过;
2.完成了1篇5000字以上的文献综述,导师审核合格;
3.完成学位论文(或现场专题实践调研报告),经导师审核,达到本专业公开学术刊物可接受并发表的水平。
十一、毕业和学位授予
学位申请者在学习期满按培养计划要求修满规定学分、完成公共卫生社会实践训练和硕士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后,可给予毕业;在正式期刊(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登记备案的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至少1篇(第一作者单位为“广东医科大学”,责任导师为“通讯作者”,其他事项参见广东医科大学相关文件规定),可授予学位。
符合以上条件者可提供相应材料申请授予公共卫生硕士学位。公共卫生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对申请者的资格进行审核,并以无记名方式投票表决,获全体委员三分之二及以上同意者,可报送研究生学院审核;经研究生学院审核通过者,可报送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评定,校学术委员会批准后授予硕士学位。
十二、管理与待遇
1.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计划必须在入学后三个月内由责任导师根据培养方案中规定的要求结合硕士生的个人情况制定,由指导小组、学院学位分委会审批后执行,并报研究生学院备案。
2.培养过程中的各类表格均汇编入《广东医科大学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手册》,一式三份,由公共卫生学院负责管理,一份作为研究生申请学位的必需材料之一,其它两份分别留公共卫生学院所和研究生学院存档备查。
3.公共卫生学院科教办与各学科负责人在尊重导师负责制的基础上加强对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和管理,建立和健全各项培养管理制度,并要注重教书育人。
4.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待遇参照科学型硕士研究生,不享受寒暑假,具体休假时间由所在学科和社会实践单位安排。
十三、本方案自公布之日起开始实行。未尽事宜将根据国家有关文件精神进行补充和修订。
抄送:学校领导,学校各基层党委、党总支部、党委各部门、工会、
团委,各民主党派,侨联。
广东医科大学校长办公室2017年5月9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