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工作

培养方案

当前位置: 首页 >> 培养工作 >> 培养方案 >> 正文

广东医学院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发布日期:2017-11-14    作者:     来源:     点击:

广东医学院研究生学院编制

2014年7月

目录

广东医学院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总则)1

生理学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细则6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细则9

病原生物学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细则12

病理学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细则14

病理生理学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细则18

内科学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细则21

外科学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细则29

妇产科学科学学位研究生培养细则42

儿科学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细则47

护理学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细则57

研究生应定期向所在培养学科报告其课题工作的进展情况。60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细则63

神经病学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细则66

肿瘤学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细则69

研究生应定期向导师及培养学科报告其课题工作的进展情况。71

皮肤病与性病学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细则73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细则75

耳鼻咽喉学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细则80

临床检验诊断学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细则84

临床流行病学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细则87

麻醉学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细则90

药剂学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细则93

药理学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细则98

药物分析专业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细则104

药物化学专业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细则109

重症医学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113

眼科学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细则117

广东医学院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总则)

第一条培养目标

科学学位硕士学位研究生(以下简称硕士生)必须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体要求是:

(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掌握本门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和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科学作风严谨。

(三)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基本具有应用外文撰写科研论文的能力。

(四)身心健康。

第二条招生对象

己获得将所攻读硕士学位相同或关系密切的相关专业学士学位(入学前可望获得该学位者可先报考)的在职人员或应届、往届毕业生,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并经复试合格者。

第三条学习年限及时间安排

硕士生学习年限为3年。有特殊原因不能按期完成各项学习任务者,允许申请延长学习年限,但延长期不能超过1年。

硕士生第一学年第一学期主要用于课程学习,之后的时间主要用于教学(临床)实践和学位论文工作。

条课程学习

研究生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所修课程的总学分不低于28学分,其中专业基础课至少修满9学分。研究生应在入学后一周内在导师的指导下确定所修课程。课程主要安排在第一学期学习,小部分课程(主要是专业课和讲座课等)在其它时间学习。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详见《广东医学院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和学分分配实施办法》。

除了常规开设的研究生课程外,凡是参加学术讲座或作学术报告,均可将学术讲座或学术报告题目及时间记录在《研究生学术活动登记表》中,并由主办单位或主讲人签字或盖章证明,在答辩前交各临床学院研究生管理部门审核,认可学分后,上报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备案,计入总学分。

课程学分达到要求者方可申请答辩。

条教学和临床实践

临床前期学科的硕士生至少应参与半年教学实践工作,授课学时不少于30学时(含实验课);临床硕士生至少应有1年的临床实习经历(含本专业和相关专业)。临床前期学科硕士生参加教学实践的形式可以是讲授理论课、带本科生实习或实验课等,通过教学实践,使硕士生得到初步的教学训练。临床医学硕士生除参加本专业(含所覆盖亚专业)的临床培训外,至少参加两个相关专业的临床轮训,科外轮训时间一般不得少于4个月。已按《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要求在三甲以上医院完成培训的硕士生凭相关证明材料可向研究生学院申请减免科外轮训时间,经研究生学院审批同意后可减免科外轮训时间和本专业临床实践时间;虽已完成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但已跨专业攻读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不得申请减免科外轮训时间和本专业临床实践时间。

第五条学位论文工作

学位论文工作是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或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全面训练,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环节。各培养点可依据实际情况在第二学期开始安排硕士生的学位论文工作,科学学位硕士生在第三学期末必须完成学位论文的开题工作,对于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生,学位论文工作可与临床实践可并轨进行,学位论文工作时间一般累计为一年至一年半。

硕士学位论文的要求: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对所研究的课题应当有新见解,表明作者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为了保证学位论文质量,研究生要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对待学位论文工作,导师也应注意培养研究生良好的科学作风,所在培养学科必须对学位论文工作过程进行严格管理。严格执行公开开题报告、学位论文工作中期报告、学位论文工作结束报告和学位论文预答辩制度。

在学位论文工作前期,各硕士点(教研室、研究所、研究室)及导师应注意从以下两个环节严格把关:

(一)选题

硕士生在导师指导下,通过查阅收集有关文献资料、预调查及预实验等,做好学位论文选题工作。选题的基本原则是:

1.选题应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或实用价值,对本学科、专业的系列研究工作能够做出一定的贡献。

2.选题要做好查新工作,学位论文必须有一定的创新性,不能重复或变相重复前人的研究工作。

3.选题要考虑实验条件和研究时间跨度,所选课题要用的仪器设备、实验材料和实验经费应基本具备,并能在预定的时间内完成。

4.选题一般应尽量与本专业或导师现有的研究方向或科研项目有关。

5.临床医学硕士学位研究生可选择贴近临床的课题,也可选择基础研究方面的课题。临床病例总结、系统评价、个案报道和文献综述不可作为科学学位硕士生课题。

(二)开题报告

1.研究生在选题、调研的基础上写出开题报告,并在所在学科、专业范围内报告及论证。原则上以招生学科为单位(按专业归口管理方案)集中进行开题,由招生学科负责人主持并邀请有关学科、专业的专家参加。开题报告专家组由三名及以上研究生导师或同行专家组成。开题报告须在第三学期结束前完成。

2.研究生应重点报告其选题依据、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研究计划,导师及同行专家应就研究生选题的先进性,科研设计的严密性,方法和指标选择的科学性等方面提出意见。

3.开题报告结束后,研究生作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最后填写《广东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并报送招生学科和研究生学院存档备案。

(三)学位论文工作阶段报告

研究生应定期向所在培养学科报告其课题工作的进展情况。

1.学位论文工作中期报告:专业学位硕士生学位论文工作中期报告于第五学期前由研究生所在培养点组织和执行,无须向研究生学院提交中期报告。但研究生学院将定期和不定期对研究生中期报告情况进行抽查。

2.学位论文工作结束报告:专业学位硕士生学位论文工作结束报告于答辩前由研究生所在培养点组织和执行,无须向研究生学院提交学位论文终期报告。

3.未按要求对学位论文工作的各阶段进行严格把关的导师和培养点将限制招生规模。

(四)学位论文撰写

按《广东医学院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写作要求与规范》(见附件)的要求撰写学位论文,并在学位论文中详细阐述自己的研究成果。

(五)学位论文撰写

研究生按《广东医学院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撰写要求及体例规范》撰写学位论文,并在学位论文中详细阐述自己的研究成果。

第六条临床或教学能力考核、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和学位授予

(1)研究生完成培养计划所规定的全部学习任务,课程考试成绩合格,修满规定学分,在校期间在省级以上期刊(含省级)上发表论文1篇(第一作者,综述或论著),达到硕士学位教学或临床实习要求,完成学位论文工作,经导师、所在二级单位研究生管理部门审核批准后,可向研究生学院申请论文答辩。

2.硕士学位研究生答辩前必须先进行毕业前临床或教学能力考核,毕业前临床或教学能力考核以培养学科为单位统一组织,并依考核成绩出具是否同意答辩的决议书。

3.学位论文答辩由培养学科自行组织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对研究生论文进行答辩。答辩委员会由三至五名副高职称以上的同行专家组成,答辩委员会主席必须为硕士或博士生导师,答辩委员会校外专家比例不得少于2/3。在申请答辩时,研究生必须填写《广东医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答辩申请书》(一式二份),报送所在培养学科,所在培养学科签署意见(确定答辩日期、委员会主席及委员名单),报研究生学院审批后方可组织答辩,未经研究生学院审批者答辩无效。学位论文答辩完成后,答辩委员会做出是否建议授予硕士学位的决议,提交研究生学院,再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无记名投票,获委员会全体成员三分之二以上(包括三分之二)票为通过,授予申请人硕士学位。在正式答辩前,各硕士培养点应组织预答辩。

4.学位论文答辩未通过者,答辩委员会应做出是否同意半年后再答辩的决定,否则,延迟一年后答辩。

5.研究生不得跨专业申请硕士学位。

6.学位授予工作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及《广东医学院硕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执行。

第七条研究生教育与管理

1.每名研究生必须有一完整的培养计划。研究生入学后,导师根据本培养方案的要求,结合研究生本人的情况制定培养计划。培养计划应对研究生的课程学习、文献阅读、临床培训、科学研究、学位论文工作的预期目标及进度、教学工作等作出安排。培养计划需经所在各硕士培养点签署意见,二级学院预审核后报研究生学院审查。培养计划实施情况应实时在《培养手册》上进行反映,研究生学院或委托二级学院的研究生管理部门将定时或不定时对培养计划落实情况和《培养手册》进行检查。

2.研究生的指导工作一般采取导师小组负责制。导师小组原则上由3人组成(包括导师)。校外培养点导师负责的硕士生必须有一名校本部(包括直属附属医院)相同或相关专业的导师参加导师小组,并作为副导师,副导师一般由所在学科(或相关学科)科主任担任或由科主任指定一名研究生培养经验丰富的导师担任),副导师的主要职责是协助制定培养方案并监督培养计划的落实情况。

第八条研究生培养经费

1.经费来源:主要来源于国家拨款和定向、委托培养及自筹经费研究生的培养费(管理费)。

2.经费用途及使用:按《广东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培养经费管理条例》执行。

本条例从发布之日起执行,解释权归研究生学院。若与以往有关管理条例冲突,以本条例为准。

生理学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细则

一、培训目标

硕士学位研究生必须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体要求是:

(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掌握本门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和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科学作风严谨。

(三)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基本具有应用外文撰写科研论文的能力。

(四)身心健康。

二、学习年限

硕士生学习年限为3年。有特殊原因不能按期完成学习任务者,允许申请延期,但延长期限不能超过1年。

三、课程学习

1. 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攻读科学学位的硕士研究生要求所修课程的总学分不得低于28学分,其中研究方向必修课至少6学分。具体课程及学分见“广东医政发〔2013〕15号”文件“广东医学院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和学分分配办法”。

2. 科学学位研究生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类。其中“必修课”又分为“公共必修课”、“研究方向必修课”和“专业必修课”三种;“选修课”有“指定选修课”和“选修课”两种。研究生应在入学后一周内在导师的指导下确定所修课程。选修课目应以偏向于选修基础及理论性强的课程为主。

3. 除专业课和专业外语课外,其余课程应在入学后第一学期内完成。专业课学习以自学为主,由生理学、细胞生物学、组织胚胎学、生物医学工程各招生方向指定专业教材或其他专业学习资料,并在毕业前组织考核。学习资料报送学科负责人审核,并报送研究生学院备案。

专业外语课学习以自行阅读外文原文文献为主,但生理学、细胞生物学、组织胚胎学、生物医学工程各招生方面也应定期或不定期举行专业外语阅读辅导、读书报告会等形式,指导、督促研究生的专业外语学习。

4. 课程的具体管理办法按照“广东医政发〔2013〕14号”文件“广东医学院硕士研究生课程管理及考核办法”的规定执行。

四、教学能力培养、学术活动及读书报告

1. 生理学各研究方向(含挂靠招生)的科学学位研究生应参加一定的教学实践活动,包括理论课讲授、本科生实验课,直接由研究生本人完成的教学时数不少于30学时。

2. 研究生应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学术活动。研究生导师应尽可能地为研究生提供各种学习机会,鼓励研究生多参加校内外学术活动。在完成课程学习进入实验室后,招生学科应定期组织研究生开展读书报告会、学习沙龙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每个研究生每学期应主持读书报告或学术沙龙活动不少于2次。研究生参加的各种学术活动可以获得相应学分。具体学分要求参见研究生学院的有关规定。

五、科研能力训练与学位课题研究

1.专业知识学习与文献阅读 研究生入学后,导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指导研究生学习本专业及相关领域的理论知识(专著、专题综述、专业评论等)和专业技术,并在进实验室后的头一个学期内查阅大量(不少于30篇)中外文文献(以外文原文文献为主),写出至少一篇与研究方向相关的文献综述,为选题、定题打好基础。

2.基本实验技能培训和实验室管理教育 研究生完成课程学习进入实验室工作阶段,各实验室应组织研究生学习实验室管理的相关规定及要求,并对研究生开展常用设备、仪器使用的操作培训。专业实验技术如细胞培养、实验室无菌技术、分子操作、动物实验技术等原则上由高年级研究生采用“师徒式”学习方式传授,导师负责检查、指导。但一些难于掌握的高难度技术,导师也应抽出适当时间亲自指导。

3.选题、定题 在大量阅读专业文献、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研究生应在进入实验室的第一学期初步选定研究方向,并开始相关专业技术的学习和预实验工作。进入实验室的第二学期内应确定研究课题,并为“开题”作好准备。

4.预实验和开题 选定研究方向、初步确定研究课题后,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开展课题前期的“预实验”工作,并在进入实验室后的第二学期之内完成研究课题的“开题”工作。“开题”以“开题报告”为标志。不能按时“开题”将影响研究生的毕业论文申请,具体要求见研究生学院的相关规定。

5.学位论文研究与毕业论文撰写 经过前期的选题、定题、预实验和开题环节后,研究生进入学位课题研究阶段。研究生应该按照“开题”时确定的研究方案认真进行课题研究,认真做好实验记录、经常整理实验结果,根据不断发现的新问题修订实验方案,直至完成预定的研究内容,达到预定研究目标,并按要求撰写毕业论文。毕业论文的撰写及提交按研究生学院的相关规定执行。

6.实验记录及实验结果整理 进入实验室后,研究生应有专用实验记录本(或电子活页,可打印存档)对实验进行详尽、客观记录,并经常整理实验结果,总结发现问题。研究生导师应经常检查研究生的实验记录,并做好评阅、批示。

实验记录是科学研究的原始资料,务必保持真实、客观,切忌臆造、杜撰或随意更改,否则视情节按“学术不端”行为及研究生管理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实验记录本的原始记录应在毕业论文答辩会上提交“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审阅,然后交招生学科存档。

六、毕业论文答辩与学位授予

1、研究生完成培养计划所规定的全部学习任务,课程考试成绩合格,修满规定学分,在校期间在省级以上期刊(含省级)上发表论文1篇(第一作者,综述或论著),达到硕士学位教学或临床实习要求,完成学位论文工作,经导师、所在二级单位研究生管理部门审核批准后,可向研究生学院申请论文答辩。

2. 硕士学位研究生答辩前必须先进行毕业前临床或教学能力考核,毕业前临床或教学能力考核以培养学科为单位统一组织,并依考核成绩出具是否同意答辩的决议书。

3. 学位论文答辩由培养学科自行组织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对研究生论文进行答辩。在申请答辩时,研究生必须填写《广东医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答辩申请书》(一式二份),报送所在培养学科,所在培养学科签署意见(确定答辩日期、委员会主席及委员名单),报研究生学院审批后方可组织答辩,未经研究生学院审批者答辩无效。学位论文答辩完成后,答辩委员会做出是否建议授予硕士学位的决议,提交研究生学院,再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无记名投票,获委员会全体成员三分之二以上(包括三分之二)票为通过,授予申请人硕士学位。在正式答辩前,各硕士培养点应组织预答辩。

4.学位论文答辩未通过者,答辩委员会应做出是否同意半年后再答辩的决定,否则,延迟一年后答辩。

5. 研究生不得跨专业申请硕士学位。

6.学位授予工作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及《广东医学院硕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执行。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细则

一、培训目标

硕士研究生培养必须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原则,具体要求是:

(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科学作风严谨,具有良好的思想修养和社会公德、及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意识。

(二)掌握本门学科基本的理论知识和系统的实验技术,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及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三)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基本具有应用外文撰写科研论文的能力。

(四)身心健康。

二、学习年限

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为3年。有特殊原因不能按期完成学习任务者,允许申请延期,但延长期限一般不超过1年。

三、课程学习

1. 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攻读科学学位的硕士研究生要求所修课程的总学分不得低于28学分,其中研究方向必修课至少6学分。具体课程及学分见“广东医政发〔2013〕15号”文件“广东医学院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和学分分配办法”。

2. 科学学位研究生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类。其中“必修课”又分为“公共必修课”、“研究方向必修课”和“专业必修课”三种;“选修课”有“指定选修课”和“选修课”两种。研究生应在入学后一周内在导师的指导下确定所修课程。选修课目应以偏向于选修基础及理论性强的课程为主。

3. 除专业课及教学实践外,其余课程应在入学后第一学期内完成。专业课学习以自学为主,由各招生方向指定专业教材等学习资料,并在毕业前组织考核。学习及考核情况报送学科负责人审核,并报送研究生学院备案。

4.课程的具体管理办法按照“广东医政发〔2013〕14号”文件“广东医学院硕士研究生课程管理及考核办法”的规定执行。

四、教学能力培养、学术活动及读书报告

1.各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应参加一定的教学实践活动,根据本专业实际,一般安排在第二学年的第一学期参加本科生实验课教学。专业点按有关规定,组织研究生参加集体备课、听课、预实验、试讲、带教等教学活动,并定期开展科内教学评讲活动。

2.硕士研究生应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学术活动。研究生导师应尽可能地为研究生提供各种学习机会,鼓励研究生多参加校内外学术活动。研究生进入实验室后,招生学科应定期组织研究生开展文献综述、实验进展汇报、实验技巧交流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每个课题组每学期应主持上述活动不少于2次。各研究方向导师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安排研究生随行参加国内相关学术会议每年一次。

五、科研能力训练与学位课题研究

1.专业知识学习与文献阅读 研究生入学后,导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指导研究生学习本专业及相关领域的理论知识(专著、专题综述、专业评论等)和专业技术,第一学年内查阅大量不少于50篇中外文文献(以外文原文文献为主),争取在第二学年结束前公开发表至少一篇与研究方向相关的文献综述。

2.基本实验技能培训和实验室管理教育 研究生进入实验室后,学科应组织研究生学习实验室管理的相关规定及要求,并对研究生开展常用设备、仪器使用的操作培训。专业实验技术如细胞培养、基因工程分子操作、动物实验技术等由各课题组导师根据实验条件各自负责培训。

3.选题、定题 在大量阅读专业文献、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研究生应在第一学年结束前初步选定研究方向,确定研究课题,并开始相关专业技术的学习。

4.预实验和开题 选定研究方向、初步确定研究课题后,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开展课题前期的“预实验”工作,并在第二学年第一学期内完成研究课题的“开题”工作。具体要求见研究生学院的相关规定。

5.学位论文研究与毕业论文撰写 研究生应该按照“开题”时确定的研究方案认真进行课题研究,做好实验记录,根据新问题修订实验方案,直至完成预定研究目标,并按要求撰写毕业论文。在此期间,学科应组织至少1次学生学位论文实验的中期检查,检查结果学科存档以备研究生学院抽查。毕业论文的撰写及提交按研究生学院的相关规定执行。

6.实验记录及实验结果整理 研究生用专用实验记录本对实验进行详尽、客观记录,并经常整理实验结果,总结发现问题。研究生导师应经常检查研究生的实验记录,并做好评阅、批示。实验记录务必保持真实、客观,切忌臆造、杜撰或随意更改,否则视情节按 “学术不端”行为及研究生管理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实验记录本的原始记录应在毕业论文答辩前提交研究生学院审阅,然后交招生学科存档。

六、毕业论文答辩与学位授予

1、研究生完成培养计划所规定的全部学习任务,课程考试成绩合格,修满规定学分,在校期间在省级以上期刊(含省级)上发表论文1篇(第一作者,综述或论著),达到硕士学位教学或临床实习要求,完成学位论文工作,可向研究生学院申请论文答辩。

2.在申请答辩时,研究生必须填写《广东医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答辩申请书》(一式二份),报送所在培养学科,培养学科组织研究生进行各项能力考核,并依考核成绩签署是否同意答辩意见提交二级学院审批。

3. 学位论文答辩会由培养学科自行组织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答辩会主席尽可能邀请院外相关专业知名专家担任。学位论文答辩完成后,答辩委员会讨论做出是否建议授予硕士学位的决议,提交研究生学院,再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无记名投票,获委员会全体成员三分之二以上(包括三分之二)票为通过,授予申请人硕士学位。在正式答辩前,各硕士培养点应组织预答辩。

4.学位论文答辩未通过者,答辩委员会应做出是否同意半年后再答辩的决定,否则,延迟一年后答辩。

5. 研究生不得跨专业申请硕士学位。

6.学位授予工作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及《广东医学院硕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执行。

病原生物学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细则

一、培养目标

1、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在病原生物学专业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熟悉科学研究的基本环节,能够从事病原生物学专业教学和科学研究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并为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

2、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敬业精神;注重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3、掌握一门外语,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并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

4、身心健康。

二、研究方向

1.病原生物分子致病机理研究。

2.病原生物疫苗应用基础研究。

3.病原生物致病性相关的基因组、RNA组、转录组及蛋白质组学研究。

4.感染与免疫。

5.新型抗感染药物的研究。

三、学习年限及时间安排

学习期限一般为三年,允许申请延长学习年限,但延长期不能超过1年。

四、课程学习

研究生课程实行学分制,所修课程的总学分不低于28学分,其中专业基础课至少修满9学分。研究生应在入学后一周内在导师的指导下确定所修课程。课程主要安排在第一学期学习,小部分课程(主要是专业课和讲座课等)在其它时间学习。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详见《广东医学院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和学分分配实施办法》。

五、课程设置

(一)必修课程

⒈公共必修课: 11学分

2.研究方向必修课

(1)医学分子生物学及实验技术:5.0学分

(2)医学免疫学:3.0学分

(3)生物信息学:1.5学分

(4)微生物耐药基础与临床:1.0学分

(5)细胞与分子免疫学:1.5学分

3.专业必修课(4.0学分)

(1)专业课:2.0学分

以自学与专题讲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由学科组织。

(2)专业外语课:2.0学分

翻译1篇与本专业高度相关的英文研究性论文,由导师从高水平的学术期刊中挑选。

4、选修课

六、中期考核

硕士生实行中期考核制度,要求在第三学前期完成。考核内容包括:思想表现、科研能力、论文的设计与准备及健康状况等。考核合格者进入硕士论文研究与写作阶段;考核不合格者,按《广东医学院研究生学籍管理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处理。

七、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

1. 硕士研究生应至少用两年时间从事科学研究或学位论文工作。

2.硕士生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要求按照《总则》执行。

八、教学实践

硕士生应参加教研室相关专业本科或硕士生实验教学工作,由教研室分管教学主任负责安排,学时在20-30学时之间。教研室将对其教学能力、水平和质量做出评估。

病理学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细则

一、培训目标

硕士研究生培养必须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原则,具体要求是:

(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科学作风严谨,具有良好的思想修养和社会公德、及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意识。

(二)掌握本门学科基本的理论知识和系统的实验技术,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及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三)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基本具有应用外文撰写科研论文的能力。

(四)身心健康。

二、学习年限

病理学科学学位专业培训时间一般为3年(34个月),其中学位课程学习6个月、临床病理学专业能力培训3个月、教学训练4个月、科研训练15个月和论文撰写及答辩6个月。培训目标见总则。

三、课程学习

1、公共必修课:见培养方案总则。

2、专业基础课:见培养方案总则。

3、专业课:2学分。以自学与专题讲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由本学科组织考试。自学参考书包括《基础病理学》(英文版)、《肿瘤学》、《分子病理学》、《肿瘤分子生物学基础》以及与病理学专业相关的中英文权威期刊。

4、 专业外语课:2学分。以自学与专题讲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由本学科组织考试。

四、临床病理学专业能力培训

1、对临床病理专业理论的基本要求

掌握临床病理学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临床病理诊断的新进展、新知识和新技术。

2、对临床病理专业技能的基本要求

临床实践时间为3个月。要求独立进行外检的大体检查和取材,至少500例以上,参与外检的病理预诊工作,至少1000例以上,要求对病变进行描述和初步诊断。基本要求如下:

掌握外科病理取材的正确方法、熟悉从取材到制片的整个流程和步骤;熟悉尸体解剖步骤和方法。

掌握临床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的思维方法。

掌握各种常见病的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

了解冰冻切片的技术和冰冻快速术中病理诊断的原则,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的思维方法和对策。

五、教学训练

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CAI课件的制作培训,制作本科病理学实习课内容CAI课件1套。要求研究生参加病理学理论课和实验课的备课(不少于30学时),并参与病理学实习课带教4个月(每年春季3月~6月)。

六、科研训练

1、掌握细胞培养技术

2、掌握免疫组织化学的原理、技术以及在科研中的应用。

3、 掌握动物实验相关的技术

4、 较熟练地掌握原位杂交、FISH、流式细胞术、PCR和蛋白印记等分子病理学技术以及在科研中的应用。

七、学位论文

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是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或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全面训练,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开展学位论文工作前,首先需完成“医学研究中的生物安全防护”课程学习,并参加考核,成绩合格后方可进入实验室进行学位论文课题的研究工作。

(一)选题

硕士学位论文在导师的指导下确定论文题目,学位论文的选题应是从某一科学领域提出,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或理论意义,论文的研究工作应与本学科专业的研究方向或导师的专长相结合,可适当考虑研究生原有的基础和个人兴趣。

(二)开题报告

研究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阅读文献资料,结合实际情况,参加科研工作,确定选题,并经教研室审核批准后,尽快拟定论文工作计划,写出开题报告和文献综述。按广东医学院规定时间和要求在教研室内进行开题报告,考核专家小组就研究课题的创新性、科学性、可行性以及是否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等方面进行评议,同时指出研究课题中的不足之处或有待完善的部分,研究生听取意见后,进一步补充修改。

(三)课题中期汇报、检查

研究生进入课题研究阶段后,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严格的科研能力训练,并在课题研究到一个阶段时,按广东医学院规定时间和要求在教研室汇报学位论文课题中期进展情况,提出存在的问题和采取解决的办法等。

(四)课题结题报告

在完成学位论文课题的研究工作时,由研究生对研究结果及有关情况向教研室或课题组成员汇报,与会者就结果的可靠性、科学性和完整性进行评议,研究生根据评议结果进行完善和补充。

(五)实验记录

课题研究的实验记录按照《广东医学院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记录》中的要求认真进行填写。以上各阶段的报告填写在《广东医学院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进展表》中。

(六)学位论文撰写

学位论文在导师的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论文中应对研究成果作出详细的阐述,撰写格式按照《广东医学院研究生科学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中的要求。

(七)论文发表要求

发表论文需按照“广东医学院研究生科学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总则”的要求。

(八)科研能力考核

导师指导小组成员或考核小组从学位论文中期汇报、结题报告、实验数据记录、独立完成科研工作的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考核。

(九)学位评定与授予

医学硕士科学学位完成学位课程的学习,成绩合格,修满学分;完成科研训练并考核合格;完成学位论文后,向广东医学院研究生学院研究生提出申请,经导师、本单位研究生管理部门审核批准后,可进行学位论文答辩。学位论文答辩的具体要求见《广东医学院硕士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的规定》。

(十)培养方式与方法

硕士生采取理论学习与科学研究工作相结合的办法,既要使研究生深入掌握基础理论与专门知识,又要使其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具有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入学半年时间内完成课程学习,然后拟定研究生培养计划和方案且需教研室、科室审批后执行。研究生进入教研室进行临床病理、科研能力训练、教学训练和学位论文课题的研究工作。

指导方法:指导教师负责,导师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法。指导教师由学术水平较高,在研究工作中有成就的教授、副教授担任。具体要求按广东医学院研究生学院的规定。研究生的培养方式要灵活多样,充分发挥指导教师、指导小组及学生的积极性,不断加强对研究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更适应新形式下对人才的需求,同时完成专业和专业外语的学习。

病理生理学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细则

一、培养目标

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病理生理学专业对硕士生的培养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能从事病理生理学专业领域教学、科研等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一) 拥护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 有良好的品德修养和科研道德,具有追求真理的献身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善于合作的团结精神和关注社会的人文精神。

(三) 掌握病理生理学专业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临床常见疾病的病理生理学机制、临床科研中常用的动物模型的制备,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担任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四) 掌握一门外国语言,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并具有初步应用外文撰写论文的能力。

二、招生对象

己获药学学士或者医学学士学位(入学前可望获得该学位者可先报考)的在职人员或应届、往届毕业生,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并经复试合格者。

三、专业领域与研究方向

1.肿瘤病理生理:研究我国特别是广东省高发肿瘤的发病机理及抗肿瘤药物的药理作用和机制、筛选肿瘤标志物,为肿瘤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实验依据,为开发抗肿瘤药物提供新的靶点。

2.神经系统疾病病理生理:探讨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如脑卒中、阿尔兹海默病的神经损伤机制与传统中药药物的保护机制,并应用基因修饰的干细胞移植治疗脑卒中等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

3.分子动力学模拟、计算生物和药物设计:肿瘤异常高表达蛋白基因的小分子药物设计和重要癌症化学预防剂的未知靶标蛋白的探查;发展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的虚拟筛选新算法和新程序;蛋白质折叠和蛋白配体对接机理算法发展和应用研究。

四、学习年限及时间安排

病理生理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制为3年。有特殊原因不能按期完成各项学习任务者,允许申请延长学习年限1年,如仍不能达到培养要求者,按结业处理。第一学期主要进行理论课程学习,第二至第六学期主要从事科学研究、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工作。

五、培养方式

(一)课程学习

研究生课程教育统一在学校本部完成,学生应在入学后一周内在导师的指导下确定所修课程。按照课程学习要求完成课程学习。

(二)课题研究与毕业论文

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选题,要求所选课题具有科学性和创新性。根据所选课题设计合理可行的研究方案,开展实验研究,并在实验的过程中进一步进行理论和技能的学习,同时完成一篇符合要求的毕业论文(具体要求见下)。

(三)学术交流

教学方式采用课程讲授、案例研讨和学术报告等多种形式,聘请丰富科研经验的专家、教师参与教学,教学方式注重教师讲授与学生研讨、模拟、案例教学的有机结合。学生也可通过参加各种相关的学术会议,听取学术讲座,了解本学科相关知识的研究进展和前沿知识。

六、课程学习与考核

1.课程设置课程分公共必修课、专业课、选修课以及专业技能。研究生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所修课程的总学分不低于28学分,其中专业基础课至少修满6学分。研究生应在入学后一周内在导师的指导下确定所修课程。课程主要安排在第一学期学习,小部分课程(主要是专业课和讲座课等)在其它时间学习。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详见《广东医学院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和学分分配实施办法》。

2.课程考试 学位课程的学习以考试方式考核,由研究生管理部门统一组织,考核采用百分制和学分制,必修课考核成绩达到75分,选修课考核成绩达到60分为合格,并记入相应学分。

3. 除了常规开设的研究生课程外,凡是参加专业技能培训、参加教学或参加学术讲座、作学术报告,均可记录相关内容及时间,并由主办单位或主讲人签字或盖章证明,在答辩前交学科审核,认可学分后上报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备案,计入总学分。

课程学分达到要求者方可申请答辩。

4.中期考核 考核内容:研究生思想品德、专业课等学位课程的学习情况、科研设计、文献综述、开题情况及课题进展情况等。考核时间安排在研究生入学后的第二年的第一学期末。

5. 毕业考核 考核内容:研究生思想品德与工作表现、科研进展、专业知识及基本技能等综合考核。

七、学位论文

(一)选题

1. 选题要有创新性,应对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或实用价值,或选择对本学科、专业的系列研究工作有一定贡献的课题。

2. 选题要做好查新工作,学位论文应能提出新观点或新方法,而不是重复前人的研究工作。

3. 选题要考虑实验条件和研究时间跨度,并充分考虑所在专业所具备条件,并能在预定的时间内完成。

4.<![endif]>研究所选的课题要注重科学性、创新性及与实际工作的结合。病理生理学学硕士科学学位研究生应以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为主,应用多种手段干预疾病的进程。

(二)开题报告

由学科负责人或者导师组织3-5名同行专家对开题报告进行评议。就选题的科学依据、研究内容、实验方法、预期目标、完成课题的条件等,广泛征求有关专家意见。填写《广东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并报送招生学科和研究生学院存档备案,同时要求有开题时照片备案。

(三)论文要求

论文按《广东医学院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撰写要求及体例规范》撰写学位论文,并在学位论文中详细阐述自己的研究成果。单纯的调研报告或者文献综述不可作为学位论文。

八、学位授予

完成课程学习和中期考核等培养环节,成绩合格,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经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病理生理学硕士专业学位。

内科学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细则

一、培养目标

(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掌握本门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和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科学作风严谨。

(三)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基本具有应用外文撰写科研论文的能力。

(四)身心健康。

二、招生对象

己获得将所攻读硕士学位相同或关系密切的相关专业学士学位(入学前可望获得该学位者可先报考)的在职人员或应届、往届毕业生,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并经复试合格者。

三、学习年限及时间安排

硕士生学习年限为3年。有特殊原因不能按期完成各项学习任务者,允许申请延长学习年限,但延长期不能超过1年。

硕士生第一学年第一学期主要用于课程学习,之后的时间主要用于教学(临床)实践和学位论文工作。

四、课程学习

研究生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所修课程的总学分不低于28学分,其中专业基础课至少修满9学分。研究生应在入学后一周内在导师的指导下确定所修课程。课程主要安排在第一学期学习,小部分课程(主要是专业课和讲座课等)在其它时间学习。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详见《广东医学院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和学分分配实施办法》。

除了常规开设的研究生课程外,凡是参加学术讲座或作学术报告,均可将学术讲座或学术报告题目及时间记录在《研究生学术活动登记表》中,并由主办单位或主讲人签字或盖章证明,在答辩前交各临床学院研究生管理部门审核,认可学分后,上报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备案,计入总学分。

(一)公共必修课:见科学学位硕士培养方案总则。

(二)研究方向必修课:见科学学位硕士培养方案总则。

(三)专业课:2学分,以自学与专题讲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由各三级学科组织考试。自学参考书包括《内科学》和《诊断学》(人民卫生出版社最新版)、《实用内科学》、《内科疾病鉴别》、《希氏内科学简明版》、《现代内科学》以及本三级学科领域权威的专著和中英文权威期刊(由各三级学科指定)。

(四)专业外语课:2学分。以自学与专题讲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由培养学科自行组织考试。

(五)选修课:见科学学位硕士培养方案总则。

五、临床能力培训

(一)普通内科层面理论与临床技能基本要求

1. 掌握普通内科基本理论知识,了解内科学新进展。

2. 掌握科学的临床思维方法,能准确地询问病史、正规地进行体格检查,书写的病历质量全部达到甲级要求(按三甲医院要求)。

3. 熟悉内科各种常见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较熟练地掌握内科急诊常见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4. 能独立处理主攻专业的常见病、多发病。

5. 熟悉常用实验室检查及其临床意义。

6. 掌握心肺复苏技术,如体外心脏按压、电除颤、气管插管、人工呼吸、药物复苏、抗休克等。

7. 能够在上级医师指导下或独立进行重症监护、呼吸监测、给氧、机械通气、循环支持等,掌握呼吸机及心电监护仪的使用。

8. 掌握常见的内科诊疗技术,包括吸氧、心电图检查、腰穿、骨髓穿刺、胸膜腔和腹膜腔穿刺等临床诊断技术。

9. 熟练阅读常见疾病的心电图和X线平片,熟悉B超、CT等影像学检查的适应证及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10. 了解各种内窥镜检查技术,如胃镜、大肠镜、十二指肠镜、超声内镜、胶囊内镜、纤支镜的适应证及其临床意义。

(二)轮训安排

临床实践时间为12个月,临床能力培养计划原则上由研究生导师组根据研究生情况制定其本专业学习时间及内科其他专业轮训时间(建议内科其他专业轮训时间不少于4个月)。培养方案总则中规定的可减免轮转的除外。

(三)各三级学科培训(轮训)要求

本要求为研究生主攻的三级学科培训要求,其它相关三级学科培训适当降低标准后参照执行。

1. 血液内科

(1)学习病种

1)掌握: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常见类型的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地中海贫血),常见出血性疾病(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及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淋巴瘤,白细胞减少症,粒细胞缺乏症。

2)了解: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骨髓增殖性疾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骨髓纤维化、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多发性骨髓瘤,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

(2)理论知识

1)掌握:上述各类贫血的临床表现和血液学特点、发病原因、诊断依据、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案,溶血性贫血分类、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血管内和血管外溶血的特点,正常止血和凝血机理,出血性疾病的分类、出血特点、实验室诊断(筛选实验及确诊实验)及治疗,DIC诊断标准及治疗原则,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急性白血病FAB分型,急性与慢性白血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依据、治疗策略和化疗方案的选择,淋巴瘤分类、分期、诊断依据及治疗,粒细胞缺乏症的诊断和治疗。

2)了解:DIC的发病机制、实验室检查指标及临床意义,白血病的MICM分型诊断,MDS的分类及治疗原则,骨髓增殖性疾病及常见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多发性骨髓瘤的发病机制、临床特征、诊断标准及治疗方案选择,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的适应证,成分输血的指征及常见输血反应。

(3)基本技能

1)掌握:骨髓穿刺及其涂片操作技术,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骨髓活检的操作和适应证选择,腰椎穿刺及鞘内注射技术。

2)了解:白血病MICM分型诊断技术、成分输血及血细胞成分分离单采技术及并发症的处理,出凝血疾病常用实验室检查技术。

(4)工作量:分管床位5~10张,全程管理病人30~60例。

2. 心血管内科

(1)学习病种

1)掌握:

高血压;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猝死与晕厥;急、慢性心力衰竭;心脏瓣膜病(先天性、风湿性、退行性);心肌炎及原发性心肌病(扩张型、肥厚型、限制型、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及未分类型心肌病);外周血管病(主动脉夹层;多发性大动脉炎;周围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脂质代谢紊乱;肺血管病;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法洛氏四联症);心律失常(快速性心律失常;缓慢性心律失常;心脏骤停)。掌握以上疾病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并发症、诊断与鉴别、治疗、预防、康复及相关新进展。

2)了解:心包疾病,感染性心内膜炎,药物、理化因素及其他系统疾病合并的心脏损害;非心脏手术的围手术期心血管风险评估及处理。

(2)理论知识

1)掌握:

心血管及相关系统解剖:心脏和血管及心血管疾病相关脏器(如肺、肾、脑);心血管生理:血液动力学、心电生理学、心血管代谢神经内分泌;常见心血管疾病的病理;常见心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心血管及相关疾病的药理知识及临床应用。

2)了解:

了解心血管疾病流行病学、循证医学的相关知识。

包括:代表心血管疾病流行程度的指标;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确定方法;心血管疾病总体危险的概念和目前评价总体危险高低的主要方法;心血管疾病预防的分级和定义;临床流行病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主要设计类型、常用的统计方法;循证医学的基本概念。

(3)基本技能

1)掌握:

常规心电图;胸部X线片;超声心电图;心电图负荷试验;动态心电图;动态血压监测;心脏及血管CT;右心导管与床旁血液动力学监测;电复律术;临时心脏起搏术;动静脉穿刺术。掌握以下心血管疾病特殊治疗方法的适应症、禁忌症、并发症和临床应用原则:电复律与电除颤、临时起搏、动静脉穿刺及心包穿刺;主动脉内气囊反搏。

2)了解:血管内超声;心脏及血管核磁共振检查;心脏电生理检查;肺动脉造影,经皮介入导管换瓣手术,经皮介入主动脉腔内隔绝术,经皮高血压肾动脉消融术。永久起搏器植入;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先天心介入治疗;冠状动脉与肾动脉介入治疗。

(4)工作量:分管床位6~12张,全程管理病人40~50例。

3. 呼吸内科

(1)学习病种

1)掌握:呼吸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体征和鉴别诊断要点,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心病,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肺炎,肺脓肿,肺结核,肺癌,结核性胸膜炎,自发性气胸,咯血,呼吸衰竭。

2)了解:肺血栓栓塞,结节病,肺真菌病,肺部良性肿瘤,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结缔组织病在肺部的表现。

(2)理论知识

1)掌握:以上要求掌握病种的发病机制、临床分型、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掌握呼吸系统解剖、生理;掌握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的肺功能测定,动脉血气分析;肺炎、肺结核、支气管扩张、肺癌等疾病的胸部X线、胸部CT诊断和鉴别诊断,抗生素的使用原则。

2)了解:肺血栓栓塞的诊断与治疗、肺真菌病,肺部良性肿瘤,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的诊断及影像学表现,结缔组织病在肺部的表现。

(3)基本技能

1)掌握:动脉采血,吸氧,吸痰,体位引流,气管插管,胸穿,常见疾病的胸部X线片及胸部CT的阅读,吸入给药方法,肺功能检测(支气管舒张试验、支气管激发试验)。

2)了解:重症呼吸监护,有创和无创机械通气的应用,纤维支气管检查,支气管肺泡灌洗,胸膜活检,肺活检,内科胸腔镜检查。熟练了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及肺炎的最新研究和临床进展。

(4)工作量:分管床位6~12张,全程管理病人40~50例。

4. 肾病内科

(1)学习病种

1)掌握:

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急性与慢性肾炎、急进性肾炎、隐匿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和IgA肾病等),继发性肾小球疾病(狼疮性肾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损害、紫癜肾炎、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多囊肾,急性与慢性间质性肾炎,尿路感染,急性肾损伤(急性肾衰竭)、梗阻性肾病、慢性肾衰竭。

1)了解:多发性骨髓瘤、肾淀粉样变、Fabry病、Alport综合征、Fanconi综合征、薄基底膜肾病、肾动脉狭窄、各种血管炎。

(2)理论知识

1)本专业领域指定参考书目:《肾脏病学》(王海燕主编)、《The Kidney》(Brener 主编)、《慢性肾衰竭》(陈孝文等主编)、《急性肾衰竭》(陈孝文等主编)。

2)掌握肾脏组织结构、生理功能;掌握各种主要肾脏疾病(主要学习病种)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分型、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措施等;掌握常见肾小球疾病的病理表现和特点。掌握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各种免疫抑制剂的应用;掌握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失调的诊断及处理;掌握血液净化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方法。

3)了解:熟练了解常见肾脏疾病的最新研究和临床进展。

(3)基本技能

1)掌握主要肾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2)掌握普通血液透析技术、肾脏活检术和血透静脉导管留置术。

3)基本掌握肾脏病理诊断技术和腹膜透析技术。

4)熟悉腹膜透析管置入术、内瘘成形术、CRRT、血浆置换技术。

(4)工作量:分管床位6~12张,全程管理病人30~40例。

5. 消化内科

(1)学习病种

1)掌握:胃食管反流病,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急性胰腺炎,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肝硬化及其常见并发症,肝脓肿,原发性肝癌,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中毒的处理。

2)了解:食管癌,胃癌,结肠癌,胃肠道淋巴瘤,腹腔结核(肠结核与结核性腹膜炎)。

(2)理论知识

1)掌握:消化系统解剖、生理;消化系统疾病的重要症状及体征(如黄疸、消化道出血)的常见病因、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以上要求掌握病种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包括重要治疗的原理);消化道肿瘤诊断与鉴别诊断。

2)了解:肠结核、溃疡性结肠炎与克隆病的鉴别诊断,腹水的鉴别诊断(门脉性与非门脉性、良性与恶性),慢性腹泻的分类、病理生理及鉴别诊断,腹痛、腹部包块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了解消化内镜的临床诊断和治疗进展。

(3)基本技能

1)掌握:腹腔穿刺术、鼻饲、灌肠、胃肠减压和三腔二囊管的临床应用。

2)了解:消化道内镜检查及治疗,肝穿刺活检,消化系统X线检查。

(4)工作量:分管床位6~12张,全程管理病人40~50例。

6. 内分泌内科

(1)学习病种

1)掌握:糖尿病及其急、慢性并发症(糖尿病性酮症酸中毒、糖尿病性非酮症高渗性昏迷、糖尿病小血管并发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甲状腺疾病(Graves病,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皮质醇增多症,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痛风、低血糖症。

2)了解:席汉氏综合症、甲状腺炎、尿崩症,垂体瘤、嗜铬细胞瘤,高脂血症,骨质疏松、肥胖症、。

(2)理论知识

1)掌握:各内分泌腺体的解剖、生理作用,内分泌代谢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体征,内分泌常见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法。糖尿病分型、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糖尿病性酮症酸中毒的诊断及抢救。Graves病的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

2)了解:糖尿病的各种治疗方法,放免法测定激素的原理及其临床意义,内分泌功能试验(包括兴奋、抑制实验)的原理、步骤及其临床意义,内分泌学研究新进展(包括神经内分泌和内分泌新概念)。

(3)基本技能

1)掌握:快速血糖测定、胰岛素泵使用、糖尿病足创面处理、食物热卡计算及实施要求,突眼仪使用、内分泌功能试验及结果判断。

2)了解: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筛查、动态血糖仪的使用。

(4)工作量:分管床位5~8张,全程管理病人30~50例。

六、科研训练

科研训练工作由导师组织实施。毕业前在国内正式刊物发表论著或综述1篇,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具体要求见总则。

七、教学实践工作

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CAI课件的制作培训,完成本专科理论课内容CAI课件一项。协助指导本科实习生的临床实习。

外科学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细则

一、培养目标

(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掌握本门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和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科学作风严谨。

(三)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基本具有应用外文撰写科研论文的能力。

(四)身心健康。

二、招生对象

己获得将所攻读硕士学位相同或关系密切的相关专业学士学位(入学前可望获得该学位者可先报考)的在职人员或应届、往届毕业生,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并经复试合格者。

三、学习年限及时间安排

科学学位硕士生学习年限为3年。第一学期主要用于课程学习(6个月),之后的时间主要用于相关科学实验(10个月)、临床本专业学习(6个月)、相关专业的临床轮训(4个月)、导师根据学生特点及需要具体机动安排(2个月)和学位论文工作(6个月)。

有特殊原因不能按期完成各项学习任务者,允许申请延长学习年限,但延长期不能超过1年。

四、课程学习

研究生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所修课程的总学分不低于28学分,其中专业基础课至少修满9学分。研究生应在入学后一周内在导师的指导下确定所修课程。课程主要安排在第一学期学习,小部分课程(主要是专业课和讲座课等)在其它时间学习。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详见《广东医学院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和学分分配实施办法》。

除了常规开设的研究生课程外,凡是参加学术讲座或作学术报告,均可将学术讲座或学术报告题目及时间记录在《研究生学术活动登记表》中,并由主办单位或主讲人签字或盖章证明,在答辩前交各临床学院研究生管理部门审核,认可学分后,上报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备案,计入总学分。

科学学位硕士生学习年限为3年。第一学期主要用于课程学习(6个月),之后的时间主要用于相关科学实验(10个月)、临床本专业学习(6个月)、相关专业的临床轮训(4个月)、导师根据学生特点及需要具体机动安排(2个月)和学位论文工作(6个月)。

(一)公共必修课:11学分

(二)专业基础课(研究方向必修课):8学分。

(三)专业必修课课:专业课2学分、专业外语2学分,以自学与专题讲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三级学科组织考试。

(四)指定选修课:4学分。

(五)选修课:2至3学分。

自学参考书籍《黄家驷外科学》、《克氏外科学》、《腹部外科手术学》、《一般外科手术学》、《泌尿外科学》、《坎贝尔泌尿外科》、《胸部外科学》、《骨科手术学》以及本三级学科领域的中英文权威期刊。参加本学科的专题讲座。

五、科研技能培训

要擅于阅读、评估和整合科技文献,对相关学科有广泛了解;对本专业领域做到深入学习,去发现存在问题,创新性地确定研究问题的方向和办法。要对有关实验方法广泛了解并掌握具体实验操作,擅于策划和实施有关实验;思路清晰并擅于书面及口头表达。

要求掌握以下方法和操作技能:灭菌术、无菌操作术、细胞培养、核酸抽提及检测、PCR技术、蛋白提取及相关技术、蛋白质印迹测定方法、流式细胞术。

熟悉临床标本及实验动物标本的采集、实验动物的饲养和实验动物的处理、克隆技术相关操作,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技术应用,电子显微镜应用。

六、临床能力培训

(一)理论知识与技能要求

1. 掌握外科学基本理论知识,了解现代外科新进展、新知识和新技术。

2. 通过规定数量的病床管理及门急诊病人诊治工作,基本掌握科学的临床思维方法,能准确地询问病史、正规地进行体格检查,书写的病历、病程记录、查房及讨论记录、手术记录及标本描述质量全部达到甲级要求(按三甲医院要求)。

3. 掌握外科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4. 熟悉常用实验室检查及其临床意义。

5. 熟悉临床各种影像学检查的特点及适应症,学会正确读片。掌握外科各种造影的适应证、检查前的准备工作和具体技术操作。

6. 较熟练地掌握外科急诊常见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7. 掌握心肺复苏技术,如体外心脏按压、电除颤、气管插管、人工呼吸、药物复苏、抗休克等。

8. 掌握各种手术与非手术治疗的原则(手术适应症和手术指证)、围手术期处理、以及各项规定手术的操作步骤要点。加强术前、术中和术后安全风险意识的教育和训练。

9. 掌握常见的外科诊疗技术,如腰穿、胸膜腔和腹膜腔穿刺、浅和深血管穿刺置管、导尿、扩张、造瘘等临床诊疗技术。

10. 了解微创外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及特点;熟悉外科各种腔镜的特点及适应症,熟悉腹腔镜的基本操作,了解各种器材特点和使用方法。

11.熟悉显微外科技术。

(二)轮转安排

总轮转时间10个月,其中研究生主攻的三级学科所在科室培训时间为6个月,其它各相关学科所在科室轮训时间共4个月,由导师根据学生特点及需求选择轮转科室:若科学实验提前完成,则应该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临床轮转培训中。具体安排见表2。

表2 外科学各三级学科的轮转安排

肝胆或胃肠外科

影像学

泌尿和心胸外科

甲乳血管和颅脑外科

骨外科和整形外科

麻醉科

重症监护

病房(ICU)

1个月

1个月

1个月

1个月

1个月

2周

2周

培养方案总则规定的可减免轮转的除外,每个学生必须轮转4个月,顺序为先相关科室,后主攻三级学科科室。

(三)各三级学科培训(轮转)要求

本要求为研究生主攻的三级学科培训要求,各相关三级学科培训请参照执行。

1.胃肠外科

(1)学习病种:

1)掌握:腹部损伤,急性阑尾炎,肠梗阻,急性腹膜炎,急性消化道穿孔,消化道出血,十二指肠癌,小肠肿瘤,胃癌,结直肠癌,胃肠间质瘤,肛瘘,痔,肛裂,肛周脓肿。

2) 了解:急性胃扭转,贲门失弛缓症,克罗恩病,放射性肠炎,

直肠脱垂,肠系膜上动脉综合症,肠结核,肠息肉病。

(2)理论知识:

1)掌握:液体治疗(水电解质以及酸碱紊乱);胃肠道解剖、生理,急腹症的常见病因、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掌握病种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及手术指征,方式;腹部疾病的影像学表现(X线以及CT、MR)。

2)了解:肠道代谢和营养,肠瘘的治疗原则,胃癌和结直肠癌的病理和分期,胃癌和结直肠癌的放化疗指证。

3)要求阅读:《黄家驷外科学》第7版,《实用腹腔镜外科手术学》,《胃肠外科学》

(3)基本技能:

1)掌握:切开、显露、缝合、结扎、止血等基本手术操作,诊断性腹腔穿 刺术,换药,导尿,胃肠减压。

2)了解:腹腔镜手术的基本操作。

(4)工作量:分管床位5—10张,全程管理病人20-30例。

2. 肝胆外科

(1)学习病种

1)掌握:肝损伤、原发性肝癌、肝脓(囊)肿、肝胆管结石、胆囊结石、急(慢)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壶腹周围癌、门静脉高压症、脾功能亢进症、腹股沟区疝(直疝、斜疝和股疝)

2)了解:肝血管瘤、肝门部胆管癌、胰体尾部肿瘤、胰腺内分泌瘤

(2)理论知识

1)掌握肝胆外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并能独立完成诊断、鉴别诊断和常规处理。

2)熟悉腔镜、胆道镜技术在肝胆外科中的应用。

3)了解内镜技术、消融技术等相关的微创技术在肝胆外科中的应用。

4 ) 要求阅读:孟超/吴在德主编的《黄家驷外科学》(第七版)、《黄志强胆道外科》、《肝脏外科手术学》,王存川主编的《实用腹腔镜外科手术学》, Townsend 编译的《Sabiston Textbook of Surgery(克氏外科学)》(第19版);《中华肝胆外科杂志》、《中国实用外科杂志》、《中国微创外科杂志》、《Lancet》、《Hepatobiliary and Pancreatic Diseases International》、《Hepatology》。

(2)临床技能

1)能独立接诊和处理常见肝胆外科疾病。

2)掌握不同影像学诊断技术在肝胆外科疾病的选用及结果分析。

3)掌握腹腔穿刺技术、T管造影术。

4)熟练掌握切开、显露、缝合、结扎和止血等基本手术操作。

5)了解手术分类中的甲、乙类等大型手术的手术指征、手术方法步骤、手术前后处理原则,并作为助手熟练配合手术(包括腹腔镜手术)。

(3)工作量要求

1)分管病床5-10张,全程管理病人不少于40例,书写完整病历不少于10份,熟练准确的询问病史、体检及各项医学记录的书写。

2)参加甲、乙类手术不少于20例。

3. 骨外科

(1)学习病种:

1)掌握:桡骨远端骨折,前臂双骨折,肱骨髁上骨折,肱骨外科颈骨折,锁骨骨折,胫腓骨骨折,内、外髁骨折,股骨干骨折;肩关节脱位,肘关节脱位,髋关节脱位;骨软骨瘤,骨巨细胞瘤,骨肉瘤,骨囊肿;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骨关节炎,急慢性骨髓炎诊断与治疗;开放性骨折的诊断与处理;脊柱脊髓损伤的诊断与处理。

2)熟悉:肘关节周围骨折,肩胛骨骨折,肩锁关节脱位,股骨颈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股骨颈骨折,胫骨平台骨折,前、后交叉韧带损伤,半月板损伤,脊柱压缩性骨折,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骨与关节结核,脊柱结核,运动系统慢性损伤诊断与治疗。

3)了解:四肢复杂骨折与脱位,手足部骨折,髋臼骨盆骨折,手外伤,周围神经损伤,肩关节内损伤,软骨瘤,软骨肉瘤,尤文氏肉瘤,软组织原发性肿瘤,骨髓瘤,转移性骨肿瘤,动脉瘤样骨囊肿,骨纤维结构不良诊断与治疗。

(2)理论知识:

1)掌握:运动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力学知识,运动系统疾病的重要症状、体征的常见病因、诊断、鉴别诊断与治疗;以及上述要求掌握疾病、熟悉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与治疗。

2)了解:了解上述所列范围病种的病因、诊断、鉴别诊断与治疗;了解脊柱脊髓疾病的微创治疗技术;了解关节镜治疗技术;了解创伤骨科的微创治疗技术。

3)阅读:《实用骨科学》、《坎贝尔骨科学》、《脊柱外科学》、《人工关节外科学》、《微创脊柱外科学》、《关节镜外科学》。

要求阅读骨科领域中英文杂志:《中华骨科杂志》、《中国脊柱脊髓杂志》、《JBJS(Br)》、《JBJS(Am)》、《Spine》、《Acta orthopaedica Scandinavica》、《Injury》、《Osteoarthritis and cartilage》。

(3)基本技能:

1)掌握运动系统各类疾病的病史采集、分析、体格检查、病历书写及相关医疗文书的书写。掌握切开、显露、缝合、结扎、止血等外科手术基本手术操作。掌握开放性损伤的清创技术,掌握骨科相关疾病的X光平片、特殊位片、CT、MRI、核素扫描、B超影像资料的阅读与诊断。

2)熟悉骨科的常用诊断与治疗技术,肢体测量;小夹板外固定,石膏外固定(托、夹板),外固定架,各类骨牵引,皮牵引术,关节穿刺术,骨活检穿刺术的适应征,个体操作,并发症预防与外理。

3)了解各类大型石膏(头颈胸、石膏床、管型石膏)固定术、骨盆外固定术的适应征与操作技术,并发症预防。

4) 了解常见四肢骨折的内外固定技术,肩、肘、髋关节脱位的复位与固定技术。

5)了解骨科各类大中型手术的指征、手术方法、围手术期处理、术后康复,作为助手参加上述手术。

(4)工作要求:

1)分管床位5-10张,书写完整病历10份以上。

2)参加各类手术不少于30台次。

4. 泌尿外科

(1)学习病种

1)掌握:急性肾功能衰竭,急慢性膀胱炎,急慢性前列腺炎,急慢性附睾睾丸炎,急性肾盂肾炎,肾绞痛,前列腺增生症,前列腺癌,肾肿瘤,膀胱肿瘤,隐睾症,鞘膜积液,腹股沟疝,精索静脉曲张,及血尿的诊断、治疗和处理。

2) 熟悉:慢性肾功能衰竭,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结石,肾结核及附睾结核,肾积水,输尿管狭窄,肾脏囊性疾病,肾脏、输尿管损伤,膀胱破裂,尿道下裂的诊断、治疗和处理;肾上腺疾病的种类及诊治原则。

3)了解:肾移植,肾脏畸形,输尿管囊肿及异位开口,神经源膀胱,压力性尿失禁,尿道狭窄,男性不育,勃起功能障碍,尿道肉阜,尿道粘膜脱垂的诊断、治疗和处理。

(2)理论知识

1)掌握:泌尿、生殖系统解剖、生理;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的重要症状及体征(如血尿,血精,尿路刺激症,肾绞痛等)的常见病因、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以上要求掌握和熟悉病种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腹痛、腹部包块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肾上腺的内分泌功能。

2)了解:了解泌尿生殖系常见畸形类型,男性不育的诊断步骤过程和治疗方法,男性功能障碍的原因、类型和治疗,女性泌尿系疾病特点。了解泌尿系腔镜技术进展和男科学的诊治及进展情况。肾移植的适应症、围手术期的处理、并发症的处理。

3)要求阅读:吴阶平《泌尿外科学》、《坎贝尔泌尿外科学》英文版、《一般外科手术学》、《中华泌尿外科杂志》、《The Journal of Urology》

(3)基本技能

1)掌握泌尿外科专业的病史采集、分析,病历及相关文件的书写。掌握切开、显露、缝合、结扎、止血等基本手术操作,

2)熟悉泌尿外科各种导管的用途及具体用法,如各种尿导管、膀胱及肾造瘘管、双J支架引流管及各种伤口引流管。

3)熟悉泌尿外科常用诊治方法,如膀胱镜检查、膀胱残余尿量测定、前列腺液采取与镜检、各种医学影像学检查(含泌尿系平片、造影片、CT、MRI、B超及核素检查等)及膀胱穿刺造影等。

4)熟悉腔内泌尿外科,如各种TUR手术、腔内热疗的原理与方法、经皮肾镜手术、输尿管肾镜手术、腹腔镜手术、体外冲击波碎石(ESWL)等。

5)了解本专业某些特殊诊断方法,如金属探条及丝状探子扩张尿道、前列腺针吸细胞学及穿刺活检、尿动力学检查等。

(4)工作量:分管床位5~15张,全程管理病人30~40例,书写病历15份。

5. 心胸外科

(1)学习病种

1)掌握:肋骨骨折,血胸,气胸,食管癌,肺癌,原发性纵膈肿瘤,动脉导管未闭,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肺动脉狭窄,法乐氏四联症,风湿性二尖瓣和主动脉瓣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处理原则。

2)熟悉:急慢性脓胸,肺挫裂伤,食管破裂,食管和肺脏良性疾病,慢性缩窄性心包炎,瓣膜联合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处理原则。

3)了解: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冠脉疾病手术适应症、治疗和处理原则。

(2)理论知识

1)掌握:呼吸、消化、循环系统解剖、生理;呼吸、消化、循环系统疾病的重要症状及体征(如咳血、进食困难、心慌等)的常见病因、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以上要求掌握和熟悉病种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2)了解:了解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常见畸形类型,了解胸腔镜技术进展和发展远景。

3)相关阅读资料:《胸部外科学》、《The Journal of Thoracic Cardiovascular Surgery》

(3)基本技能

1)掌握胸心外科专业的病史采集、分析,病历及相关文件的书写。掌握切开、显露、缝合、结扎、止血等基本手术操作,掌握胸腔穿刺术和胸腔闭式引流术的适应症和手术操作方法。

2)掌握胸心外科常用的各种医学影像学检查(含胸部平片、心脏相、食管造影片、CT、MRI、B超及核素检查等)。了解内窥镜检查(食管镜、气管镜)和心导管检查。

3)熟悉胸心外科各种导管的用途及具体用法,如胸腔引流管、心包引流管、纵膈引流管、胃管和十二指肠营养管。

4)了解和熟悉腔镜胸外科简单病种的手术方法,如肺大疱单纯切除术、肺部肿块活检术、肺部良性疾病的楔形切除术。

(4)工作量:分管床位5~8张,书写住院病历不少于10份,全程管理病人20~30例。

6. 神经外科

(1)学习病种

1)掌握:颅脑损伤、颅内和椎管内常见的肿瘤、脑脓肿。

2)了解: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畸形、三叉神经痛,面肌抽搐、中枢神经系统先天畸形。

(2)理论知识

1)掌握:颅内压增高及脑疝的诊断与紧急处理,颅脑损伤、颅内和椎管内常见的肿瘤、脑脓肿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发病原因、诊断依据、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案。颅内压增高及脑疝的诊断与紧急处理、癫痫或癫痫持续状态的紧急处理。

2)了解: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畸形、三叉神经痛,面肌抽搐、中枢神经系统先天畸形的发病机制、临床特征、诊断标准及治疗方案选择。

3)要求阅读: Youmans JR《Youmans` Neurological surgery》,王忠诚《王忠诚神经外科学》、凌锋《介入神经放射影像学》,刘承基《脑血管外科学》。

期刊:《Journal of Neurosurgery》,《Neurosurgery》,《Minimally Invasive Neurosurgery》,《Lancet》,《AJNR Am J Neuroradiol》,《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3)基本技能

1)掌握:①神经外科疾病病史询问、神经系统全面体格检查方法和定位诊断,从而能够熟练的完成神经外科完整病历、住院病历、病程记录、术前总结的书写;②有关头颅、脊椎的X线平片、CT、MRI、脑血管造影、SPECT等神经影像学诊断方法;③颅内压增高(占位性病变)、脊髓压迫症的病理生理和处理原则,颅脑损伤、脑疝的急救原则;④神经外科常见疾病颅脑损伤、颅内肿瘤、脑血管病的主要诊疗方法;⑤开颅、关颅、脑室穿刺、腰椎穿刺测压等神经外科常用的基本操作技术。

2)了解:颅内血肿清除术,凹陷骨折复位及碎骨切除,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颅骨修补。

(4)工作量:分管床位5~15张,全程管理病人30~60例。

7. 血管甲状腺乳腺外科

(1)学习病种

1)掌握:腹主动脉瘤、主动脉夹层、深静脉血栓形成、大隐静脉曲张、下肢动脉硬化闭塞征、急性动脉栓塞;甲状腺腺瘤、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癌、甲状腺机能亢进;乳腺癌、乳腺纤维腺瘤、乳腺增生、急性乳腺炎。

2)了解: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颈动脉体瘤、布-加综合征、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亚急性甲状腺炎、桥本氏甲状腺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乳腺叶状肿瘤。

(2)理论知识

1)掌握:周围血管系统、颈部、乳腺及腋窝的解剖和生理,上述各种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以及临床处理。乳腺综合性治疗(手术、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生物靶向治疗)策略。

2)了解:周围血管疾病、甲状腺疾病、乳腺疾病的最新研究进展。

(3)基本技能

1)掌握:阅读影像学检查(包括B超、钼靶片、CT、CTA、MRI、血管造影片、核素检查结果等);能独立完成各种细针穿刺活检术、体表肿瘤活检术、脓肿切开引流术;掌握常见手术方法并能担任助手配合主刀完成手术(包括甲状腺全切除术、甲状腺次全切除术、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乳腺癌保乳术、腋窝前哨淋巴结活检术、大隐静脉曲张高位结扎加剥脱术等)。

2)了解:甲状腺癌根治术、人工血管移植术、血管腔内介入术、颈动脉体瘤切除术。

(4)工作量:分管床位5~10张,全程管理病人20~30例。

8. 小儿外科

(1)学习病种

1)掌握:甲状舌骨囊肿、腮源性囊肿、耳前窦道、腹外疝、脐膨出、腹裂、卵黄管遗留疾病、先天性肥厚性幽门梗阻、肠旋转不良、肠闭锁、阑尾炎、肠套叠、肠梗阻、腹部闭合性和开发性损伤、直肠结肠息肉、直肠脱垂、先天性巨结肠、先天性直肠肛门畸形、腹膜炎、肠系膜囊肿与大网膜囊肿、胆总管囊肿、胆道闭锁、腹膜后肿瘤、尿道下裂、隐睾、包茎和包皮过长、鞘膜积液、常见骨折与脱位、先天性髋关节脱位、马蹄内翻足、颅内高压、食道闭锁。

2)了解: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肺炎、新生儿硬肿症、新生儿出血症、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破伤风、新生儿黄疸等、孤立肾、异位肾、多囊肾、肾盂和输尿管重复、输尿管膨出、膀胱外翻。

(2)理论知识

1)掌握:小儿胚胎发育和体格发育特点及其测量方法、新生儿及未成熟儿的解剖生理特点、小儿喂养与营养、儿童保健基础知识、小儿水、电解质代谢及酸碱平衡特点、小儿外科液体疗法、输血与营养支持、复苏:心肺复苏及其后期处理、小儿麻醉的特点及其常用方法、围手术期处理、外科感染与休克、小儿肿瘤的特点、小儿外科常见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2)熟悉内容:成人外科常见病与多发病的诊断及治疗、小儿腹痛的特点、诊断与处理原则、小儿便秘与肛门失禁的病因、诊断与处理、消化道出血的病因、诊断与处理、消化道异物的诊断与处理。

3)了解内容:

常见新生儿疾病的诊治特点。泌尿系生殖系先天性畸形的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体外循环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与处理、CT、MRI和心导管检查在小儿心脏外科的应用。

(3)临床技能

1)掌握:疝囊高位结扎术、肠切除+吻合术、阑尾切除术、肠套叠复位术(空气灌肠和手术)、肠造口术、幽门环肌切开术、会阴肛门成形术;膀胱造瘘术、鞘状突高位结扎术、睾丸固定术、包皮环切术、膀胱切开取石术、泌尿道异物清除术;消化道、泌尿道特殊检查的适应症、禁忌症及其图像特征。阅读骨折、脱位X线片。)清创缝合术的原则与操作技术。骨折的手法复位、固定。腹腔穿刺、胸腔闭式引流。

2)熟悉内容:先天性消化道畸形的手术步骤、围手术期处理、腔内泌尿外科手术、腹腔镜手术。

(4)工作量:分管床位6-9张,全程管理病人20-30例。

9. 烧伤科

(1)学习类种

1)掌握烧伤的早期处理,烧伤休克,烧伤感染,烧伤各种并发症;烧伤创面处理。

2)了解吸入性损伤,热力、高压电、化学物质等各种原因所致的烧伤,磷烧伤,放射性损伤,烧伤整形。

(2)理论知识

1)掌握烧伤深度和面积估计,烧伤严重程度分类,烧伤的院前抢救和入院后早期处理,烧伤休克的发病机理及防治,烧伤创面修复特点和处理原则,烧伤感染及其防治,烧伤感染创面及其处理;掌握创面非手术方式和各种手术方式;自体皮肤及其他组织移植。

2)熟悉烧伤的临床过程和转归,烧伤后病理生理变化,烧伤创面修复的基本过程,熟悉烧伤免疫,烧伤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及其防治。

3)了解、熟识高压电、化学物质及放射性损伤的基本理论及治疗原则。熟识烧伤整形的基本理论及治疗原则。了解皮肤替代物及其应用。熟识皮肤正常结构与功能。

(2)临床技能

1)掌握烧伤病人的病史采集、诊断,能正确及时处理各种原因所致的门急诊烧伤病人。烧伤病人全身治疗的各种液体、血制品,药物的作用及临床使用。掌握烧伤病人早期休克的抢救治疗,掌握各种皮肤移植方法,如小皮片,邮票皮片,条状皮片,大张皮片,网状皮片,微粒皮等等移植的基本操作。烧伤创面处理的原则,包括暴露疗法,半暴露疗法,包扎疗法,浸泡疗法及皮肤移植等等。掌握切开、显露、缝合、结扎、止血等基本操作。

2)熟悉烧伤后感染、消化道大出血,循环、呼吸、免疫、血液等等各种严重并发症的防治。

3)了解各种皮辨移植,各种皮肤替代物的临床使用。

(4)工作量:

1)分管病床6张,全程管理病人15-20例,书写完整病历不少于20份。

2)参与病区各项工作,包括跟值班及教学。

10.整形外科

(1)学习病种

1)掌握上睑下垂、睑外翻、眼睑缺损;鼻部组织缺损及歪鼻、鞍鼻、驼峰鼻等;先天性小耳畸形、招风耳、杯状耳及菜状耳;包茎和包皮过长;多指、并指、巨指;血管瘤、淋巴管瘤、神经纤维瘤病。

2)熟悉体表瘢痕挛缩畸形;唇裂、腭裂、面横裂;巨乳、乳头内陷;尿道下裂。

(2)理论知识

1)掌握外科的基本原则、掌握整形外科基本手术原理,如游离植皮、皮瓣转移、组织及生物材料移植的适应证、设计原理、成活过程以及并发症处理的原则和方法。掌握整形外科、美容外科常见病、多发病(包括先天性畸形和后天性缺损或畸形)的诊断与治疗:掌握常见整形外科手术的局部解剖知识。

2)熟悉整形外科手术麻醉与围手术期处理,瘢痕增生的发病机制、防治原则和方法,显微外科基本技术,康复治疗在整形外科的应用。

3)了解整形外科与美容外科心理学,整形外科国内外新知识、新技术的发展动态,激光的原理及临床应用。

4)要求阅读《整形外科学》(王炜主编)、《外科学》(吴在德主编,第六版)、《局部解剖学》(王怀经主编)、《Plastic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等专业书籍与期刊等。

(3)临床技能

1)掌握瘢痕松解术或切除植皮术,瘢痕切除皮瓣转移修复术,皮肤扩张器植入术。唇裂修复术或唇裂继发畸形修复术体表良、恶性肿瘤的切除及修复术。多指畸形、并指畸形矫治。术重睑术,面部除皱术,隆鼻术,隆乳术或巨乳整形术。面部外伤清创缝合术的原则与操作技术。腭裂修复术、尿道下裂修复术、巨乳整形术、面部除皱术、外耳再造术等。

2)熟悉臂丛神经损伤的功能重建。拇指及其它手指再造术。外耳再造及阴茎再造术。

(4)工作量:

1)分管病床6-10张,全程管理病人20-40例,书写完整病历不少于30份。

2)参与病区各项工作,包括跟值班及教学。

妇产科学科学学位研究生培养细则

一、培养目标

硕士学位研究生必须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体要求是:

(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掌握本门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和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科学作风严谨。

(三)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基本具有应用外文撰写科研论文的能力。

(四)身心健康。

学习年限及时间安排

妇产科专业学习年限为3年(34个月),课程学习6个月,学位论文撰写及答辩5个月,教学实践6个月,实验技能学习与实践6个月,临床能力培训12个月,其中妇科专业培训6个月,产科专业培训4个月,妇产科门诊2个月。

三、课程学习

(一)公共必修课(11学分)

(二)研究方向必修课(不少于9学分):

首选课程如下:(1)医学分子生物学及实验技术

(2)细胞与分子免疫学

(3)肿瘤学基础

(4)生物信息学

(5)干细胞与组织工程

(6)临床危重医学

(7)临床药理学

(8)新药药理学

(三)专业必修课:2.0学分,以自学及专题讲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由本学科组织考试。涉及范围及参考书目包括:《妇产科学》和《中华妇产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最新版)、《妇产科理论和实践》、《妇产科手术学》、《实用妇产科学》、《妇产科临床病理学》、《妇产科学案例版》以及本学科领域权威的专著和中英文权威期刊(中文期刊如《中华妇产科杂志》、《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等。

(四)专业外语课:2.0学分。以自学及专题讲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由本学科组织考试。

(五)选修课:

1.指定选修课

(1)科研设计基础:1.5学分

(2)文献检索:1学分

(3)实验动物学:1.5学分(临床专业学位除外)

2.选修课

(1)免疫组织化学:2学分

(2)生理实验科学:1.5学分

(3)临床流行病学:1.5学分

、临床能力培训

(一)妇产科理论与临床技能基本要求

1. 掌握妇产科基本理论知识,了解现代妇产科新进展、新知识和新技术。

2. 掌握科学的临床思维方法,询问病史正确、体格检查规范、病历书写质量达到甲级要求(按三甲医院标准)。

3. 参加病房的值班,能及时、正确处理妇产科常见病,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参与危重、急症病人的抢救。能胜任实习医师的带教工作。

4. 熟悉妇产科实验室常用检查及其临床意义。

5. 熟练掌握妇产科常见急症的诊断、鉴别诊断与治疗。

6. 掌握妇产科常见操作,如妇科双合诊检查、产科四步触诊法、后穹窿穿刺术、腹穿术等常规临床检查及诊断技术。

7. 在上级医师指导下或独立进行多普勒听胎心、孕期或产前的胎心监测,产程观察、人工破膜、新生儿窒息抢救、正压给氧、气管插管、利凡诺羊膜腔穿刺术、引产后清宫术等。

8. 熟悉妇产科常见疾病的血液检查结果(如性激素、肿瘤标志物等)、心电图和X线平片,掌握各种B超检查方式、CT、MR检查的适应证及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9. 了解各种微创治疗与检查技术,如宫腔镜、腹腔镜的适应症及其临床意义。

(二)科研能力培训

1. 熟悉医学研究中安全防护知识与相关法规;

2. 具备一定的分子生物学工作基础;

3. 熟悉实验动物学、医学细胞生物学、细胞培养技术、分子免疫学实验相

关知识及实验操作;

4. 了解肿瘤生物学相关知识。

(二)轮训安排

临床实践时间为12个月,妇产科专业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必须完成本专业三级学科的轮训。

(1)临床轮转专业范围:产前病区、产后爱婴区、产房、妇科病区、妇科门诊、产科门诊、妇产科门诊手术室。

(2)临床轮转时间:

妇产科学临床实践时间为12个月,其中产前及爱婴病区2个月、产房2个月、妇科病区6个月、妇科门诊、产科门诊、妇产科门诊小手术室及B超室共2个月。

(三)学科培训(轮训)要求

(1)学习病种

1)掌握:

病理妊娠:流产,异位妊娠,妊娠高血压疾病,前置胎盘和胎盘早剥,胎儿宫内窘迫,羊水量异常,早产

异常分娩:产力异常,产道异常,胎位异常

分娩并发症:羊水栓塞,产后出血

女性生殖系统炎症

女性生殖系统肿瘤:宫颈癌,子宫肌瘤,子宫内膜癌,卵巢肿瘤

妊娠滋养细胞疾病:葡萄胎,妊娠滋养细胞肿瘤

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子宫脱垂

2)了解:

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

胎儿发育异常及死胎

妊娠合并内科疾病

妊娠合并外科疾病

女性生殖内分泌疾病: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闭经,多囊卵巢综合症

女性生殖系统上皮内瘤样变

女性生殖器官发育异常

性功能障碍

不孕症和辅助生殖技术

(2)理论知识

1)掌握:

女性生殖器官发育及解剖;女性生殖系统生理;正常分娩机转、临产的诊断和产程的处理;正常妊娠生理、妊娠诊断,孕期监护。

上述各种妇科和产科常见病的临床表现和体征,妇科常见症状及体征的鉴别要点和鉴别诊断;实验室检查,诊断依据、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案;妇科急腹症的鉴别诊断和临床处理急救原则;各种妇科肿瘤的临床分期和手术方式;产程的处理,产科新生儿抢救流程;病理产科的临床特点和诊疗方案和终止妊娠的指征,剖宫产的指征。

2)了解:

上述各种妇科和产科常见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病理生理变化,各项实验室检查指标和临床意义;产科妊娠合并症的临床处理;产褥期的诊断和异常产褥的临床表现和处理原则;妇科生殖内分泌疾病的发病机理和治疗原则;计划生育措施的选择和避孕失败的补救方案等;不孕症和辅助生殖技术的临床操作流程;常见妇产科疾病的最新研究和临床进展。

(3)基本技能

1)掌握:

掌握主要妇产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掌握妇科双合诊及三合诊检查,产科四步触诊法,后穹窿穿刺术、腹穿术,诊刮术,放置宫内节育环和取环术,人工流产术,子宫输卵管通液术等常规妇产科手术操作;

基本掌握人工破膜术,利凡诺羊膜腔穿刺术;作为手术一助进行剖宫产术、卵巢肿瘤剥除术、宫外孕手术;

熟悉宫腔镜检查与治疗技术、阴道镜检查及活检术、产前、产时胎心监护技术,催产素引产及催产。

2)了解:

新生儿抢救技术及气管插管技术,臀位阴道助产技术,产科产钳操作技术;全子宫切除术,次全子宫切除术,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广泛子宫加双附件切除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

(4)工作量:分管床位5~15张,全程管理病人40~80例。

、科研训练

申请临床医学硕士科学学位者须在实验室进行实验技能的学习与实践至少6个月。如果选择临床随访等课题作为学位论文的,在进行临床能力训练的同时,进行科研工作。申请答辩时需完成1篇硕士学位论文,具体要求见总则。

、教学培训

申请临床医学硕士科学学位者要进行教学实践6个月。要求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CAI课件的制作,完成本专科理论课CAI课件一项。辅助本学科教师进行妇产科学临床见习带教1~2次。

儿科学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细则

一、培养目标

(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掌握本门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和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科学作风严谨。

(三)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基本具有应用外文撰写科研论文的能力。

(四)身心健康。

二、招生对象

己获得与所攻读硕士学位相同或关系密切的相关专业学士学位(入学前可望获得该学位者可先报考)的在职人员或应届、往届毕业生,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并经复试合格者。

三、学习年限及时间安排

硕士生学习年限为3年。有特殊原因不能按期完成各项学习任务者,允许申请延长学习年限,但延长期不能超过1年。科学专业培训时间共3年(34个月),课程学习6个月,论文撰写及答辩12个月,临床能力培训16个月。其中专业内学习12个月,专业外轮训4个月。

、学位课程

(一)公共必修课:见培养方案总则。

(二)专业基础课:见培养方案总则。

(三)专业课:2学分,以自学与专题讲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由本学科组织考试。自学参考书及文献包括《实用儿科学》、《Nelson of Pediatrics》、《实用新生儿病学》、《小儿心血管病学》、《小儿血液病学》以及本学科领域的中英文权威期刊。

(四)专业外语课:2学分。以自学与专题讲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由本学科组织考试。

五、临床技能培训

临床实践期间遵守科室的规章制度,按照住院医师上班时间考勤。进入临床学习的头三个月为强化阶段,安排4-6次研究生课程,由导师主讲;分管床位6-8张,具体工作由带教老师安排;值班服从科室的安排。

1. 能全面系统地询问病史、体格检查规范、及时完成日常临床工作记录、书写正规合格病历不少于40份。

2. 能胜任实习医师的带教工作。

3. 掌握内容:

(1)心肺复苏ABC要点(心脏按压、开放气道、正压通气)及复苏药物的应用。

(2)结核菌素试验的临床意义。

(3)血气分析指标的临床意义。

(4)常用诊疗操作技术,如腰穿、骨穿、胸穿、腹穿、氧疗、雾化吸入等。

(5)常用实验室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4. 熟悉内容:

(1)小儿正常心电图特点,常见典型心电图的诊断。

(2)心电图机、心电监护仪、输液泵的正确使用方法

(3)小儿胸部X线片

(4)呼吸机、CT、MRI的一般知识。

5.轮训安排

(1)临床轮转专业范围:儿科危重症病区、新生儿区、儿科一区、儿科二区,传染科,急诊科,心电图室,放射科。

(2) 临床轮转时间:儿科学临床实践时间为12个月,其中儿科危重症病区2个月、新生儿区2个月、儿科一区4个月、儿科二区4个月;科外轮转时间为4个月,其中传染科2个月,急诊科1个月,心电图室0.5个月,放射科0.5个月。

呼吸系统疾病

(一)理论知识

1. 掌握内容:

(1)小儿呼吸系统的解剖和生理特点。

(2)喉、气管、支气管、毛细支气管感染性疾病的临床特点、诊断及处理原则。

(3)各种肺炎的特点,重症肺炎及并发症的诊治。

(4)支气管哮喘的诊治方法。

(5)呼吸系统常用抗生素、止咳、平喘、祛痰药物的基本药理知识及临床应用原则。

2. 熟悉内容:

(1)呼吸衰竭的诊断和治疗原则。

(2)呼吸困难的鉴别诊断。

(3)肺结核的分类。

3. 了解内容:支气管异物的诊断和处理原则。

(二)临床技能

1.掌握内容:

(1)胸部X线片阅片。

(2)血气分析。

(3)机械通气的适应证。

2. 熟悉内容:

(1)动脉采血技术。

(2)胸腔闭式引流适应证和方法。

(3)机械通气

3. 了解内容:

(1)肺功能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2)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的适应证、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结果分析及肺活检的临床意义。

神经系统疾病

(一)理论知识

1. 掌握内容:

(1)小儿神经系统检查方法。

(2)小儿常见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诊断方法。

(3)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及下运动神经元瘫痪鉴别要点。

(4)小儿惊厥的病因、诊断及鉴别诊断。

(5)掌握化脓性脑膜炎的诊断、治疗原则及常见并发症

2. 熟悉内容:惊厥持续状态的诊断及处理。

3. 了解内容:癫痫病因、分型及治疗原则。

(二)临床技能

1. 熟悉内容:

(1)脑电图检查及其临床意义。

(2)头颅平片及脑CT、MRI检查的适应证。

2. 了解内容:肌电图、肌肉活检、脑血流图、脑超声检查、听觉脑干诱发电位(ABR)检查适应证。

新生儿疾病

(一)理论知识

1. 掌握内容:

(1)新生儿的分类及其特点和护理,尤其是早产儿的管理。

(2)新生儿的用药特点及剂量。

(3)新生儿期的化验正常值。

(4)掌握疾病:新生儿窒息、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胎粪吸入综合征、湿肺、肺透明膜病、肺出血、新生儿黄疸、母子血型不合溶血病、硬肿症、败血症、化脓性脑膜炎、脐炎、肺炎、

2. 熟悉疾病:新生儿出血症、红细胞增多症、破伤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消化道畸形、新生儿惊厥的鉴别;青紫型先心病的初步诊断和处理;常见的外表畸形,如21-三体综合征等。

(二)临床技能

1. 掌握内容:

(1)新生儿窒息复苏术。

(2)暖箱、抢救台(开放式暖箱)、输液泵、监护仪的使用方法。

(3)蓝光治疗的适应证与操作方法。

2. 熟悉内容:新生儿的液体疗法。

3. 了解内容:新生儿换血疗法。

心血管疾病

(一)理论知识

1. 掌握内容:

(1)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的常用分类方法。

(2)常见左向右及右向左分流先心病的血流动力学特点、治疗原则及手术时机的选择等。

(3)心力衰竭的诊断及治疗。

(4)掌握病毒性心肌炎、风湿热、川崎病的诊断和治疗。

2. 熟悉内容:

(1)小儿先心病常见合并症(心力衰竭,感染性心内膜炎、缺氧发作等)的诊治。

(2)心肌疾病的分类。

(3)小儿常见心律失常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

(4)其他系统疾病导致心血管病变的诊治,如红斑狼疮、肥胖症、高血压等。

(二)临床技能

1. 掌握内容:正常小儿心电图特点、常见小儿心律失常的诊断。

2. 熟悉内容:

(1)先天、后天性心脏病的X线胸片、心电图、心脏B超等检查。

(2)复杂心律失常的心电图诊断、24小时动态心电图、运动试验等。

(3) 心导管检查、常见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和心包穿刺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传染病与寄生虫病

(一)理论知识

1. 掌握内容:

(1)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点、防治原则。

(2)常见小儿传染病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防。

(3)发热待查的诊断程序。

2. 熟悉内容:

(1)感染性休克、颅内高压、肝功衰的诊断及治疗。

(2)寄生虫病(蛔虫、蛲虫、钩虫、绦虫、疟疾、阿米巴病、弓形虫病)的临床和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和预防。

(3)常用抗菌药物、抗病毒药物的作用机制、抗菌谱、临床适应证及毒副作用。

(二)临床技能

1. 熟悉内容:病原体的检查方法,尤其是肝炎病毒的实验室检查。

2. 了解内容:肝穿刺的适应证、禁忌证、方法、并发症。

内分泌与遗传代谢性疾病

(一)理论知识

1. 掌握内容:

(1)小儿糖尿病的诊断、治疗及糖尿病昏迷的急症处理。

(2)小儿身材矮小、肥胖的病因、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

(3)先天愚型、苯丙酮尿症的诊断和治疗。

(4)常见甲状腺疾病(甲亢与甲低)的诊断和治疗。

2. 熟悉内容:

(1)垂体性侏儒症、尿崩症的诊断方法与治疗。

(2)小儿性早熟的诊断与治疗。

3. 了解内容:染色体异常与疾病的关系。

(二)临床技能

熟悉内容:常用内分泌腺体功能试验的应用方法与判断结果;骨龄发育特点及X光片阅读。

血液系统疾病

(一)理论知识

1. 掌握内容:

(1)骨髓及其他造血器官的生理功能,血细胞生存及造血的调节。

(2)各年龄阶段血象特点和正常值。

(3)缺铁性贫血及营养性巨细胞性贫血的病因、诊断和防治。

(4)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发病机制、临床和实验室诊断依据、治疗原 则和预后。

(5)成分输血的指征、输血适应证及反应的处理。

2. 熟悉内容:

常见小儿贫血、溶血性贫血、出血性疾病的分类、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

3. 了解内容:

(1)小儿急性白血病的临床表现、诊断要点、鉴别诊断与治疗。

(2)抗肿瘤药物、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和抗凝剂的应用。

(3) 骨髓移植、干细胞移植的适应证。

(二)临床技能

1. 掌握内容:

(1)骨髓穿刺术适应证、禁忌证、操作技能。

(2)各种正常血细胞形态学特点。

(3)分析血常规、骨髓、凝血象和溶血象的报告单。

2. 熟悉内容:正确辨认骨髓细胞形态。

消化系统疾病

(一)理论知识

1. 掌握内容:

(1)小儿消化系统的解剖特点与生理功能。

(2)口腔粘膜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3)小儿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的诊断与治疗。

(4)小儿腹泻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与治疗(包括液体疗法)。

(5)婴幼儿及儿童期黄疸的发病机制、鉴别诊断。

2. 熟悉内容:

(1)H2受体拮抗剂的药理作用。

(2)小儿消化道出血的鉴别诊断方法及处理原则。

(3)小儿胃肠道疾病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特点与诊治原则。

(4)小儿常见肝胆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与治疗。

(5)小儿急腹症(如阑尾炎、肠套叠等)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3. 了解内容:

(1)小儿消化道畸形的诊断方法与治疗原则。

(2)小儿呕吐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二)临床技能

熟悉内容:腹腔穿刺术及常用的幽门螺杆菌检测方法;胃电图、胃镜检查的临床意义;消化系统常见病的X线片特点。

泌尿系统疾病

(一)理论知识

1. 掌握内容:

(1)肾小球疾病的临床、病理及免疫分类。

(2)急性肾炎的诊断、并发症及治疗原则。

(3)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诊断标准、激素治疗方案。

(4)血尿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程序。

(5)泌尿系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2. 熟悉:

(1) 急性肾功衰的诊断及治疗原则。

(2) 肾病综合征的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及副作用。

(二)临床技能

1. 熟悉内容:

(1)腹膜透析及血液透析的适应证、禁忌证、操作方法及并发症。

(2)肾脏病常用的实验室检查项目,如尿红细胞形态学检查等。

2. 了解内容:

(1)肾活检技术。

(2)肾造影、超声检查及CT等肾脏影像学检查技术。

风湿性疾病

(一)理论知识

1. 掌握内容:

(1)风湿病学及免疫学的相关理论知识。

(2)幼年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与治疗。

(3)风湿热、血管炎综合征(如过敏性紫癜、川崎病)的诊断与治疗。

2. 熟悉内容:

(1)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特殊实验室检查、诊断和治疗原则。

(2)皮肌炎、硬皮病、结节性多动脉炎及多发性大动脉炎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

(3)风湿性疾病用药特点。

(二)临床技能

1. 掌握内容:风湿病的常用实验室检查方法及阅读报告单。

2. 了解内容:风湿病骨关节影像学检查的改变。

儿童危重医学

1. 掌握内容:

(1) 小儿心肺复苏技术(基础生命支持、高级生命支持以及稳定复苏后的监护)。

(2) 各型休克的特点、诊断以及处理原则。

(3) 急性呼吸衰竭的诊断与治疗原则。

(4) 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诊断和治疗原则

(5) 急性肾衰竭的诊断与治疗。

(6) 颅内高压的诊断与治疗。

(7) 常见急性中毒的诊断与处理(有机磷、灭鼠药)

2. 熟悉内容:

(1) 小儿常见危重症的诊治方法,如意外创伤、哮喘持续状态、癫痫持续状态、气管异物等。

(2) 儿童急救用药特点及合理用药原则。

(3) 恶性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房颤和室颤的诊断和处理。

3. 了解内容:

(1) 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

(2) 血液净化技术

(二)临床技能

1. 掌握内容

(1) 心肺复苏ABC要点(心脏按压、开放气道、正压通气)及复苏药物的应用。

(2) 血气分析指标的解读与处理。

(3) 生命体征监测。

(4) 心电图机、心电监护仪、输液泵的正确使用方法。

(5) 常用诊疗操作技术,如动脉穿刺、气管插管、腰穿、骨穿、胸穿、腹穿、氧疗、雾化吸入等。

2. 熟悉内容:

(1) 小儿正常心电图特点,常见典型心电图的诊断。

(2) 机械通气技术、深静脉穿刺、

(3) 小儿胸部X线片判读。

(4)CT、MRI的基本知识。

儿童行为发育医学

(一)理论知识

1. 掌握内容:

(1)各年龄期正常儿童行为发育特点

(2)小儿常见发育行为障碍的诊断、鉴别诊断

2. 熟悉内容: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知识

3. 了解内容:普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

(二)临床技能

1. 熟悉内容:

(1)各年龄阶段小儿体格发育的测量及评估

(2)各年龄阶段小儿神经心理发育的测量及评估

(3)常见心理行为问题儿童的矫治方法

2. 了解内容:

(1)儿童营养基础知识

(2)常见内分泌及遗传代谢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四、科研训练

申请硕士学位者在进行临床能力训练的同时,进行科研工作,完成1篇硕士学位论文,具体要求见总则。

护理学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细则

一、培养目标与要求

培养热爱护理事业,具有以发展护理学科为己任的意识和责任心。具备本学科扎实的理论知识及较强的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能为本学科领域内常见护理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具有护理科研、教学能力,具有良好政治素质及职业道德素养的高级护理人才。具体要求:

(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良好医德医风及远大理想,愿意为人类护理事业奉献终生,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适应医学、护理模式的转变,掌握坚实的护理学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掌握本学科国内外学术发展动态,具有从事护理科学研究工作或/和护理教育工作的能力,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作风以及良好的科研综合素质。

(三)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较好的听、说、读、写能力,能熟练查阅本专业外文资料,具有应用外文撰写科研论文的能力。

(四)身心健康。

二、招生对象

已获得护理学或相关专业学士学位的在职人员或应届、往届毕业生,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并经复试合格者。

三、学习年限及时间安排

护理学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有特殊原因不能按期完成各项学习任务者,允许申请延长学习年限,但延长期不能超过1年,超过培养年限者按自动退学处理。

培养方式为护理理论教学与护理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分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第一学年第一学期主要用于学位课程学习。第二阶段:第一学年第二学期至第三学年主要用于护理临床实践和学位论文工作。

四、课程学习

研究生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所修课程的总学分不低于28学分,其中专业基础课至少修满6学分,硕士研究生应在入学后一周内在导师的指导下确定所修课程。课程主要安排在第一学期学习,小部分课程(主要是专业课和讲座课等)在其它时间学习。除了常规开设的研究生课程外,凡是参加学术讲座或作学术报告,均可将学术讲座或学术报告题目及时间记录在《研究生学术活动登记表》中,并由主办单位或主讲人签字或盖章证明,在答辩前交本学科硕士点审核,认可学分后,上报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备案,计入总学分,课程学分达到要求者方可申请答辩。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见(广东医学院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于学分分配方法)

五、科研、教学、临床实践

(一)科研能力的训练

科研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培养重点在于科研基本功的训练和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意识。在导师指导及课程学习下,逐步掌握文献阅读、综述撰写、课题选择与设计、实验方法、资料收集、资料整理、数据统计处理直至论文撰写与发表,最终熟练应用整套科研方法。学位点、导师组织硕士生申报学校科研项目,通过参与科研工作锻炼科研能力。

组织学生参加学术活动,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将学术活动作为研究生培养的必修环节,按学校规定完成学术活动的研究生才有资格申请毕业论文答辩及毕业和申请学位。具体要求见护理专业专科培养细则。

(二)教学能力的训练

科学学位研究生需参与一定程度的教学实践活动,具体内容和形式可由导师与各临床科室协商安排,可以是讲授理论课、本科生实习或实验课带教等,通过教学实践,使硕士生得到初步的教学训练。具体要求见护理专业专科培养细则。

(三)临床护理实践能力的训练

科学学位护理研究生必须参与临床轮训, 以研究方向所在专科为主,并可根据课题需要参与其他专科轮训。硕士生参加临床护理实践时间需大于6个月,所在专科内轮转时间应大于4个月。此外,可在护理部、急危重症科室各实践1个月。其余时间根据导师(指导小组)的安排完成相关临床实践内容。入学后第一学期末,由研究生本人和导师共同商定并在《培养手册》上及时如实填写临床护理技能训练计划,经护理学科研究生指导小组讨论同意,报研究生学院审批。训练科目由导师、临床导师和指导小组集体指导完成。本阶段要求硕士生接受严格的临床护理实践能力训练和医德医风教育,较好的掌握高级护理理论、先进的护理技能,了解国内外护理发展现状;掌握相关专业常见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与护理;熟练应用护理程序处理临床护理实践中的复杂问题,培养评判性思维能力。

六、考核

(一)理论知识考核

理论课程的考核由研究生院负责统一安排,课程结束时,由相应课程的主讲负责人采用相应的考核方式评定成绩。

(二)临床技能考核

轮科考核:每一临床科室轮训完毕后由该科室的科护士长和临床导师对该科室的轮训质量进行考核和评价。研究生不按计划完成轮训或不能通过轮训考核的科室必须重复轮训,其所需时间计入研究生延迟毕业时间。

毕业前护理综合考核:在第三学年第一学期进行,由学院和医院统一组织考试,考核内容为护理理论考核和护理临床技能考核。考核前硕士生需向学位点提交临床实践能力训练手册,经审核轮转记录完整、成绩合格者才能参加考核。

七、学位论文工作

学位论文工作是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研究生进行护理科学研究或承担护理专业技术指导工作的全面训练,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环节。护理学科学学位研究生应熟练掌握文献检索、科研设计、数据分析处理等基本技能。护理学科学学位硕士生在第二学年开始学位论文工作,开题工作必须在第二学年第一学期完成。

硕士学位论文的要求:

1.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对所研究的课题应当有新见解,论文应体现研究生已掌握护理科学研究方法,表明其能从事护理科学研究工作或护理教学、临床护理工作。

2.为了保证学位论文质量,研究生要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对待学位论文工作,导师应注意培养研究生良好的科学作风,所在培养学科必须对学位论文工作过程进行严格管理。严格执行公开开题报告、学位论文工作中期报告、学位论文工作结束报告和学位论文预答辩制度。

在学位论文工作前期,硕士点及导师应注意从以下两个环节严格把关:

(一)选题

硕士生在导师指导下,通过查阅收集有关文献资料、预调查及预实验等,做好学位论文选题工作。选题的基本原则是:

1. 选题应对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或实用价值,对本学科、专业的系列研究工作能够做出一定的贡献。

2. 选题要做好查新工作,学位论文必须有一定的创新性,不能重复或变相重复前人的研究工作。

3. 选题要考虑实验条件和研究时间跨度,所选课题要用的仪器设备、实验材料和实验经费应基本具备,并能在预定的时间内完成。

4. 选题一般应尽量与本专业或导师现有的研究方向或科研项目有关。

5.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选择贴近临床的课题。但临床病例总结、系统评价、个案报道和文献综述不可作为护理学科学学位硕士生课题。

6.课题设计要求严谨、科学。

(二)开题报告

1.研究生在完成选题、调研基础上写出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并在所在学科、专业范围内报告及论证。原则上以招生学科为单位集中进行开题,由招生学科负责人主持并邀请有关学科、专业的专家参加。开题报告专家组由三名及以上研究生导师同行专家组成。

2.研究生应重点报告其选题依据、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研究计划,导师及同行专家应就研究生选题的先进性、科研设计的严密性、方法和指标选择的科学性等方面提出意见。

3.开题报告结束后,研究生作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最后填写《广东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并报送招生学科和研究生学院存档备案。

(三)学位论文工作阶段报告

研究生应定期向所在培养学科报告其课题工作的进展情况。

1. 学位论文工作中期报告:科学学位硕士生学位论文工作中期报告于第三学年第一学期前由研究生所在培养点组织和执行,研究生学院将定期和不定期对研究生中期报告情况进行抽查。

2. 学位论文工作结束报告:科学学位硕士生学位论文工作结束报告于答辩前由研究生所在培养点组织和执行。

3. 未按要求对学位论文工作的各阶段进行严格把关的导师和培养点将限制招生规模。

(四)学位论文撰写

按《广东医学院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写作要求与规范》撰写学位论文,并在学位论文中详细阐述自己的研究成果。

(五)硕士学位论文评审与答辩

1.完成培养计划所规定的全部学习任务,课程考试成绩合格,修满规定学分,在校期间在省级以上期刊(含省级)上以第一作者发表论著一篇(综述无效),通过毕业前护理综合考核的硕士生,方可申请进入硕士学位论文评审与答辩,时间在第三学年第二学期。

2.硕士学位论文答辩由培养学科自行组织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对研究生论文进行答辩。在申请答辩时,研究生必须填写《广东医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答辩申请书》(一式二份),报送所在培养学科,所在培养学科签署意见(确定答辩日期、委员会主席及委员名单),报研究生学院审批后方可组织答辩,未经研究生学院审批者答辩无效。学位论文答辩完成后,答辩委员会做出是否建议授予硕士学位的决议,提交研究生学院,再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无记名投票,获委员会全体成员三分之二以上(包括三分之二)票为通过,授予申请人硕士学位。在正式答辩前,各硕士培养点应组织预答辩。

3.学位论文答辩未通过者,答辩委员会应做出是否同意半年后再答辩的决定,否则,延迟一年后答辩。

八、研究生教育与管理

1. 每名研究生必须有一套完整的培养计划。研究生入学后,导师根据本培养方案的要求,结合研究生本人的情况制定培养计划。培养计划应对研究生的课程学习、文献阅读、临床培训、科学研究、学位论文工作的预期目标及进度、教学工作等作出安排。培养计划需经所属各硕士培养点签署意见,二级学院预审核后报研究生学院审查。培养计划实施情况应实时在《培养手册》上进行反映,研究生学院或委托二级学院的研究生管理部门将定时或不定时对培养计划落实情况和《培养手册》进行检查。

2.研究生的指导工作采取导师小组负责制。导师小组原则上由3人组成(包括导师)。校外培养点导师负责的硕士生必须有一名校本部(包括直属附属医院)相同或相关专业的导师参加导师小组,并作为副导师,副导师一般由所在学科(或相关学科)的具有副教授、副主任护师及以上职称的培养经验丰富的导师担任,副导师的主要职责是协助制定培养方案并监督培养计划的落实情况。

九、毕业与学位授予

1.按培养计划完成课程学习及实践环节训练,取得规定的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经广东医学院学位评定委员会无记名投票,获委员会全体成员三分之二以上(包括三分之二)票为通过,授予申请人硕士学位。

2. 研究生不得跨专业申请硕士学位。

3.学位授予工作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及《广东医学院硕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执行。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细则

一、培养目标

硕士学位研究生必须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体要求是:

(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掌握本门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和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科学作风严谨。

(三)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基本具有应用外文撰写科研论文的能力。

(四)身心健康。

二、学习年限及时间安排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专业培训时间一般为3年(34个月),课程学习6个月,学位论文工作时间至少12个月,临床能力培训至少6个月,其中专业内学习4个月,专业外轮训2个月,其余时间研究生导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安排。培训目标见总则。

三、学位课程

(一)公共必修课:见培养方案总则。

(二)专业基础课:见培养方案总则。

(三)专业课:2学分,以自学与专题讲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由各三级学科组织考试。自学参考书包括《精神病学》、《神经病学》、《内科学》和《诊断学》(人民卫生出版社最新版)、《实用内科学》、《内科疾病鉴别》以及本学科领域权威的专著和中英文权威期刊。

(四)专业外语课:2学分。以自学与专题讲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由研究生学院组织考试。

(五)选修课

四、临床能力培训

(一)主要学习病种:器质性精神障碍(谵妄、痴呆等),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酒精等常见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各种原发性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

(二)理论知识

1. 掌握精神疾病的症状学、精神药理学概论和精神科常见病及多发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处理原则。

2. 熟悉普通心理学、神经心理学以及相关临床学科 (内科学、神经内科、急症医学)的基本知识。

3. 了解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临床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和动态。

(三)基本技能

1. 掌握

(1)精神科的临床基本技能,包括接诊、病史采集、与病人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全面系统地进行精神检查、观察病情和管理病人等。

(2)精神科特有的描述性病历的书写。要求全面准确地记录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史和家族史,详实记录精神检查和体格检查结果,对临床资料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做出临床症状学和疾病分类学诊断并提出治疗处理意见。

(3)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障碍和心因性精神障碍的临床特点、诊断、鉴别诊断及其药物治疗方法。

(4)内科体检和神经系统检查方法。

2. 熟悉

(1)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偏执性精神障碍、情感障碍、神经症等常见病和多发病的临床特点、诊断、鉴别诊断以及药物治疗方法,常见严重精神药物毒副反应的处理方法。

(2)一般心理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生物反馈治疗、电休克治疗和工娱治疗等。

(3)心理测查、症状评定量表以及临床常用诊断量表的检查技术,如韦氏智力测验、MMPI、神经心理测验、各种抑郁量表、焦虑量表、简明精神症状评定量表、副作用量表、临床常用其他量表、脑电图。

(4)腰穿技术。

(5)脑电图、脑CT、MRI结果和意义。

(6)血、脑脊液常用化验结果及其意义。

3. 了解

(1)各类精神发育迟滞与常见儿童精神障碍、心理生理障碍和人格障碍等的临床特点和诊断治疗要点。

(2)精神药物及其他药物中毒的抢救技术。

(3)心、肺、脑复苏的基本技术。

(三)其他要求

1.完成精神科大病历书写不少于5份。

2.收治主要病种: 精神分裂症病人不少于10人次,情感性精神障碍病人不少于3人次。其他特殊病种病人不少于3人次,其中酒精和药物依赖不少于2人次,神经症不少于8人次。

3.完成的主要操作:特殊心理治疗不少于2人次,各种主要临床量表检查不少于10人次。

4.了解神经系统检查,神经科常见病的诊断和治疗。主要化验室检查的正常值并明确其意义,心电图检查和无菌操作等技术。

(四)轮训安排

心理科门诊及病房4个月;神经内科1个月;影像科和神经功能检查室共1个月;

五、科研训练

科学学位硕士生在第三学期末必须完成学位论文开题工作,在校期间在省级以上期刊(含省级)上发表论文1篇(第一作者,综述或论著)。各导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调整。

六、教学培训

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CAI课件的制做培训,完成本专科理论课内容CAI课件一项。参与本专科内科学临床见习带教。

神经病学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细则

一、培训目标

硕士学位研究生必须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体要求是:

(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掌握本门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和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科学作风严谨。

(三)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基本具有应用外文撰写科研论文的能力。

(四)身心健康。

二、学习年限

神经病学专业培训时间一般为3年(34个月),课程学习6个月,论文撰写及答辩4个月,科研训练12个月,临床能力培训12个月(其中专业内学习8个月,专业外轮训4个月)。

三、学位课程

(一)公共必修课:见培养方案总则。

(二)专业基础课:见培养方案总则。

(三)专业课:2.0学分,以自学与专题讲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由本学科组织考试。

1. 自学参考书籍及期刊:自学参考书包括《神经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最新版)、《Clinical Neurology》(Roger P. Simon 主编)、《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学-解剖、生理、临床》(刘宗惠译)、《中枢神经与头部疾病影像诊断图谱》(张云亭著)、《癫痫和发作性疾病》(吴逊主编)、《实用神经病学》(史玉泉主编)、《中华神经科杂志》。

2. 参加科内副高及以下医师业务学习。

3. 专题讲座:参加本学科组织的专题讲座。

4. 参加每周研究生工作汇报。

5. 参加每2~3周举办一次的研究生学术沙龙

(四)专业外语课:2.0学分。以自学与专题讲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由本学科组织考试。

四、临床能力培训

(一)神经病学科层面理论与临床技能基本要求

1. 掌握神经病学科基本理论知识,了解现代神经病学新进展、新知识和新技术。

2. 掌握科学的临床思维方法,能准确地询问病史、正规地进行体格检查,书写的病历质量全部达到甲级要求(按三甲医院要求)。

3. 熟悉神经病学科各种常见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4. 熟悉常用实验室检查及其临床意义。

5. 较熟练地掌握神经病学科急诊常见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及处理。

6. 掌握心肺复苏技术,如体外心脏按压、电除颤、气管插管、人工呼吸、药物复苏、抗休克等。

7. 能够在上级医师指导下或独立进行重症监护、呼吸监测、给氧、机械通气、循环支持等,掌握呼吸机及心电监护仪的使用。

8. 掌握常见的神经病学科诊疗技术,包括吸氧、心电图检查、腰穿、骨髓穿刺、胸膜腔和腹膜腔穿刺等临床诊断技术。

9. 熟练阅读神经科常见疾病的CT、MRI片,了解心电图和X线平片、B超检查的适应症及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二)培训(轮训)安排

临床实践时间为12个月,其中本专业内学习8个月,专业外轮训4个月(包括心血管内科2个月、呼吸内科2个月)。

(三)培训(轮训)要求

1. 学习病种

(1)掌握:脑梗塞、脑出血、急性脊髓炎、脊髓压迫症、多发性硬化、视神经脊髓炎、重症肌无力、格林-巴利综合征、特发性面神经炎、三叉神经痛、结核性脑膜炎、真菌性脑膜炎、病毒性脑炎、癫痫、帕金森氏病、器质性痴呆、周期性瘫痪、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掌握心血管内科及呼吸内科常见病及危重症的处理。

(2)了解:蛛网膜下腔出血及其他脑血管病变、其他运动障碍性疾病、神经梅毒、脑寄生虫病、神经系统遗传性疾病、内科疾病的神经系统并发症、癔病的诊断和处理、各类精神症状与器质性精神病的鉴别、脑肿瘤。

2. 理论知识

(1)掌握:神经系统的解剖和功能、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和体征的常见病因、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以上要求掌握病种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包括重要治疗的原理)、掌握定位诊断及定性诊断和分析病历的思路。

(2)了解:上述要求了解病种的有关知识。

3. 基本技能

(1)掌握:系统规范化的神经系统检查方法、腰椎穿刺术、ECG、神经科重症监护及机械通气应用、脑CT/MRI检查及常见神经系统疾病的神经影像学表现。

(2)了解:脑电图、肌电图、诱发电位、TCD结果及其对诊断的意义

4. 工作量:分管床位8~10张,全程管理病人30~60例。

五、科研训练

申请硕士学位者需进行科研工作,完成1篇硕士学位论文,时间为12个月,要求服从导师及神经病学研究所相关指导老师的安排,具体要求见总则。

六、教学培训

临床前期学科的硕士生至少应参与半年教学实践工作,授课学时不少于30学时(含实验课)。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CAI课件的制做培训,完成本专科理论课内容CAI课件一项。参与本专科内科学临床见习带教。

肿瘤学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细则

一、培训目标

硕士学位研究生必须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体要求是:

(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掌握本门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和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科学作风严谨。

(三)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基本具有应用外文撰写科研论文的能力。

(四)身心健康。

二、学习年限

硕士生学习年限为3年。有特殊原因不能按期完成学习任务者,允许申请延期,但延长期限不能超过1年。

三、课程学习

攻读科学学位的硕士研究生要求所修课程的总学分不得低于28学分,其中专业基础课至少要修满6学分;硕士研究生应在入学后一周内在导师的指导下确定所修课程。选课时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偏向于选修基础及理论性强的课程。课程主要安排在第一学期学习,小部分课程(主要是专业课和讲座课等)在其它时间学习。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详见《广东医学院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和学分分配实施办法》。

(一)公共必修课:11学分,共4门,见培养方案总则。

(二)专业基础课:不低于6学分,共16门,(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见«广东医学院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和学分分配实施办法»)。

(三)专业必修课:专业课为临床肿瘤学包含的内容,2学分,以自学与专题讲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由本学科组织考试。

(四)专业外语课:2学分,以自学与专题讲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由本学科组织考试。

(五)选修课:不低于4学分(包括指定选修课4分)(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见«广东医学院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和学分分配实施办法»)。

除常规开设的研究生课程外,凡是参加学术讲座或作学术报告,均可将学术讲座或学术报告题目及时间记录在《研究生学术活动登记表》中,并由主办单位或主讲人签字或盖章证明,在答辩前交各临床学院研究生管理部门审核,认可学分后,上报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备案,计入总学分。

课程学分达到要求者方可申请答辩。

四、科研训练

学位论文工作是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或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全面训练,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环节。科学学位硕士生的学位论文工作应从第二学期开始安排,在第三学期末必须完成学位论文的开题工作,学位论文工作时间一般累计为一年至一年半。

科学学位硕士学位论文的要求: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对所研究的课题应当有新见解,表明作者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为了保证学位论文质量,研究生要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对待学位论文工作,导师也应注意培养研究生良好的科学作风。学科对学位论文工作过程进行严格管理:严格执行公开开题报告、学位论文工作中期报告、学位论文工作结束报告和学位论文预答辩制度。

(一)选题

硕士生在导师指导下,通过查阅收集有关文献资料、预调查及预实验等,做好学位论文选题工作。选题的基本原则是:

1. 选题应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或实用价值,对本学科、专业的系列研究工作能够做出一定的贡献。

2. 选题要做好查新工作,学位论文必须有一定的创新性,不能重复或变相重复前人的研究工作。

3. 选题要考虑实验条件和研究时间跨度,所选课题要用的仪器设备、实验材料和实验经费应基本具备,并能在预定的时间内完成。

4. 选题一般应尽量与本专业或导师现有的研究方向或科研项目有关。

(二)开题报告

1.研究生在选题、调研的基础上写出开题报告,并在本学科、专业范围内报告及论证。原则上以本学科为单位集中进行开题,由招生学科负责人主持并邀请有关学科、专业的专家参加。开题报告专家组由三名及以上研究生导师同行专家组成。开题报告须在第三学期结束前完成。

2.研究生应重点报告其选题依据、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研究计划,导师及同行专家应就研究生选题的先进性,科研设计的严密性,方法和指标选择的科学性等方面提出意见。

3.开题报告结束后,研究生作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最后填写《广东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并报送招生学科和研究生学院存档备案。

(三)学位论文工作阶段报告

研究生应定期向导师及培养学科报告其课题工作的进展情况。

(四)学位论文撰写

研究生按《广东医学院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撰写要求及体例规范》撰写学位论文,并在学位论文中详细阐述自己的研究成果。

教学和临床实践

科学学位硕士生至少应参与半年的教学和临床实践工作,授课学时不少于30学时。科学学位硕士生参加教学实践的形式可以是讲授理论课、带本科生实习等,通过教学实践,使硕士生得到初步的教学训练。科学学位硕士生参加临床实践的形式为在本专科科内临床实习,与教学实践同时进行,要求掌握肿瘤学基本理论知识,了解现代肿瘤学新进展、新知识和新技术,能全面准确询问病史,认真仔细体格检查,掌握严谨科学的临床思维方法,规范书写病历质量达到三级甲等医院要求,熟练掌握本专业各种常见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教学和临床实践工作由导师负责安排并作出评估。

临床或教学能力考核、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和学位授予

(一)、研究生完成培养计划所规定的全部学习任务,课程考试成绩合格,修满规定学分,在校期间在省级以上期刊(含省级)上发表论文1篇(第一作者,综述或论著),达到硕士学位教学或临床实习要求,完成学位论文工作,经导师、所在二级单位研究生管理部门审核批准后,可向研究生学院申请论文答辩。

(二)、硕士学位研究生答辩前必须先进行毕业前临床或教学能力考核,毕业前临床或教学能力考核由本学科统一组织,并依考核成绩出具是否同意答辩的决议书。

(三)、学位论文答辩由本学科组织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对研究生论文进行答辩。在申请答辩时,研究生必须填写《广东医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答辩申请书》(一式二份),报送本学科,本学科签署意见(确定答辩日期、委员会主席及委员名单),报研究生学院审批后组织答辩。学位论文答辩完成后,答辩委员会做出是否建议授予硕士学位的决议,提交研究生学院,再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无记名投票,获委员会全体成员三分之二以上(包括三分之二)票为通过,授予申请人硕士学位。在正式答辩前,本学科将组织预答辩。

(四)、学位论文答辩未通过者,答辩委员会应做出是否同意半年后再答辩的决定,否则,延迟一年后答辩。

(五)、学位授予工作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及《广东医学院硕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执行。

七、研究生教育与管理

1.研究生入学后,导师根据本培养方案的要求,结合研究生本人的情况制定培养计划。培养计划应对研究生的课程学习、文献阅读、临床培训、科学研究、学位论文工作的预期目标及进度、教学工作等作出安排。培养计划需经所在各硕士培养点签署意见,二级学院预审核后报研究生学院审查。培养计划实施情况应实时在《培养手册》上进行反映,研究生学院或委托二级学院的研究生管理部门将定时或不定时对培养计划落实情况和《培养手册》进行检查。

2. 研究生的指导工作一般采取导师小组负责制。导师小组原则上由3人组成(包括导师)。校外培养点导师负责的硕士生必须有一名校本部(包括直属附属医院)相同或相关专业的导师参加导师小组,并作为副导师,副导师一般由所在学科(或相关学科)科主任担任或由科主任指定一名研究生培养经验丰富的导师担任),副导师的主要职责是协助制定培养方案并监督培养计划的落实情况。

皮肤病与性病学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细则

一、培训目标

硕士学位研究生必须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体要求是:

(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掌握本门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和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科学作风严谨。

(三)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基本具有应用外文撰写科研论文的能力。

(四)身心健康。

二、学习年限

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有特殊原因不能按期完成各项学习任务者,允许申请延长学习年限,但延长期不能超过1年。

三、课程学习

课程学习时间6个月,所修课程总学分28学分,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详见《广东医学院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和学分分配实施办法》。

专业必修课包括专业课2学分、专业外语课2学分,采取自学和辅导相结合的形式,由本学科组织考试。

1. 自学参考书:《Andrews’ Diseases of the Skin》(Odom RB, et al. 11th ed.),《中国临床皮肤病学》(赵辨主编)。

2. 期刊杂志:《中华皮肤科杂志》、《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临床皮肤科杂志》、《Journal of Investigation Dermatology》等。

四、临床能力培训

(一)理论知识与临床技能基本要求

1. 掌握皮肤病与性病学基本理论知识

皮肤的解剖结构、组织学,皮肤外用药物的剂型和治疗原则,抗组胺药、糖皮质激素在皮肤科的应用,皮肤病的基本组织病理变化、皮肤活检的适应症。

2. 掌握皮肤科常见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及治疗措施

浅部真菌感染、病毒感染性皮肤病(单纯疱疹、水痘与带状疱疹、病毒疣)、细菌感染性皮肤病(毛囊炎、疖、丹毒、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节肢动物性皮肤病(疥疮、螨皮炎、虱病)、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接触性皮炎、脂溢性皮炎、特应性皮炎、湿疹、荨麻疹、药疹)、结缔组织病(红斑狼疮、皮肌炎、硬皮病)、大疱性皮肤病(天疱疮、类天疱疮、掌跖脓疱病)、皮肤血管炎(过敏性紫癜、变应性皮肤血管炎、结节性红斑、Sweet病、白塞病、色素性紫癜性皮病)、红斑、丘疹鳞屑性皮肤病(多型红斑、环状红斑、银屑病、白色糠疹、玫瑰糠疹、扁平苔藓、小棘苔藓、剥脱性皮炎)、瘙痒性皮肤病(皮肤瘙痒症、神经性皮炎、痒疹、结节性痒疹)、物理性皮肤病(日光皮炎、多形性日光疹、痱子、胼胝、鸡眼、摩擦红斑)、遗传性皮肤病(鱼鳞病、毛周角化病、毛发红糠疹、掌跖角化病、汗管角化病、Darier病)、角化性皮肤病(剥脱性角质松解症、进行性指掌角皮症)、代谢性皮肤病(黑棘皮病、维生素缺乏病、皮肤淀粉样病、黄瘤病)、皮肤附属器疾病(痤疮、酒渣鼻、多汗症、臭汗症、斑秃、雄激素性秃发)、色素性皮肤病(白癜风、黄褐斑、雀斑)、皮肤肿瘤(痣细胞痣、皮脂腺痣、血管瘤、汗管瘤、脂溢性角化病、瘢痕疙瘩、皮肤纤维瘤、黏膜白斑、Bowen病、Paget病、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恶性黑素瘤、蕈样肉芽肿)、黏膜疾病(唇炎、阿弗他口腔炎、皮脂腺异位症、阴茎珍珠样丘疹、女阴假性湿疣、)、性传播疾病(梅毒、淋病、尖锐湿疣、非淋菌性尿道炎、生殖器疱疹、艾滋病)。

3. 掌握科学的临床思维方法,能准确地询问病史、正规地进行体格检查,书写的病历质量全部达到甲级要求(按三甲医院要求)。

4. 掌握常用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方法

斑贴试验、疥螨检查、真菌直接镜检、淋球菌镜检与培养、梅毒血清学试验、皮肤活检技术及换药、湿敷、皮损内注射、电灼、二氧化碳激光、紫外线光疗等治疗方法。

5. 了解学科新进展、新知识和新技术。

(二)轮训安排

临床实践时间为12个月,其中学科内培训8个月(门诊5个月、病房2个月、真菌室1个月),学科外轮训4个月(肾内科2个月、心血管内科2个月)。

五、学位论文工作

学位论文工作时间16个月,在导师指导下完成1篇硕士学位论文,具体要求参见《广东医学院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总则)》。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细则

一、培养目标

(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掌握本门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和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科学作风严谨。

(三)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基本具有应用外文撰写科研论文的能力。

(四)身心健康。

二、招生对象

己获得将所攻读硕士学位相同或关系密切的相关专业学士学位(入学前可望获得该学位者可先报考)的在职人员或应届、往届毕业生,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并经复试合格者。

三、学习年限及时间安排

硕士生学习年限为3年。有特殊原因不能按期完成各项学习任务者,允许申请延长学习年限,但延长期不能超过1年。科学专业培训时间共3年(34个月),课程学习6个月,论文撰写及答辩12个月,临床能力培训16个月。其中专业内学习12个月,专业外轮训4个月。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学习培养时间一般为3年(34个月),课程学习6个月,论文撰写及答辩12个月,临床能力培训16个月,其中专业内学习12个月,专业外轮训4个月。培训目标见总则。

四、学位课程

(一)公共必修课:见培养方案总则。

(二)专业基础课:见培养方案总则。

(三)专业课:2.0学分,以自学与专题讲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由各三级学科组织考试。自学参考书包括医学影像诊断学(白人驹主编)、CT诊断学(唐陶富主编)、磁共振成像(MRI)诊断学(张雪林主编)、介入放射学(郭启勇主编)、超声诊断学(周进祝主编)、X线读片指南、CT读片指南、MR读片指南、各系统影像诊断必读、实用放射学杂志、中华放射学杂志、临床放射学杂志、中华核医学杂志、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中国超声学杂志等本三级学科领域权威的专著和中英文权威期刊(由各三级学科指定)。

参加本专业各级学术讲座和学术会议原则上要求4次以上,并将学术讲座和学术会议的名称、时间记录在《研究生学术活动登记表》中,由主办单位或主讲人签字或盖章证明(必要时由导师签名确认),在答辩前交所在医院研究生管理部门审核,认可学分后,上报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备案,计入总学分。

(四)专业外语课:2.0学分。以自学与专题讲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由本学科组织考试。

五、临床能力培训

(一)普通影像层面理论与临床技能基本要求

1.掌握医学影像学、介入放射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了解影像学专业的新进展、新知识和新技术。

2.熟悉各种影像检查手段的人体解剖、正常影像学表现和基本病变。

3.熟练掌握系统、规范的影像检查技术操作及影像报告书写能力。

4.掌握放射诊断、超声诊断、核素诊断等各种影像诊断技术对各系统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

5.掌握合理、综合应用各种影像检查手段对各系统常见病、多发病作出较准确、全面的影像诊断。

6. 掌握不同病种进行介入性诊疗的适应征及禁忌症,了解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和抢救及处理方法,对主攻研究方向为介入放射专业者,能够独立完成简单操作。

7.了解各系统常见病的病理、临床表现和特点。

(二)轮训安排

临床实践时间为16个月,其中研究生主攻的三级学科培训时间为11个月,相关三级学科培训时间为1个月,具体安排见表1;其它相关临床学科的轮训时间累计4个月,具体安排见表2。原则上所有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专业科学学位的研究生必须完成下列所有三级学科的轮训,培养方案总则规定的可减免轮训的除外。

表1 医学影像学三级学科的培训安排

研究方向

放射及介入

超声

核医学

放射诊断及介入放射学

11个月

2周

2周

超声诊断

2周

11个月

2周

核医学

2周

2周

11个月

表2 医学影像学相关临床学科的轮训安排

内科

外科

病理科

1个月

2个月

1个月

注:轮训的相关内外科依据研究方向灵活安排,可由导师具体制定。

(三)各三级学科培训(轮训)要求

本要求为研究生主攻的三级学科培训要求,各相关三级学科培训适当降低标准后参照执行。

1. 放射科

(1)学习病种

1)掌握:各系统常见病、多发病。

2)了解:各系统少见病、疑难病。

(2)理论知识

1)掌握:各系统的人体解剖,各影像检查手段的正常影像学表现和基本病变,各系统常见病、多发病的影像诊断、鉴别诊断和病理及临床特点,各种影像技术的成像原理、图像特点;介入性诊疗的方法、适应征及禁忌症。

2)了解:各种影像技术的发展概况、设备构造,各系统少见病的影像诊断要点,介入性诊疗中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和抢救及处理方法。

(3)基本技能

1)掌握:各系统常见病、多发病的影像报告书写、诊断和鉴别诊断,常规的普通X线特殊造影、胃肠造影和CT、MR操作,主要研究方向为介入性诊疗要求掌握常规操作方法。

2)了解:各种影像检查手段的优势、局限性和检查前准备、注意事项。

(4)工作量:书写影像报告2000例以上,常规技术操作200例以上,主要研究方向为介入性诊疗的参与完成操作150例以上。

2. 超声科

(1)学习病种

1)掌握:各系统常见病、多发病。

2)了解:各系统少见病、疑难病。

(2)理论知识

1)掌握:各系统的人体解剖,各系统的正常超声学表现和基本病变,各系统常见病、多发病的超声诊断、鉴别诊断和病理及临床特点,超声检查技术的成像原理、图像特点;超声造影等新技术的方法。

2)了解:超声影像学的发展概况、设备构造,各系统少见病的超声诊断要点。

(3)基本技能

1)掌握:各系统常见病、多发病的超声报告书写、诊断和鉴别诊断,常规的超声检查操作。

2)了解:各系统超声检查前准备、注意事项。

(4)工作量:书写超声报告2000例以上,常规技术操作200例以上。

3. 核医学科

(1)学习病种

1)掌握:各系统常见病、多发病。

2)了解:各系统少见病、疑难病。

(2)理论知识

1)掌握:各系统的人体解剖,各系统的正常核素诊断学表现和基本病变,各系统常见病、多发病的核素诊断、鉴别诊断和病理及临床特点,核素诊断的成像原理、图像特点;核素诊断的适应症。

2)了解:核素治疗的方法。

(3)基本技能

1)掌握:各系统常见病、多发病的核素诊断报告书写、诊断和鉴别诊断,常规的核素检查操作。

2)了解:各系统核素检查前准备、注意事项。

(4)工作量:书写核素诊断报告300例以上,常规技术操作150例以上。

六、科研训练及学位论文

申请硕士学位者在进行临床能力训练的同时,进行科研工作,完成1篇硕士学位论文,在省级以上期刊(含省级)上发表论文1篇(第一作者,综述或论著)。课题研究及论文撰写时间为一年,课题应侧重于临床研究,亦可进行医学基础性研究,同时学位论文工作应与临床实践并轨进行。其余具体要求见总则。

七、教学培训

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CAI课件的制作培训,完成本专科理论课内容CAI课件一项。参与本专科临床见习、实习带教活动。

耳鼻咽喉学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细则

、培养目标

1、培养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基本理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积极为医学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服务的人才。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遵循医学伦理原则,遵守“执业医师法”的医学专业人才。

2、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临床医疗或带教工作的能力。

3、热爱本专业,深入了解耳鼻咽喉科学最新研究成果及发展动态;具备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掌握耳鼻喉科常见常见病及多发病的诊断治疗,特别是提高对疑难杂症的鉴别诊断和处理能力;毕业时达到低年资住院医师水平。

4、掌握英语,能具备一定的阅读本专业英文资料及英语写作能力。

5、身心健康。

二、研究方向

1、头颈肿瘤的基础与临床

主要研究内容有:(1)鼻咽癌肿瘤标志物及细胞因子的检测及临床意义;(2)基因转移技术治疗鼻咽癌的动物模型;(3)鼻咽癌发病机制;(4)鼻咽癌防治。(5)喉癌及喉咽癌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6)颈部肿物的诊断与治疗研究。

2、变应性鼻炎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有:(1)变应性鼻炎发病机制;(2)探讨脱敏、免疫耐受诱导和中药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疗效及其作用机制。

3、听力学基础与临床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有:(1)耳科显微手术;(2)听力学基础和应用研究。

三、学习年限及时间安排

学习年限为3年 。研究生必须在第1年的第一学期内修满规定课程并通过考试。第1年下半学期开始至第二年下半年做完实验及综述的发表,第1年下半学期开始至第2年下半年做完实验及综述或论文的发表。并独立完成硕士学位论文。一般在第2年下半学期中期阶段由考核小组主持进行一次包括思想品德和业务素质全面衡量的考核。第2年下半学期或第3年并开始进入临床实习阶段及毕业答辩。

四、学位论文工作

在第1年的下半学期确定论文计划,在导师的指导下提出论文选题,课题设计,进行开题报告,经讨论、确定后以1年左右时间完成科学研究和论文写作。学位论文应具有一定的理论或临床应用价值,具有一定的新见解和新内容。论文书写要求格式规范,资料翔实,论证有据,结果可靠,逻辑严谨,语言精炼,文字流畅。

硕士生应定期向导师及导师组汇报论文进展情况,及时解决论文研究进行过

程中存在的问题,使课题得以顺利进行。

课题进展过程中,导师应定期对研究生实验记录的真实性、及时性、完整性、

规范性进行检查,并签署意见;并定期组织对实验记录质量进行检查。

研究生必须通过所有学位课程,修满规定的学分,并有1篇论文在正式学术刊物上发表,方能申请硕士学位论文答辩。

五、临床能力培养

科学学位研究生应在本学科从事临床工作至少1年,完成耳鼻咽喉科基础培训,掌握耳鼻咽喉科基础理论知识和本专业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临床处理技能。

1、耳鼻咽喉门诊、急诊工作。要求掌握:

(1)耳鼻喉科门诊常见病、多发病和一般急诊的病因、病理、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及处理原则。

(2)耳鼻咽喉科常用检查器械的使用(如鼻镜、间接鼻咽镜和喉镜、音叉、纯音听力计检查法等)。

(3)耳鼻喉科常见病的X线、CT、MRI影像学检查适应证及诊断要点。

(4)电测听、声导抗、耳蜗电图、脑干听觉诱发电位、OAE检查指征及了解检查结果。

(5)耳鼻喉科常用药物的应用。

(6)耳鼻喉科常用治疗操作(鼻粘膜烧灼止血法、前后鼻孔填塞术、鼻骨复位术、扁桃体周围脓肿穿刺或切开术、鼓膜穿刺术、耳鼻咽喉活组织检查、耳鼻咽喉异物取出术等)。

(7)门诊、急诊病历的规范书写。

2、耳鼻咽喉病房工作。要求掌握:

(1) 耳鼻咽喉科常见病和多发病的病因、病理、发病机理。

(2) 耳鼻咽喉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处理。耳鼻咽喉科疑难疾病和危重疾病的诊断和处理原则。

(3)耳鼻咽喉常见病和急诊手术常规(手术适应症、禁忌症、术前准备、术后用药及换药、并发症的诊断及处理等)。

(4) )在上级医师指导下进行中小手术的主要操作,包括气管切开术、食管镜检查及异物取出术、鼻内镜下鼻腔及鼻窦手术、鼻中隔偏曲矫正、乳突根治及鼓膜修补等。

(5) 书写病历应达到正规合格的要求。

(6) 在本专业(含耳科、鼻科、咽喉头颈科亚专业)临床训练至少1年,管理床位数3~5张。

(7) 至少参加两个相关专业的科外轮训,时间2~4个月。

六、教学能力培养

教学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协助上级医师带好专业本科及临床本科实习生的实习、示教、教学查房,参加疑难病症讨论等活动,并由本专业指导小组对其教学查房的能力做出评价。

七、科研工作

学会文献检索,收集资料,数据处理等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培养临床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完成一篇质量较高的文献综述。

根据导师要求确定硕士学位论文题目,并进行课题设计。选题视导师现有的研究方向或科研项目,选择临床基础或临床方面的课题。

在临床工作期间,也应积累资料,进行病例综合分析,总结临床经验。

八、其它:

积极参加学院、医院和科内组织的各项活动,包括:

1、学院及医院组织的各种学术活动及交流会,政治学习、影像诊断读片会,科内主持的学术活动等。

2、电脑计算机临床应用。

3、进入临床工作将要结束时,研究生要进行阶段汇报1次,科室内组织对其考核。

九、考核

考核小组成员由3~5位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的专家组成,导师可以参加考试并提问,但不参加评分和评议。对其研究生在实验及临床方面的进行全面考核。

十、培养方式

采取导师负责制,研究生导师的确定实行导师与研究生双向选择。各研究方向可根据具体情况成立指导小组,充分发挥学术群体的集体作用。

培养方法采取理论学习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知识传授与素质教育相结合、基本训练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在临床工作期间,积累资料,总结以临床经验为主的病例综合分析或临床实验研究。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培养研究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并特别注意发挥导师和研究生的双向积极性和创造性。

临床检验诊断学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细则

一、培养目标

(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掌握本门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和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科学作风严谨。

(三)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基本具有应用外文撰写科研论文的能力。

(四)身心健康。

二、学习年限

学习年限为3年。有特殊原因不能按期完成学习任务者,允许申请延期,但延长期限不能超过1年。

三、课程学习

1、攻读科学学位的硕士研究生要求所修课程的总学分不得低于28学分,其中研究方向必修课至少9学分。具体课程及学分见“广东医政发〔2013〕15号”文件“广东医学院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和学分分配办法”。

2、除专业课和专业外语课外,其余课程均由研究生学院在研究生入学后的第一学期统一安排集中学习。专业课和专业外语学习主要在进实验室后由研究生结合学位课题工作自学,并由招生学科指导、督促检查,不另行安排专门学习时间。

3、研究生应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学术活动。研究生导师应尽可能地为研究生提供各种学习机会,鼓励研究生多参加校内外学术活动。在完成课程学习进入实验室后,招生学科应定期组织研究生开展读书报告会、学习沙龙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研究生参加的各种学术活动可以获得相应学分。具体学分要求参见研究生学院的有关规定。

四、教学能力培养及临床实践要求

1.本学科科学学位研究生应参加一定的教学实践活动,包括本科生理论课讲授、本科生实验课或临床实习课等,直接完成的教学时数不少于20学时。

2.本学科各招生方向的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应完成一定量的临床技能实践:①医学检验或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本科毕业(简称“检验专业”)生源研究生,临床技能实践不少于2个月;②非医学检验或非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本科毕业(简称“非检验专业”)生源研究生,临床技能实践不少于6个月;③检验专业生源研究生,入学前在“检验行业”一线工作达到或超过半年,或非检验专业毕业生源研究生,入学前在“检验行业”一线工作达到或超过一年这,可免除临床技能实践环节。

3.在临床技能实践过程中,原则上应在检验科、中心血站或血库间轮转。轮转的具体时间和要求可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而定。临床技能实践完成后,所在科室应为研究生进行临床实践能力考核,并给出书面考核意见。对于临床实践考核不合格的,可视情况适当延长临床实践时间。

4.为了保证临床技能实践环节的顺利进行和实践效果,应由“三甲”或相当于三甲医院检验科、中心血站、疾控中心等单位具有副主任技师/医师及以上职称的专业医/技人员作为“临床实践指导教师”负责研究生的临床技能实践。

五、科研能力训练与学位课题研究

1.专业知识学习与文献阅读 研究生入学后,导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指导研究生学习本专业及相关领域的理论知识(专著、专题综述、专业评论等)和专业技术,并在进实验室后的头一个学期内查阅不少于30篇中外文文献(以外文原文文献为主),写出至少一篇与研究方向相关的文献综述,为选题、定题打好基础。

2.选题、定题 在大量阅读专业文献、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研究生应在进入实验室的第一学期初步选定研究方向,并开始相关专业技术的学习和预实验工作。进入实验室的第二学期内应确定研究课题,并为“开题”作好准备。

3.预实验和开题 选定研究方向、初步确定研究课题后,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开展课题前期的“预实验”工作,并在进入实验室后的第二学期之内完成研究课题的“开题”工作。“开题”以“开题报告”为标志。不能按时“开题”将影响研究生的毕业论文申请,具体要求见研究生学院的相关规定。

4.学位论文研究与毕业论文撰写 经过前期的选题、定题、预实验和开题环节后,研究生进入学位课题研究阶段。研究生应该按照“开题”时确定的研究方案认真进行课题研究,认真做好实验记录、经常整理实验结果,根据不断发现的新问题修订实验方案,直至完成预定的研究内容,达到预定研究目标,并按要求撰写毕业论文。毕业论文的撰写及提交按研究生学院的相关规定执行。

5.实验记录及实验结果整理 进入实验室后,研究生应有专用实验记录本(或电子活页,可打印存档)对实验进行详尽、客观记录,并经常整理实验结果,总结发现问题。研究生导师应经常检查研究生的实验记录,并做好评阅、批示。

实验记录是科学研究的原始资料,务必保持真实、客观,切忌臆造、杜撰或随意更改,否则视情节按“学术不端”行为及研究生管理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实验记录本的原始记录应在毕业论文答辩会上提交“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审阅,然后交招生学科存档。

四、毕业论文答辩与学位授予按“广东医学院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总则)”执行。

临床流行病学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细则

一、培养目标

硕士学位研究生必须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体要求是:

(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掌握本门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和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科学作风严谨。

(三)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基本具有应用外文撰写科研论文的能力。

(四)身心健康。

二、研究方向

1. 糖尿病流行病学研究

在慢性病病因分析及糖尿病生存质量评价方面积累了丰富研究经验。将多状态隐马尔可夫模型、结构方程模型等统计模型引入糖尿病的危险因素研究中。针对国外的糖尿病特异性生存质量量表ADDQoL进行了修订和文化调适,形成了中文版ADDQoL量表,为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的测评提供了有效的工具。本研究方向将继续在卫生统计学理论与方法学研究与应用领域展开研究,特别是在统计学模型应用于疾病的病因、预后及转归的影响因素研究领域继续深入探索,有望在未来2~3年内在国内外取得突破性进展。将利用前期的研究工作基础,结合近年来发展的基因组学计划,开展整合临床医学和基因组的相关研究,促进慢性病的风险预测和早期预警深入到分子水平,提出系统的慢性病早期个体化防治措施。

2. 心血管病流行病学与生物信息学研究

本研究方向是基于心血管病流行病学、遗传学、生物统计学及基因组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体系交叉、渗透而形成的新兴研究方向。本研究方向的主要任务是:以系统生物学为理论架构,在建立重大疾病生物标本库及先进的高通量组学技术平台的基础上,综合利用流行病学、遗传学、生物信息学、分子生物学及生物统计学等方法与技术,系统分析和识别疾病相关基因,结合已知的蛋白质互作、亚细胞位置、DNA-蛋白质结合位点、染色体位置信息、通路信息等生物学知识,构建包含DNA、RNA、蛋白质分子和疾病表型以及环境暴露因素等节点的疾病相关网络,从分子、细胞、组织、生物个体和群体水平,揭示重大疾病的发病机理,并为复杂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提供科学、客观的分析平台,真正实现预防医学、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间的系统性整合。

3. 职业性疾病流行病学研究

目前本方向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①职业性疾病毒理学:主要研究职业性有害因素对健康影响的机制研究。主要包括接触苯所致的遗传和表观遗传毒性及机制研究;铝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研究;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1抑制剂对肾脏和脑缺血再灌注的保护作用;重金属中毒分子毒理学研究;大气污染对呼吸疾病的影响及分子机制;肺纤维化和肺肿瘤发生的分子机制;DNA修复酶在肺泡上皮细胞凋亡中的作用和机制等方面研究。②职业流行病学:主要从人群角度开展职业性有害因素对健康影响的研究,包括陶瓷企业石英粉尘的人群潜在性损伤及其流行病学干预研究,汽油添加剂甲基叔丁基醚(MTBE)污染特征、人群健康风险评估及管理对策研究以及矽肺基因治疗关键技术研究以及伤害流行病学方面的研究。

4. 生命质量流行病学

① 健康与生命质量的量化测评。用于对健康-亚健康和疾病伤害的量化测评,指导科学防治措施的制定, 突出体现在个体-群体结合、基础-临床-预防结合。② 以现代测量理论和中国国情为基础,系统地开发我国的癌症、慢性病QOL测定量表体系。率先在国内应用共性模块加特异模块的方法研究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癌症和慢性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体系QLICP和QLICD。③ 以QOL和心理测评等妇女儿童心理行为评估为主线,以多样化的现场(学校、医院、社区等)应用为核心,积极开展妇女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研究及其推广应用。

5. 肿瘤流行病学研究

本方向主要围绕我国人群高发的鼻咽癌、胃癌和食管癌等恶性肿瘤展开深入研究,以个体与群体相结合、微观与宏观相结合、临床与肿瘤高发现场相结合的方法,系统探讨恶性肿瘤的分布规律及遗传易感性特点,精确识别肿瘤相关危险因素,深入揭示恶性肿瘤的发生机制及临床转归规律。本学科研究成果有望在恶性肿瘤的高危人群预警、早期诊断、个体化预防和治疗以及新型分子靶点的筛选等诸多研究领域发挥作用。

6. 感染性疾病流行病学研究

本学科方向以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感染科为基地,形成专业互补研究团队,以我国重点防治传染性疾病:肺结核、艾滋病、乙型肝炎、麻疹等为主攻疾病。针对相关疾病的人群传染特性,分别从病原遗传变异、机体免疫发生等微观层面,相关疾病人群流行特征变化及影响因素等宏观层面,深入研究疾病发生的近因与远因,探索相关疾病防治策略与措施。

三、学习年限

硕士生学习年限为3年。有特殊原因不能按期完成各项学习任务者,允许申请延长学习年限,但延长期不能超过1年。

硕士生第一学年第一学期主要用于课程学习,之后的时间主要用于教学(临床)实践和学位论文工作。

四、学位论文

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通过阅读文献资料、调查研究及预备实验,撰写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论文选题应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或应用价值,内容要有新见解。经讨论研究后进行科研工作,按时完成科研和硕士学位论文。论文书写要求格式规范、资料详实、论证有据、结果可靠、逻辑严谨、语言精炼、文字流畅。

研究生必须通过所有学位课程考试,修满规定的学分,并在正式学术刊物上发表至少1篇科研论文,才能申请硕士学位论文答辩。

五、其他学习安排

第二学期开始安排研究生参加本科生实验教学工作,一般不少于30学时。参加校内外学术活动,每一学期不得少于2次。在导师指导下完成专业课、专业外语的学习。

六、培养方式

采取导师负责制,研究生导师的确定实行导师与研究生双向选择,充分发挥导师和研究生积极性。导师小组原则上由3人组成(包括导师)。校外培养点导师负责的硕士生必须有一名校本部(包括直属附属医院)相同或相关专业的导师参加导师小组,并作为副导师,副导师一般由所在学科(或相关学科)科主任担任或由科主任指定一名研究生培养经验丰富的导师担任),副导师的主要职责是协助制定培养方案并监督培养计划的落实情况。在培养过程中,注重科研能力和方法的训练,强调自学和对话式、讨论式教学,并特别注意科学道德、严谨求实的学风和敬业精神的培养。

麻醉学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细则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系统掌握麻醉学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科研方法,在带教导师组指导下,能够初步胜任麻醉学的基本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具有较强的针对临床麻醉的科学问题开展科学研究能力的科研型高级麻醉学专业人才。详见总则。

二、研究方向:

1、围术期器官功能保护与机理;

2、临床麻醉药理。-

三、学习年限及时间安排

麻醉学专业培训时间一般为3年,课程学习6个月,科研培训12个月,临床能力培训16个月,其中麻醉学专业学习10个月,专业外轮训6个月。

四、课程学习

研究生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所修课程的总学分不低于28学分,其中专业基础课至少修满9学分。研究生应在入学后一周内在导师的指导下确定所修课程。课程主要安排在第一学期学习,小部分课程(主要是专业课和讲座课等)在其它时间学习。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详见《广东医学院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和学分分配实施办法》。

除了常规开设的研究生课程外,自学参考书及相关文献:《现代麻醉学》第三版、《米勒麻醉学》第七版、《中华麻醉学杂志》、《Anesthesiology》、《Current Opinion in Anesthesiology》。

五、临床能力培训

通过本阶段的轮训,掌握内外科常见急症与危重病人的诊断与治疗和常规临床麻醉操作技能和围术期管理,基本达到住院医师的临床工作水平。

1、麻醉学专业培训内容(10月)

(1)相关基础理论知识:如麻醉相关的药理学、生理学、设备学、解剖学、循证麻醉学等,并在临床实践中反复学习与应用,逐步建立科学、有序的临床思维。

(2)临床麻醉技能培训

①麻醉前病人准备:及时术前访视病人,全面了解患者病史,正确进行体格检查,准确评估患者病情和麻醉前用药合理性与安全性。

②麻醉方案制定:根据手术要求、病人情况和麻醉条件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案,正确评估患者围术期风险,同时准备好麻醉器材和药品,尤其特殊仪器和药品。

③麻醉操作技能,熟悉并掌握围术期基本生命体征监测与管理、臂丛与颈丛等周围神经阻滞麻醉实施、椎管内麻醉实施、气管与支气管内插管与全身麻醉实施、吸入及静脉全身麻醉实施、颈内静脉穿刺置管与压力监测、外周动脉穿刺置管与压力监测等。

④临床麻醉能力要求:能够独立完成常规麻醉临床工作,了解并熟悉危重、疑难麻醉如高龄、休克、嗜铬细胞瘤、巨大脑膜瘤、心脏病人非心脏手术、严重高血压、复合创伤、胸腔镜手术等的麻醉处理,基本达到高年住院医师的临床工作水平。

(3)教学培训

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CAI课件的制做培训,完成本专科理论课内容CAI课件一项并积极参与麻醉学临床见习带教。

2、相关学科轮训安排(6月)

(1)ICU(2月)熟悉严重心衰、肾衰、休克、重症胰腺炎、脓毒血症、严重水、电解质、酸碱紊乱等重症患者的急救与处理。

(2)心内科(1月):了解并熟悉心衰、心律失常、急性心梗、心绞痛、高血压危象、循环骤停、常见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和分类、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以及临床处理;熟悉常见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作用特点和临床应用,洋地黄类和其他正性肌力药物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

(3)彩色超声(1月)了解超声下动、静脉及神经尤其周围神经的判定,了解心脏彩超尤其食管超声的使用方法及心脏功能的评估。

(4)呼吸内科(1月)掌握常见呼吸系统急症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以及治疗措施;熟悉呼吸系统解剖、生理,肺功能测定,动脉血气分析,胸部X线检查与诊断。

(5)心电图(1月)熟悉常见心律失常的心电图诊断与鉴别诊断。

六、学位论文工作

申请硕士学位者针对麻醉学的科学问题,在导师组的指导下开展科研工作。

1、在导师的指导下,针对麻醉学科学问题,结合导师的科研工作基础及背景,充分文献复习,科学选题,认真开题,并完成一篇文献综述。

2、在导师组的指导下,按照开题既定的研究方向,充分利用医院科研资源,科学制定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切实有效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并能每周根据自己工作的进展进行课题汇报。

3、在导师的指导下,科学地分析、整理研究数据,撰写学位论文。

4、要求:毕业前完成文献综述及论著各1篇,并在省级及以上期刊发表。

5、实验室工作要求:在科研带教老师的指导下,正确掌握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基本大型仪器设备的原理及使用,有效完成课题研究;同时务必参加课题组和实验室组织的Lab-Meeting,缺席次数不得大于3次。

6、自主学习《米勒麻醉学》第七版,《麻省总医院临床麻醉手册》第八版

(四)其他参考培养方案(总则)。

药剂学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细则

一、培养目标

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药剂学专业硕士点主要培养能从事新药研发、制剂工艺、新技术和新制剂应用等与制药技术相关的高层次药学专门人才。

(一)拥护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品行端正,身心健康,具有集体主义精神以及追求真理和献身于药剂学事业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

(二) 有良好的品德修养和科研道德,具有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的严谨科学精神和善于合作、关注社会的人文精神。

(三) 掌握坚实的药剂学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本学科的现代实验方法和制药技能、新技术、新制剂;熟悉所从事研究方向的发展与趋向;具有进行科研及独立担负专门制药技术革新、新技术应用和研究的能力。

(四) 掌握一门外国语言,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并具有初步应用外文撰写论文的能力。

二、专业方向

1.药物新剂型及新技术研究:研究新药中制剂工艺的处方设计、工艺优化;缓控释给药;靶向给药系统;透皮给药系统;纳米技术;微囊化技术;固体分散技术等现代前沿药物传递技术;解决各种制药技术在药物制剂中应用的技术难题;制剂的体内外质量评价、质量标准制订、新产品产业化等内容的研究。

2. 临床药学研究: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和人体生物因素与药效的关系,药物制剂的临床研究与评价,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研究等。

三、招生对象

己获药学学士或者医学学士学位(入学前可望获得该学位者可先报考)的在职人员或应届、往届毕业生,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并经复试合格者。

四、学制和培养方式

药剂学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学制为3年。有特殊原因不能按期完成各项学习任务者,允许申请延长学习年限1-2年,如仍不能达到培养要求者,按结业处理。第一学期主要进行理论课程学习,第二至第六学期主要从事实践和学位论文工作。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

课程设置应贯彻少而精和突出专业特点的原则,既注重药剂学重要的基础理论,适当拓宽研究生专业范围,扩大知识面,同时注重能力的培养和实践技能的训练。课程分公共必修课、专业课、选修课以及专业技能。其中公共必修课与专业课为学位课,选修课为非学位课。实行学分制,所修课程的总学分应符合广东医学院研究生培养的学分规定。课程主要安排在第一学期学习,小部分课程(主要是专业课和讲座课等)在其它时间学习。

(一)公共必修课(共5门)

课程名称

学 分

备 注

医学统计学

3.0

第一学期

公共英语

3.0

第一学期

英语口语

1.0

第一学期

政治理论(自然辩证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2.0

第一学期

计算机应用

1.0

第一学期

(二)专业课

结合专业方向,选择1至2门专业必修课程。

课程名称

学 分

备 注

物理药剂学专题

3.0

第一学期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专论

1.5

第一学期

药剂学新进展(讲座)

3.0

第一学期

药用高分子材料专题

2.0

第一学期

药物合成专题

1.5

第一学期

(三)选修课

课程名称

学 分

备 注

细胞分子生物学及实验专题

3.0

第一学期

体内药物分析专题

3.0

第一学期

波谱解析(讲座)

3.0

第一学期

仪器分析专题

3.0

第一学期

新药研究专论

1.5

第一学期

现代药学实验技术(讲座)

2.0

第二学期

中药制剂学专题

2.0

第二学期

医学文献检索专题

1.5

第一学期

实验动物学专题

2.0

第一学期

科研设计基础

1.0

第一学期

选修课应在导师指导下,结合所研究课题方向选择,可跨选其他方向课程,也可选择相关学科理论与跨学科理论及实践技能课程,但不少于2门。

(四)专业技能

包括基本实验技能培训、教学技能培训、自我学习能力培训等。

(1)实验技能培训

掌握药剂学中固体制剂、液体制剂、半固体制剂和注射剂的制备工艺;新制剂、新技术相关的处方设计、工艺路线设计技术;缓控释制剂、纳米粒制备、透皮制剂、微囊化、包裹技术、固体分散技术、生物利用度等实验、制剂体内外评价、质量标准制订等技术。

(2) 教学技能培训

硕士研究生应参加本学科相关专业本科生的实验教学工作,教研室将对其教学能力、水平和质量做出评估。

(3)其他

① 参加学术讲座或学术讨论会

参加学院或学校组织的学术讲座;参加省级以上学术会议。

② 综述报告或研究进展报告

要求硕士生在读期间做综述或课题报告:在本学科做综述或研究报告;在医学院研究生论坛做综述或研究报告;在省级以上学会做综述或报告。

除了常规开设的研究生课程外,凡是参加专业技能培训、参加教学或参加学术讲座、作学术报告,均可记录相关内容及时间,并由主办单位或主讲人签字或盖章证明,在答辩前交学科审核,认可学分后上报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备案,计入总学分。

课程学分达到要求者方可申请答辩。

六、培养方式

(一)课程学习

研究生课程教育统一在学校本部完成,学生应在入学后一周内在导师的指导下确定所修课程。按照课程学习要求(见下)完成课程学习。

(二)课题研究与毕业论文

在导师的指导下,结合新制剂、新技术、药物研发和制药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进行选题,要求所选课题具有创新性和应用前景价值。根据所选课题设计合理可行的研究方案,开展实验研究,并在实验的过程中进一步进行理论和技能的学习,同时完成一篇符合要求的毕业论文。论文要求参照广东医学院广东医学院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总则)要求。

(三)学术交流

教学方式采用课程讲授、案例研讨和学术报告等多种形式,聘请在缓控释制剂、纳米制剂、制剂工程、制剂新技术等环节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参与教学,教学方式注重教师讲授与学生研讨、模拟、案例教学的有机结合。学生也可通过参加各种相关的学术会议,听取学术讲座,了解本学科相关知识的研究进展和前沿知识。

七、课程学习与考核

1.课程考试 学位课程的学习以考试方式考核,由研究生管理部门统一组织,考核采用百分制和学分制,必修课考核成绩达到75分,选修课考核成绩达到60分为合格,并记入相应学分。专业课及专业英语学习结束,以招生学科点为单位由学科点统一组织考试。

2.中期考核 考核内容:研究生思想品德、科研设计、文献综述、开题情况及专业课等学位课程的学习情况等。考核时间安排在研究生入学后的第二年的第一学期末。

3. 毕业考核 考核内容:研究生思想品德与工作表现、科研进展、专业知识及基本技能等综合考核。毕业考核时间安排在研究生入学后的第三学年的第一学期末。

八、学位论文

(一)选题

1. 选题要有创新性,应对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或实用价值,或选择对本学科、专业的系列研究工作有一定贡献的课题。

2. 选题要做好查新工作,学位论文应能提出新观点或新方法,而不是重复前人的研究工作。

3. 选题要考虑实验条件和研究时间跨度,并充分考虑所在专业所具备条件,并能在预定的时间内完成。

5.<![endif]>研究所选的课题要注重科学性、创新性及与实际工作的结合。药物分析学硕士科学学位研究生应以研究药物的药理作用为主,也鼓励建立动物的病理模型探讨疾病的发生发展,但同时应该研究防治药物。

(二)开题报告

由学科负责人或者导师组织3-5名同行专家对开题报告进行评议。就选题的科学依据、研究内容、实验方法、预期目标、完成课题的条件等,广泛征求有关专家意见。填写《广东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并报送招生学科和研究生学院存档备案,同时要求有开题时照片备案。

(三)论文要求

论文按《广东医学院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撰写要求及体例规范》撰写学位论文,并在学位论文中详细阐述自己的研究成果。单纯的调研报告或者文献综述不可作为学位论文。

九、学位授予

完成课程学习和实习实践等培养环节,成绩合格,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经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硕士学位。

药理学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细则

一、培养目标

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药理学专业对硕士生的培养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能从事药理学专业领域教学、科研等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一) 拥护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 有良好的品德修养和科研道德,具有追求真理的献身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善于合作的团结精神和关注社会的人文精神。

(三) 掌握药理学专业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药理学动物实验、新药研究、临床药理研究的技术,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担任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四) 掌握一门外国语言,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并具有初步应用外文撰写论文的能力。

二、招生对象

己获药学学士或者医学学士学位(入学前可望获得该学位者可先报考)的在职人员或应届、往届毕业生,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并经复试合格者。

三、专业领域与研究方向

1.抗衰老和抗骨质疏松药理学:研究骨质疏松症以及衰老相关疾病,包括骨及关节退行性变疾病、糖尿病、冠心病等疾病的动物模型,探讨中药或其他活性药物成分的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为疾病的预防及治疗提供实验研究以及,并开展药物的临床前研究和新药的研发。

2. 抗肿瘤药物药理学:开展中药或中药活性成分抗肿瘤的药理作用研究,探讨抗癌药物的药理作用机制及分子机制的研究,同时对有抗癌活性的药物进行临床前研究和新药的研发。

3. 抗血栓药理学:研究防治血栓栓塞性疾病药物的药理作用及其作用机制,开发防治血栓栓塞性疾病的新药。

4.神经药理学:研究神经损伤机制与药物的保护机制,重点探讨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特别是阿尔兹海默病的动物模型及药物的预防作用,寻找治疗这些疾病的新的药物及探讨其作用机制。

5.临床药理学:以药理学和临床医学为基础,进行人体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和药物效应动力学的研究,开展临床药物(包括中药)的药效学与毒理学研究。

四、学习年限及时间安排

药理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制为3年。有特殊原因不能按期完成各项学习任务者,允许申请延长学习年限1年,如仍不能达到培养要求者,按结业处理。第一学期主要进行理论课程学习,第二至第六学期主要从事科学研究、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工作。

五、课程学习

课程分公共必修课、专业课、选修课以及专业技能。其中公共必修课与专业课为学位课,选修课为非学位课。实行学分制,所修课程的总学分不低于22学分。课程主要安排在第一学期学习,小部分课程(主要是专业课和讲座课等)在其它时间学习。

(一)公共必修课(共5门,11学分)

课程名称

学 分

备 注

医学统计学

4.0

第一学期

公共英语

3.0

第一学期

英语口语

1.0

第一学期

政治理论(自然辩证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2.0

第一学期

计算机应用

1.0

第一学期

(二)专业课

结合专业方向,选择1至2门专业必修课程。

课 程 名 称

学 分

备 注

新药药理学

1.5

第一学期

临床药理学

2.0

第一学期

(三)选修课

课 程 名 称

学 分

备 注

医学分子生物学及实验

5.0

第一学期

医学免疫学

3.0

第一学期

病理学

3.0

第一学期

仪器分析

3.0

第一学期

肿瘤学基础

1.5

第一学期

干细胞与组织工程

2.0

第一学期

临床医学新进展(讲座)

2.0

第二学期

药理学新进展(讲座)

2.0

第二学期

临床流行病学

1.0

第一学期

医学文献检索

1.5

第一学期

实验动物学

2.0

第一学期

免疫组织化学

1.0

第一学期

科研设计基础

1.0

第一学期

选修课应在导师指导下,结合所研究课题方向选择,可跨选其他方向课程,也可选择相关学科理论与跨学科理论及实践技能课程。不少于2门。

(四)教学和专业实践

包括基本实验技能培训、教学技能培训、自我学习能力培训等。

(1)实验技能培训

掌握药理学整体动物实验的准备与设计;药物急性毒性测定;体外细胞培养无菌技术,细胞生存率和药物对组织细胞活性功能检测;生化药理学和分子生物学有关技术;动物药物血药浓度测定技术等,并根据课题方向进行特殊实验技能学习。

(2) 教学技能培训

硕士研究生应参加本学科相关专业本科生的实验教学工作,学时在20-30学时之间。教研室将对其教学能力、水平和质量做出评估。

(3)其他专业技术培训

① 参加学术讲座或学术讨论会

参加学院或学校组织的学术讲座

参加省级以上学术会议

② 综述报告或研究进展报告

要求硕士生在读期间做综述或课题报告4次,其中至少在学科或医学院研究生论坛报告1次。

在本学科做综述或研究报告

在医学院研究生论坛做综述或研究报告

在省级以上学会做综述或报告

六、培养方式

(一)课程学习

研究生课程教育统一在学校本部完成,学生应在入学后一周内在导师的指导下确定所修课程。按照课程学习要求(见下)完成课程学习。

(二)课题研究与毕业论文

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选题,要求所选课题具有科学性和创新性。根据所选课题设计合理可行的研究方案,开展实验研究,并在实验的过程中进一步进行理论和技能的学习,同时完成一篇符合要求的毕业论文(具体要求见下)。

(三)学术交流

教学方式采用课程讲授、案例研讨和学术报告等多种形式,聘请在动物模型的建立、药物药效学的评价、药物毒理学的研究、药物研发、药物临床前研究等环节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参与教学,教学方式注重教师讲授与学生研讨、模拟、案例教学的有机结合。学生也可通过参加各种相关的学术会议,听取学术讲座,了解本学科相关知识的研究进展和前沿知识。

(四)实习实践

根据研究方向,对临床药理学的专业研究生应在医院药房及相关的临床科室进行时间不少于6个月的专业实践。专业实践应有带教老师签名的每月的实践报告及结束后的专业实践总结。对于专业实践的评价方式需经高校与实践单位双方同意,评价标准应符合行业实际,并能真实体现研究生的专业水平。

七、课程学习和考核

1.课程考试 学位课程的学习以考试方式考核,由研究生管理部门统一组织,考核采用百分制和学分制,必修课考核成绩达到75分,选修课考核成绩达到60分为合格,并记入相应学分。

2. 除了常规开设的研究生课程外,凡是参加专业技能培训、参加教学或参加学术讲座、作学术报告,均可记录相关内容及时间,并由主办单位或主讲人签字或盖章证明,在答辩前交学科审核,认可学分后上报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备案,计入总学分。

课程学分达到要求者方可申请答辩。

3.中期考核 考核内容:研究生思想品德、专业课等学位课程的学习情况、科研设计、文献综述、开题情况及课题进展情况等。考核时间安排在研究生入学后的第二年的第一学期末。

4. 毕业考核 考核内容:研究生思想品德与工作表现、科研进展、专业知识及基本技能等综合考核。毕业考核时间安排在研究生入学后的第三学年的第一学期末。

八、学位论文

(一)选题

1. 选题要有创新性,应对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或实用价值,或选择对本学科、专业的系列研究工作有一定贡献的课题。

2. 选题要做好查新工作,学位论文应能提出新观点或新方法,而不是重复前人的研究工作。

3. 选题要考虑实验条件和研究时间跨度,并充分考虑所在专业所具备条件,并能在预定的时间内完成。

6.<![endif]>研究所选的课题要注重科学性、创新性及与实际工作的结合。药理学学硕士科学学位研究生应以研究药物的药理作用为主,也鼓励建立动物的病理模型探讨疾病的发生发展,但同时应该研究防治药物。

(二)开题报告

由学科负责人或者导师组织3-5名同行专家对开题报告进行评议。就选题的科学依据、研究内容、实验方法、预期目标、完成课题的条件等,广泛征求有关专家意见。填写《广东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并报送招生学科和研究生学院存档备案,同时要求有开题时照片备案。

(三)论文要求

论文按《广东医学院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撰写要求及体例规范》撰写学位论文,并在学位论文中详细阐述自己的研究成果。单纯的调研报告或者文献综述不可作为学位论文。

九、学位授予

完成课程学习和中期考核等培养环节,成绩合格,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经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药理学硕士专业学位。

药物分析专业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细则

第一条培养目标

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药物分析专业对硕士生的培养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能从事药物分析专业领域教学、科研等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一) 拥护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 有良好的品德修养和科研道德,具有追求真理的献身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善于合作的团结精神和关注社会的人文精神。

(三) 掌握药物分析专业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药物分析动物实验、新药研究、临床药理研究的技术,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担任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四) 掌握一门外国语言,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并具有初步应用外文撰写论文的能力。

第二条招生对象

己获药学学士或者医学学士学位(入学前可望获得该学位者可先报考)的在职人员或应届、往届毕业生,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并经复试合格者。

第三条专业领域与研究方向

1.药物代谢及药代动力学:建立和验证药物分析方法,应用于药物代谢及药代动力学的相关研究。如利用动物及人肝微粒体快速检测化合物的代谢稳定性;体外检测化合物及提取物对人体主要细胞色素P450药代酶系的抑制作用以及快速测定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化合物先期动物药代动力学快速评价;测定药物在生物样品中浓度的方法学研究与可靠性验证;化学药物临床前药代动力学评价;临床前毒代动力学研究;化学药物制剂口服生物利用度及生物等效性研究等。

2. 生物医学分析:利用现代分析仪器技术,建立生物样品中蛋白组学、脂类组学、代谢组学的分析方法,寻找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生物标志物,构建可定量及推广应用的系统模型,为生物标志物在临床的诊断、治疗效果监测和预后评价提供技术支撑。

2. 中药现代化:利用现代色谱质谱联用和指纹图谱技术,研究细胞模型模拟人体对多组分中药、天然药物提取物等中标物质的吸收特性,评价药物的吸收和代谢特性。此外,利用指纹图谱技术建立道地中药的质量控制标准。

3. 微分析系统应用:将分子印迹技术(MIP)、微流控技术和石英压电传感器(PQC)结合,在PQC电极表面开发各种药物小分子、蛋白质、糖类的印迹传感层,应用于各种食物、饮料及血样的分析。应用这些微流控通道设计作为在线检测各种食物及生物样品的前处理,结合新型的MIP聚合物合成技术,开发以微流控/PQC传感器为基础的微分析系统,,用于环境、食品分析、药物筛选及临床检验。

4.药品质量研究:研究新药(包括化学药、生物药和中药)的质量标准方法,制订新药质量标准;针对原有药物质量标准存在的问题,研究发展新方法,改进药物质量标准。为药物研发、生产和临床应用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

5.食品安全分析:利用现代仪器分析技术,建立和验证食品中禁用、限用添加剂及药物残留的分析方法,解决食品样品中复杂基质的样品分析难题,为食品安全检验提供技术保障。

第四条<![endif]>学习年限及时间安排

全日制药物分析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制为3年。有特殊原因不能按期完成各项学习任务者,允许申请延长学习年限1年,如仍不能达到培养要求者,按结业处理。第一学期主要进行理论课程学习,第二至第六学期主要从事科学研究、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工作。

第五条<![endif]>课程学习

课程分公共必修课、专业课、选修课以及专业技能。其中公共必修课与专业课为学位课,选修课为非学位课。实行学分制,所修课程的总学分不低于22学分。课程主要安排在第一学期学习,小部分课程(主要是专业课和讲座课等)在其它时间学习。

(一)公共必修课(共5门,11学分)

课 程 名 称

学 分

备 注

医学统计学

4.0

第一学期

公共英语

3.0

第一学期

英语口语

1.0

第一学期

政治理论(自然辩证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2.0

第一学期

(二)专业课

结合专业方向,选择1至2门专业必修课程。

课 程 名 称

学 分

备 注

仪器分析

5.0

第一学期

新药药理学

2.0

第一学期

(三)选修课

课 程 名 称

学 分

备 注

医学分子生物学及实验

5.0

第一学期

实验动物学

2.0

第二学期

科研设计基础

2.0

第二学期

选修课应在导师指导下,结合所研究课题方向选择,可跨选其他方向课程,也可选择相关学科理论与跨学科理论及实践技能课程。不少于2门。

(四)教学和专业实践

包括基本实验技能培训、教学技能培训、自我学习能力培训等。

(1)实验技能培训

掌握药理学整体动物实验的准备与设计;药物急性毒性测定;体外细胞培养无菌技术,细胞生存率和药物对组织细胞活性功能检测;生化药理学和分子生物学有关技术;动物药物血药浓度测定技术等,并根据课题方向进行特殊实验技能学习。

(2) 教学技能培训

硕士研究生应参加本学科相关专业本科生的实验教学工作,学时在20-30学时之间。

(3)其他专业技术培训

① 参加学术讲座或学术讨论会

参加学院或学校组织的学术讲座

参加省级以上学术会议

② 综述报告或研究进展报告

要求硕士生在读期间做综述或课题报告4次,其中至少在学科或医学院研究生论坛报告1次。

在本学科做综述或研究报告

在医学院研究生论坛做综述或研究报告

在省级以上学会做综述或报告

第六条<![endif]>培养方式

(一)课程学习

研究生课程教育统一在学校本部完成,学生应在入学后一周内在导师的指导下确定所修课程。按照课程学习要求(见下)完成课程学习。

(二)课题研究与毕业论文

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选题,要求所选课题具有科学性和创新性。根据所选课题设计合理可行的研究方案,开展实验研究,并在实验的过程中进一步进行理论和技能的学习,同时完成一篇符合要求的毕业论文(具体要求见下)。

(三)学术交流

教学方式采用课程讲授、案例研讨和学术报告等多种形式,聘请在药物分析、食品中药物残留分析、药物药效学的评价、药物研发及申报、药物临床前研究等环节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参与教学,教学方式注重教师讲授与学生研讨、模拟、案例教学的有机结合。学生也可通过参加各种相关的学术会议,听取学术讲座,了解本学科相关知识的研究进展和前沿知识。

(四)实习实践

根据研究方向,对临床药理学的专业研究生应在医院药房及相关的临床科室进行时间不少于6个月的专业实践。专业实践应有带教老师签名的每月的实践报告及结束后的专业实践总结。对于专业实践的评价方式需经高校与实践单位双方同意,评价标准应符合行业实际,并能真实体现研究生的专业水平。

第七条课程学习和考核

1.课程考试 学位课程的学习以考试方式考核,由研究生管理部门统一组织,考核采用百分制和学分制,必修课考核成绩达到75分,选修课考核成绩达到60分为合格,并记入相应学分。

2. 除了常规开设的研究生课程外,凡是参加专业技能培训、参加教学或参加学术讲座、作学术报告,均可记录相关内容及时间,并由主办单位或主讲人签字或盖章证明,在答辩前交学科审核,认可学分后上报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备案,计入总学分。

课程学分达到要求者方可申请答辩。

3.中期考核 考核内容:研究生思想品德、专业课等学位课程的学习情况、科研设计、文献综述、开题情况及课题进展情况等。考核时间安排在研究生入学后的第二年的第一学期末。

4. 毕业考核 考核内容:研究生思想品德与工作表现、科研进展、专业知识及基本技能等综合考核。毕业考核时间安排在研究生入学后的第三学年的第一学期末。

第八条学位论文

(一)选题

1. 选题要有创新性,应对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或实用价值,或选择对本学科、专业的系列研究工作有一定贡献的课题。

2. 选题要做好查新工作,学位论文应能提出新观点或新方法,而不是重复前人的研究工作。

3. 选题要考虑实验条件和研究时间跨度,并充分考虑所在专业所具备条件,并能在预定的时间内完成。

7.<![endif]>研究所选的课题要注重科学性、创新性及与实际工作的结合。药物分析学硕士科学学位研究生应以研究药物的药理作用为主,也鼓励建立动物的病理模型探讨疾病的发生发展,但同时应该研究防治药物。

(二)开题报告

由学科负责人或者导师组织3-5名同行专家对开题报告进行评议。就选题的科学依据、研究内容、实验方法、预期目标、完成课题的条件等,广泛征求有关专家意见。填写《广东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并报送招生学科和研究生学院存档备案,同时要求有开题时照片备案。

(三)论文要求

论文按《广东医学院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撰写要求及体例规范》撰写学位论文,并在学位论文中详细阐述自己的研究成果。单纯的调研报告或者文献综述不可作为学位论文。

第九条学位授予

完成课程学习和中期考核等培养环节,成绩合格,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经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药理学硕士专业学位。

药物化学专业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细则

一、培养目标

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药物化学专业对硕士生的培养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能从事药物化学专业领域教学、科研的高层次人才。

(一)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 有良好的品德修养和科研道德,具有追求真理的献身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善于合作的团结精神和关注社会的人文精神。

(三) 系统掌握药物化学的基础理论,能运用药物化学的基本原理,进行药物的合成,天然药物的分离纯化、结构测定、先导化合物筛选和优化等工作。熟悉现代药物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手段,能从事新药研发有关的工作。具备在医药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从事本专业或相近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的能力。

(四) 掌握一门外国语言,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并具有初步应用外文撰写论文的能力。

二、专业领域与研究方向

1.以磷酸甘油脂为载体的靶向抗肿瘤药物研究

2.Sigma-2受体配体小分子化合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3.新型孕激素研究开发

4.新型金属抗肿瘤药物分子的设计、合成及构效关系研究

5.天然及合成抗氧化剂电化学研究

6.纳米靶向药物的研究

三、招生对象

己获理学学士或者医学学士学位(入学前可望获得该学位者可先报考)的在职人员或应届、往届毕业生,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并经复试合格者。

四、学制和培养方式

全日制药物化学硕士科学学位研究生的学制为3年。有特殊原因不能按期完成各项学习任务者,允许申请延长学习年限1年,如仍不能达到培养要求者,按结业处理。第一学期主要进行理论课程学习,第二至第六学期主要从事学位论文工作。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

药物化学专业科学学位研究生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所修课程的总学分不低于28学分,其中专业基础课至少修满9学分。研究生应在入学后一周内在导师的指导下确定所修课程,并在《广东医学院攻读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手册》(下称培养手册)上记录所选课程。课程主要安排在第一学期学习,小部分课程(主要是专业课和讲座课等)在其它时间学习。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详见《广东医学院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和学分分配实施办法》。

除了常规开设的研究生课程外,凡是参加学术讲座或作学术报告,均可将学术讲座或学术报告题目及时间记录在《研究生学术活动登记表》中,并由主办单位或主讲人签字或盖章证明,在答辩前交本学科研究生管理秘书审核,认可学分后,上报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备案,计入总学分。

课程学分达到要求者方可申请答辩。

六、教学实践

药物化学专业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要参加相关专业的教学实践活动。

七、学位论文工作

学位论文工作是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重要环节,研究生要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对待学位论文工作,导师也应注意培养研究生良好的学术作风。导师从第二学期开始安排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工作,硕士生在第三学期末必须完成学位论文的开题工作,硕士研究生在论文工作中必须认真做好实验记录。

硕士学位论文的要求: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对所研究的课题应当有新见解,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为了保证学位论文质量,研究生要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对待学位论文工作,导师也应注意培养研究生良好的学术作风,所在培养学科必须对学位论文开展过程进行严格管理。严格执行公开开题报告、学位论文工作中期报告、学位论文工作结束报告和学位论文预答辩制度。

在学位论文工作前期,硕士点及导师应注意从以下两个环节严格把关:

(一)选题

硕士生在导师指导下,通过查阅收集有关文献资料、调查及预实验等,做好学位论文选题工作。

选题的基本原则:

1. 选题应对本学科发展和医药卫生事业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或实用价值;能够对本专业的科研工作做出一定的贡献。

2. 选题一般应在本学科或导师的研究方向范围内,最好是充分利用本专业的优势,尽量与本专业或导师现有的研究课题或科研项目相关。

3.选题要进行查新工作,应比前人的工作有所发展,能够提出新观点或新方法,不能完全重复或变相重复前人的研究工作。

4. 选题要考虑实验条件、使用的仪器设备、实验材料、实验经费和时间跨度。

(二)开题报告

1.研究生在选题、调研的基础上撰写开题报告,由招生学科负责人主持,三位以上本学科研究生导师组成的专家组进行开题报告和论证。。

2.研究生应重点报告其选题依据、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研究计划,导师及同行专家应就研究生选题的先进性,科研设计的严密性,方法和指标选择的科学性等方面提出意见。学位论文的工作量应在2-2.5年,开题报告须在第三学期结束前完成。

3.开题报告结束后,研究生作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最后填写《广东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并报送招生学科和研究生学院存档备案。

(三)学位论文工作阶段报告

研究生应定期向本学科组报告其课题工作的进展情况,包括学位论文工作中期报告和学位论文工作结束报告。中期报告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步骤,一般在第四学期末完成,主要考核研究生的思想政治表现、道德品质、课程学习、文献综述、科研与实践能力、健康状态等全面情况。未按要求对学位论文工作的各阶段进行严格把关的导师将限制招生规模。

(四)学位论文撰写

研究生按《广东医学院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撰写要求及体例规范》撰写学位论文,并在学位论文中详细阐述自己的研究成果。

八、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和学位授予

1.研究生完成培养计划所规定的全部学习任务,课程考试成绩合格,修满规定学分,在校期间在省级以上期刊(含省级)上发表论文1篇(除导师外第一作者,综述或论著),达到硕士学位教学要求,完成学位论文工作,经导师、所在二级单位研究生管理部门审核批准后,可向研究生学院申请论文答辩。

2. 学位论文答辩由本学科自行组织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对研究生论文进行答辩。在申请答辩时,研究生必须填写《广东医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答辩申请书》(一式二份),报送本学科组,经本学科组签署意见(确定答辩日期、委员会主席及委员名单),报研究生学院审批后方可组织答辩,未经研究生学院审批者答辩无效。学位论文答辩完成后,答辩委员会做出是否建议授予硕士学位的决议,提交研究生学院,再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无记名投票,获委员会全体成员三分之二以上(包括三分之二)票为通过,授予申请人硕士学位。在正式答辩前,本学科组应组织研究生进行预答辩。

3.学位论文答辩未通过者,答辩委员会应做出是否同意半年后再答辩的决定,否则,延迟一年后答辩。

4. 研究生不得跨专业申请硕士学位。

5.学位授予工作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及《广东医学院硕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执行。

九、研究生教育与管理

1. 每名研究生必须有一完整的培养计划。研究生入学后,导师根据本培养方案的要求,结合研究生本人的情况制定培养计划。培养计划应对研究生的课程学习、文献阅读、教学实践、科学研究、学位论文工作的预期目标及进度、教学工作等作出安排。培养计划需经本学科组签署意见,二级学院预审核后报研究生学院审查。培养计划实施情况应实时在《培养手册》上进行反映,研究生学院或委托二级学院的研究生管理部门将定时或不定时对培养计划落实情况和《培养手册》进行检查。

2. 研究生的指导工作一般采取导师负责制。校外培养点导师负责的硕士生必须有一名校内本专业的导师参与并作为副导师,副导师的主要职责是协助制定培养方案并监督培养计划的落实情况。

重症医学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重症医学硕士科学学位培养的最终目标是为医疗卫生机构培养临床科研兼备的高层次医师,临床医学硕士科学学位研究生培养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必须达到以下各项要求:

(一)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掌握有关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本门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本学科的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和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科学作风严谨。

(三)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

(四) 身心健康。

二、专业方向

见各专业培养方案细则(附)。

三、招生对象

己获临床医学学士学位(入学前可望获得该学位者可先报考)的在职人员或应届、往届毕业生,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并经复试合格者。

四、学习年限及时间安排

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有特殊原因不能按期完成各项学习任务者,允许申请延长学习年限1年,如仍不能达到培养要求者,按结业处理。第一学期主要进行理论课程学习,第二至第六学期主要从事科学研究、熟悉临床工作和完成学位论文工作。

五、课程学习要求

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攻读科学学位的硕士研究生要求所修课程的总学分不得低于28学分,其中研究方向必修课至少要修满6学分。研究生应在入学后一周内在导师的指导下确定所修课程,并在《广东医学院攻读临床医学硕士科学学位研究生培养手册》(下称培养手册)上记录所选课程。课程主要安排在第一学期学习,小部分课程(主要是专业课和讲座课等)在其它时间学习。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详见《广东医学院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和学分分配实施办法》。

除了常规开设的研究生课程外,凡是参加学术讲座或作学术报告,均可将学术讲座或学术报告题目及时间记录在《研究生学术活动登记表》中,并由主办单位或主讲人签字或盖章证明,在答辩前交各临床学院研究生管理部门审核,认可学分后,

上报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备案,计入总学分。

课程学分达到要求者方可申请答辩。

六、临床实践和教学

重症医学硕士科学学位硕士生至少应参与半年教学及临床实践工作,授课学时不少于30学时(含实验课);参加教学实践的形式可以是讲授理论课、带本科生实习或实验课等,通过教学实践,使硕士生得到初步的教学训练。临床实践工作必须掌握学科基本的诊治原则及操作技能,申请答辩前,以本学科为单位统一进行临床及教学技能考核。

七、科学实验

科学学位研究生科学研究实验必需严谨认真,在临床试验中心或本学科实验室至少工作1年以上,掌握学科前沿的科学研究方向,并认真进行实验记录,申请答辩之前,必须将《实验记录手册》统一交到本学科教研室主任查阅签名后方可申请答辩。

八、学位论文工作

重症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应该熟悉文献检索、临床资料收集、数据分析和处理等医学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论文要求必须紧密结合临床实际,以总结临床实践经验为主,具有科学性和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重症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从第二学期开始可依培养计划开展学位论文工作,时间一般累计为半年,最多不超过一年。已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硕士生可依情况适当延长学位论文工作时间。对于病例收集时间要求较长的学位论文,学位论文工作可与临床实践并轨进行,但应避免挤占临床实践时间。

为了保证学位论文质量,研究生要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对待学位论文工作,导师也应注意培养研究生良好的科学作风,所在培养学科必须对学位论文工作过程进行严格管理。严格执行开题报告、学位论文工作中期报告、学位论文工作结束报告和学位论文预答辩制度。

在学位论文工作前期,各培养学科及导师应注意从以下两个环节严格把关:

(一)选题

临床医学硕士科学学位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通过查阅收集有关文献资料、预调查及预实验等,做好学位论文选题工作。选题的基本原则是:

1.选题应对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或实用价值,或选择对本学科、专业的系列研究工作有一定贡献的课题。

2. 选题要做好查新工作,学位论文最好能够提出新观点或新方法,而不是重复前人的研究工作。

3.选题要考虑实验条件和研究时间跨度,并充分考虑所在专业所具备条件,并能在预定的时间内完成。

4.<![endif]>临床医学硕士科学学位研究生一般选择贴近专业前沿创新课题。

5.<![endif]>临床医学硕士科学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评价标准为创新性,单纯的文献综述不可作为临床医学硕士专业的学位论文。

(二)开题报告

选题工作结束后,研究生应进一步查阅文献,写好文献综述,在导师的指导下制订研究计划,然后进行公开开题报告。研究生在开题报告时应重点报告其选题依据、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研究计划,导师及同行专家应就研究生选题的先进性,科研设计的严密性,方法和指标选择的科学性等方面提出意见。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最迟在第三学期末完成开题并向研究生学院报送开题报告。未按要求进行开题报告的研究生不得申请论文答辩。

(三)学位论文工作阶段报告

研究生应定期向所在培养学科报告其课题工作的进展情况。

1. 学位论文工作中期报告:专业学位硕士生学位论文工作中期报告于第五学期前由研究生所在培养点组织和执行,无须向研究生学院提交中期报告。但研究生学院将定期和不定期对研究生中期报告情况进行抽查。

2. 学位论文工作结束报告:专业学位硕士生学位论文工作结束报告于答辩前由研究生所在培养点组织和执行,无须向研究生学院提交学位论文终期报告。

3. 未按要求对学位论文工作的各阶段进行严格把关的导师和培养点将限制招生规模。

(四)学位论文撰写

研究生按《广东医学院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撰写要求及体例规范》撰写学位论文,并在学位论文中详细阐述自己的研究成果。

九、毕业前临床及教学能力考核、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和学位授予工作

1.研究生完成培养计划所规定的全部学习任务,课程考试成绩合格,修满规定学分,在校期间在省级以上期刊(含省级)上发表论文1篇(第一作者,论著),达到硕士学位教学要求,完成课题实验及学位论文工作,经导师、所在二级单位研究生管理部门审核批准后,可向研究生学院申请论文答辩。

2. 硕士学位研究生答辩前必须先进行毕业前临床及教学能力考核,毕业前临床及教学能力考核以培养学科为单位统一组织,并依考核成绩出具是否同意答辩的决议书。

3. 学位论文答辩由培养学科自行组织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对研究生论文进行答辩。在申请答辩时,研究生必须填写《广东医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答辩申请书》(一式二份),报送所在培养学科,所在培养学科签署意见(确定答辩日期、委员会主席及委员名单),报研究生学院审批后方可组织答辩,未经研究生学院审批者答辩无效。学位论文答辩完成后,答辩委员会做出是否建议授予硕士学位的决议,提交研究生学院,再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无记名投票,获委员会全体成员三分之二以上(包括三分之二)票为通过,授予申请人硕士学位。在正式答辩前,各硕士培养点应组织预答辩。

4.学位论文答辩未通过者,答辩委员会应做出是否同意半年后再答辩的决定,否则,延迟一年后答辩。

5. 研究生不得跨专业申请硕士学位。

6.学位授予工作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及《广东医学院硕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执行。

眼科学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细则

一、培训目标

1、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热爱祖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遵纪守法,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身体健康,有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及医学事业献身的精神。

2、具有勤奋、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治学精神。

3、掌握本专业坚实的基础理论、全面系统的专门知识和先进的实践技能;熟悉所从事研究领域的新进展、新动向;能胜任本专业的临床工作,具有独立或协助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

4、能用一门外语熟练地阅读本专业书刊,并具有一定的听、说、写能力。

5、具有较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二、学习年限及时间安排

眼科专业培训时间一般为3年(34个月),课程学习6个月,论文撰写及答辩6个月,眼科临床能力培训12个月,实验室操作能力培养10个月。

三、学位课程

(一)公共必修课:见培养方案总则。

(二)专业基础课:见培养方案总则。

(三)专业课:2.0学分,以自学与专题讲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眼科组织考试。自学参考书包括《眼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最新版)、《实用眼科学》、《美国眼科杂志》。

(四)专业外语课:2.0学分。以自学与专题讲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由研究生学院组织考试。

四、研究方向

1、角膜病的免疫学机理;

2、青光眼的视神经保护;

3、后发性白内障的机制和治疗;

4、糖尿病视网膜疾病的的防治。

五、课程学习要求及临床培训方式

第一阶段:集中学习学位课程,由学校统一组织教学

第二阶段:主要进行临床基础训练,同时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培养临床教学能力,查阅和综述专业文献。

(一)眼科理论基本要求

(1)眼科学基础:

1)重点掌握眼球各部位置、组织结构、神经支配和血管供应及其生理功能。熟悉眼球附属器的解剖结构及其生理功能

2)掌握视路和瞳孔反射路及其临床意义

3)了解眼各部组织、血管、神经、肌肉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及其与临床的关系;了解眼眶与鼻副窦、颅腔的密切关系

4)了解眼各部组织的胚胎来源

(2)眼科检查

熟练掌握视力、视野、色觉、眼附属器检查、裂隙灯显微镜、检眼镜及突眼计的使用,眼压的测量。

(3)眼睑病

1)掌握麦粒肿、霰粒肿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法

2)掌握眼睑闭合不全时保护角膜的措施

3)认识眼睑位置异常的危害性及处理措施

(4)泪器病

1)*掌握慢性泪囊炎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原则

2)掌握泪道冲洗的异常结果的判断

3)了解泪溢的原因、检查方法合处理原则

(5)结膜病

1)掌握常见结膜炎的诊断方法及治疗原则

2)掌握沙眼的病因、诊断、分期、鉴别诊断及其并发症

3)掌握结膜充血与睫状充血的鉴别及临床意义

(6)角膜病

1)从角膜病理生理特点认识发病的多样性、视力的影响,明确角膜病是主要致盲性眼病

2)掌握常见角膜炎的临床基本症状及其发展规律

3)掌握常见角膜炎及其后遗症的治疗原则和预防措施

(7)晶状体病

1)掌握白内障的定义、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临床表现及分期

2)掌握白内障的手术与人工晶状体手术的适应证、手术前检查、手术方法

3)了解晶状体异位和脱位的临床表现及处理原则

(8)青光眼

1)认识青光眼是常见致盲眼病,早期诊断和合理治疗的重要性

2)掌握急性闭角性青光眼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处理原则

3)掌握原发性开角性青光眼的临床特点、检查方法、诊断要点和治疗措施

(9)葡萄膜病

1)掌握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发生机理、诊断和治疗原则

2)了解视网膜血循环障碍及视网膜缺血所致的病变

3)了解视网膜母细胞瘤的临床表现及处理原则

(10)视神经及视路疾病

1)了解视神经炎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

2)了解视盘水肿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及鉴别诊断

(11)眼视光学

1)掌握屈光不正、调节的概念

2)熟悉各种屈光不正的临床表现及矫正方法

3)了解调节与屈光不正的关系,调节与年龄的关系

4)认识青少年近视力防治的重要性

(12)眼外肌病和弱视

1)掌握斜视时的双眼视觉改变

2)了解斜视的临床类型及表现、治疗原则

3)了解弱视的概念及防治

(13)眼外伤

1)掌握眼化学伤的急救处理原则

2)掌握外伤性前房积血的处理原则

3)了解各类眼外伤的危害性

(二)临床技能基本要求

1)掌握科学的临床思维方法,能准确地询问病史、正规地进行体格检查,书写的病历质量全部达到甲级要求(按三甲医院要求)。

2)熟悉常用实验室检查及其临床意义。

3)掌握常见的眼科诊疗技术,包括裂隙灯检查、三面镜检查、房角镜检查、眼底镜检查等临床诊断技术。

4)熟练阅读常见疾病的心电图和X线平片,了解眼科B超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5)熟练掌握泪道冲洗、睑板腺囊肿刮除、睑腺炎切开排脓术、眼睑内翻矫正术、斜视矫正术、角膜修补术等。

第三阶段:进行专科定向培养,包括各专科病房进一步的临床训练,专业理论、专业知识学习,

第四阶段实验室训练,课题研究,撰写论文,毕业答辩与临床教学等。

研究生在学期间,需要参加教研室和校、院组织的临床病例讨论及学术讲座以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三)轮训安排

(1)整形外科轮转3个月

掌握整形外科、美容外科常见病、多发病(包括先天性畸形和后天性缺损或畸形)的诊断与治疗

1)上睑下垂、睑外翻、眼睑缺损。

2)术重睑术,面部除皱术。

3)面部外伤清创缝合术的原则与操作技术。

4)瘢痕松解术或切除植皮术,瘢痕切除皮瓣转移修复术。

(2)工作量要求

1)参加整形外科值班并负责书写病历与病程记录。

2)参加临床与教学查房、病历讨论及科室学术活动。

3)指导实习生临床工作。

2)神经内科轮转3个月

(3)掌握下列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1)视觉障碍和视野缺损的特点

2)视觉传导通路的走行。

3)视觉系统的血液供应,视神经萎缩与视乳头水肿的鉴别

4)各型眼肌麻痹的特点。

5)瞳孔调节障碍的特点。

6)眼球运动神经的传导。眼球震颤的概念及分类

7)脱髓鞘疾病

8)重症肌无力

(4)工作量要求

1)参加神经内科值班并负责书写病历与病程记录。

2)参加临床与教学查房、病历讨论及科室学术活动。

3)指导实习生临床工作。

六、科研训练

申请硕士学位者在进行临床能力训练的同时,进行科研工作,实验室中训练PCI、实验动物饲养、取眼球组织、切片技术,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科研训练,完成1篇硕士学位论文,具体要求见总则。

七、教学培训

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CAI课件的制做培训,完成眼科学理论课内容CAI课件一项。参与眼科学临床见习带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