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工作

培养方案

当前位置: 首页 >> 培养工作 >> 培养方案 >> 正文

关于印发《广东医学院临床医学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试行)的通知(广东医政发〔2014〕75号)

发布日期:2017-11-14    作者:     来源:     点击:

各职能部门、二级学院、教辅单位、研究所,附属医院:

《广东医学院临床医学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试行)经2014年6月17日广东医学院学位评审委员会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贯彻执行。

广东医学院

2014年7月17日

抄送:学校领导,学校各二级党委、党总支、直属党支部、

党委各部门、工会、团委,各民主党派,侨联

广东医学院学院办公室2014年7月17日印发 校对人:

(共印60份)

广东医学院临床医学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目录

一、临床医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总则

二、内科学(心血管病)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实施细则

三、内科学(心血管病)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实施细则

四、内科学(血液病)博士研究生学位培养方案实施细则

五、内科学(呼吸病)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实施细则

六、内科学(消化病)博士生培养方案实施细则

七、内科学(内分泌与代谢病)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实施细则

八、内科学(肾脏病与风湿病)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实施细则

九、内科学(传染病)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实施细则

十、外科学(普外)博士生培养方案实施细则

十一、外科学(骨科)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实施细则

十二、外科学(泌尿)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实施细则

十三、外科学(神经外科)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实施细则

十四、外科学(整形外科)博士生培养方案实施细则

十五、妇产科学(产科)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实施细则

十六、儿科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实施细则

十七、神经病学博士生培养方案实施细则

十八、皮肤病与性病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实施细则

十九、耳鼻咽喉科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实施细则

二十、肿瘤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实施细则

二十一、麻醉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实施细则

二十二、急诊医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实施细则

临床医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细则

第一条培养目标

临床医学博士研究生培养的最终目标是为国家培养高层次医学专门人才,坚持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道路,必须达到如下要求:

(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愿意全心全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和具有献身人类健康事业的精神。

(二)深入了解本学科发展方向和国际研究前沿,掌握本领域先进研究方法和临床技术;具有较强科学思维能力,能够独立从事学科研究,在本学科理论和技术领域作出创新性成果。

(三)能独立从事本专业领域的临床工作。

(四)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言,具有较强的外文阅读、写作和语言交流能力,能熟练地参与国内和国际学术交流。

(五)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心身健康。

第二条专业方向

见各专业培养方案细则(附)。

第三条招生对象

己获临床医学学士学位和临床医学硕士学位(入学前可望获得医学硕士学位者可先行报考)的在职人员或应届、往届毕业生,参加全国或学校组织的博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并经复试合格者。

第四条学制及学习时间安排

临床医学博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有特殊原因不能按期完成各项学习任务者,最长允许延长学习时间2年,如仍不能达到培养要求者,按结业处理。

第一学期主要用于外语和理论课程学习,其余时间主要用于从事临床实践和学位论文工作,强调重点培养博士研究生的独立科研工作能力,完成具有创造性科研成果的学位论文。

第五条课程设置

博士生课程总学分应修满20学分,主要安排在第一学期进行课程学习,学术讲座课程安排在其它时间学习。课程学分达到要求者方可申请答辩。

课程设置如下:

1.公共必修课(8学分)

(1)自然辩证法 40学时 2.0学分

(2)公共英语 120学时 6.0学分

2.专业课与专业外语( 8学分)

(1)专业课 80学时 4.0学分

(2)专业外语 80学时 4.0学分

3.指定选修(不低于2学分)

学术讲座或临床医学新进展讲座每讲座0.2学分

4.选修课

(1)医学统计学:4学分

(2)文献检索:1学分

(3)临床流行病学:1.5学分

(4)病理学:3学分

(5)局部解剖学:2.5学分

(6)仪器分析:3学分

(7)生物信息学:1.5学分

(8)临床药理学:2学分

(9)肿瘤学基础:1.5学分

(10)干细胞与组织工程:2学分

(11)医学分子生物学及实验技术:5.0学分

(12)细菌耐药性监测:1学分

(13)细胞与分子免疫学:1.5学分

(14)临床危重病医学:2.5学分

(15)医学免疫学:3学分

(16)实验动物学:1.5学分

(17)免疫组织化学:1.5学分

(18)生理实验科学:1.5学分

(19)同位素技术:1.5学分

(20)其它待开设的选修课程

第六条临床培训

(一)临床培训基本要求:临床医学博士研究生必须完成一定的临床培训计划,一般要求完成至少半年的临床培训。临床培训分本专业培训和科外(非本专业)轮训。

(二)临床科外轮训:科学学位博士研究生对科外轮训不作硬性要求,可依据专业需要选择一些相关学科进行科外轮训。

第七条教学实践

临床医学博士研究生主要教学实践是带教本科生、硕士生的生产实习、指导低年资医生的临床工作以及指导硕士生的科研工作,特殊情况可依所在专业科室需要安排一定量的脱产见习带教。

第八条学位论文工作

学位论文是培养临床医学博士研究生创新性科研工作的重要环节,学位论文工作中强调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优良的科学作风,并注重培养协作能力。

博士学位论文要求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和科学性,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或实用价值,能对本专业领域的进展作出明确的贡献,证明博士研究生具有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

为了保证学位论文质量,研究生要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对待学位论文工作,导师也应注意培养研究生良好的科研作风,所在培养学科必须对学位论文工作过程进行严格管理。严格执行开题报告、学位论文工作中期报告、学位论文工作结束报告和学位论文预答辩制度。

在学位论文工作前期,各培养学科及导师应注意从以下几个环节严格把关:

(一)选题

临床医学博士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通过查阅收集有关文献资料、预调查及预实验等,做好学位论文选题工作。选题的基本原则是:

1.选题应对本专业领导域发展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或实用价值,学位选题起点宜高、强调创新性。博士研究生也可选择导师承担的国家级科研项目作为学位课题。

2.选题前强调做好查新工作,避免重复前人的研究工作。

3.选题要考虑实验条件和研究时间跨度,并充分考虑所在专业所具备条件,并能在预定的时间内完成。

4.<![endif]>临床医学博士研究生可以选择临床实际工作中遇到的临床问题作为研究对象,也可选择基础研究或实验室工作时间较长的课题。

5.<![endif]>临床医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课题要求有较高的难度和较大的工作量,一般以2年完成为宜。

(二)开题报告

选题工作结束后,博士研究生应进一步进行文献查新,写好文献综述,在导师的指导下制订研究计划,然后进行公开开题报告。研究生在开题报告时应重点报告其立题依据、创新点、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计划。导师及同行专家应就研究生选题的创新性,科研设计的严密性,方法和指标选择的科学性等方面提出意见,要求至少有5名以上同行专家参加开题报告,并至少获得3/5以上的同行专家同意。要求最迟在第二学期末完成开题,开题后须向研究生学院报送开题情况。未按要求进行开题报告的博士研究生不得申请论文答辩。

(三)学位论文工作阶段报告

研究生应定期向所在培养学科报告其课题工作的进展情况。

1.学位论文工作中期报告:博士生学位论文工作中期报告于开题后一年左右进行。中期报告由研究生所在培养点组织和执行,无须向研究生学院提交中期报告,但研究生学院将定期和不定期对研究生中期报告情况进行抽查。

2.学位论文工作结束报告:博士生学位论文工作结束报告于答辩前由研究生所在培养点组织和执行,无须向研究生学院提交学位论文终期报告。

3.未按要求对学位论文工作的各阶段进行严格把关的导师和培养点将限制招生规模。

(四)学位论文撰写

研究生按《广东医学院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撰写要求及体例规范》撰写学位论文。

第九条毕业前临床能力考核、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和学位授予工作

(一)毕业前临床能力考核及答辩申请

临床医学博士研究生完成课程学习并按要求修满学分;完成临床培训并考核合格;按要求完成学位论文,并至少公开发表(含已录用)1篇SCI或SSCI或EI影响因子2分或以上的学术论文,所发表的学术论文必须是以学位论文工作取得的科研成果为数据撰写的论著(相关性由导师认定),且第一作者单位必须是广东医学院。

经导师、所在二级单位研究生管理部门审核批准后,博士生可向研究生学院提交博士论文答辩申请,博士研究生必须填写《广东医学院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申请书》(一式二份),报送所在培养学科,所在培养学科签署意见(确定答辩日期、委员会主席及委员名单)后,报研究生学院审批后方可组织答辩,未经研究生学院审批者答辩无效。

(二)论文评阅

申请答辩前博士生必须向研究生学院提交学位论文,由研究生学院组织同行专家进行双盲评阅,评阅专家组至少包含3名或以上同行专家,超过2/3专家同意后方可进行博士论文答辩。

(三)答辩委员会组成和博士学位论文答辩

学位论文答辩由培养学科自行组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必须至少由5位同行专家组成,所有答辩委员会专家必须具有硕士或以上学历和正高职称,且校外专家和博士导师均必须超过一半,学位论文答辩完成后,答辩委员会做出是否建议授予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的决议,提交研究生学院。

(四)学位授予

研究生学院将答辩结果提交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由学位评定委员无记名投票,获到会委员三分之二以上(包括三分之二)同意视为通过,授予申请人临床医学博士学位。

学位授予工作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及《广东医学院博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执行。

第十条培养管理

1.每名博士研究生必须有一套完整的培养计划。研究生入学后1个月内,导师根据本培养方案的具体要求,结合研究生本人的情况制定培养计划。培养计划应对研究生的课程学习、文献阅读、临床培训、科学研究、学位论文工作的预期目标及进度、教学工作等作出具体安排。培养计划需经所在各博士培养点签署意见,二级学院预审核后报研究生学院审查。培养计划实施情况应实时在《培养手册》上进行反映,研究生学院或委托二级学院的研究生管理部门将定时或不定时对培养计划落实情况和《培养手册》进行检查。

2.临床医学博士研究生的指导工作采取导师负责制,并可依据培养需要设置副导师。

3.校外培养点导师负责的临床医学博士生必须有一名校本部(包括直属附属医院)相同或相关专业的导师作为该生的副导师,副导师的主要职责是协助制定培养方案并监督培养计划的落实情况。

4.研究生培养经费管理

(1) 经费来源:主要来源于国家拨款和定向、委托培养及自筹经费研究生的培养费(管理费)。

(2)经费用途及使用:按《广东医学院研究生培养经费管理条例》执行。

第十一条适应范围

1.本培养方案适合临床医学博士科学学位研究生的培养。

2.本培养方案(试行)应依据博士研究生培养工作实际情况进行动态修订。

内科学(心血管病)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实施细则

(专业代码:100201 授医学博士学位)

一、培养目标

1.热爱祖国,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学风严谨,具有良好的医德和为医学科学研究献身的精神。

2.通过全面、系统、严格、正规的培养,掌握内科学及心血管专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具备较宽的相关学科的知识。

3.培养独立从事心血管专科医学科学的研究和教学能力。熟悉心血管内科临床和基础研究现状和研究前沿,建立较为完整的理论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相统一的整体医学意识;具有独立承担科研工作的能力。

4.培养创新精神,勇于开拓新方向、新知识、新方法。鼓励在国际前沿杂志上发表论文,鼓励申报各种科研基金,并鼓励研究成果的技术开发。

5.掌握一门外语,能比较流利地与国外学者交流和探讨相关科学问题,培养较强的外语专业论文书写能力,具备撰写和发表外语学术论文等方面的知识、规范和技巧。

6.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具备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体魄。

二、研究方向

1.冠心病的介入诊疗

2.肺血管疾病的防治临床与基础研究

3.心脏起搏与电生理研究;

4.冠心病、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常见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与防治的相关基础研究;

5.代谢与心血管疾病的研究;

6. 心血管疾病的新型治疗基础及转化医学研究,包括:基因遗传修饰、干细胞治疗等。

三、学习年限

学习年限一般为3-6年

培养时间安排见《广东医学院研究生管理制度》培养流程表(第66页)。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

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

博士生课程总学分应修满20 学分,课程设置如下:

1. 公共必修课(8学分)

自然辩证法 40学时 2.0学分

英语 144学时 6.0学分

2. 专业课与专业外语(4学分)

专业课(80学时):学习心血管内科学的基础理论和临床知识,了解学科新进展。由副教授职称及以上职称专家组成授课小组,采用教师授课为主、阅读文献自学、研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论文答辩前以考试取得成绩。

专业外语(80学时):教师授课,阅读文献自学、撰写文献综述、研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论文答辩前按二级学科或三级学科组织考试取得成绩。

3. 学术讲座 (不低于2.0学分)

具体见《临床医学新进展系列讲座课程设置方案》(附件)

4. 选修课 4学分

五、教学实践与临床实践

(一)由所在专业教研室及导师小组安排,参加教学实践的形式可以是讲课、辅导/领导课堂讨论、带本科生实习、指导硕士生实验等。鼓励博士生讲授大课,作专题学术报告,担任教学秘书。时间累计不少于2月。

(二)在导师或上级医师指导下分管一定数量的病床,参加病房值班、专科门诊和疑难病例讨论,鼓励承担相当于总住院医师的医疗和管理工作。要求掌握本专业常见病和一般的疑难病的诊断处理原则。时间累计不少于半年。

(三)特殊情况如送到国内或国外重点实验室做课题,教学实践与临床实践的时间可另申报作调整。

六、学位论文工作

学位论文工作是对博士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全面训练,是培养博士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环节。博士生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由博士生独立完成,论文应突出科学性、先进性、创造性和系统性,能反映出博士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与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 选题

博士学位论文课题应与导师及所在博士点承担的重大科研项目相结合,重点解决学科前沿领域和医药卫生事业发展中的重要理论、应用基础、高新技术以及重大工程技术等问题。

2. 开题报告

博士生应通过广泛查阅文献资料,在掌握本学科国内、外动态基础上,结合本单位实际条件,在导师指导下自行拟定课题,写出文献综述、进行初步预实验。在预实验基础上完成开题报告(第二学期末,至迟不超过第三学期初)。开题起点要求达到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或卫生部课题的水平。开题通过后,制定课题研究计划并予以实施。

3. 课题中期检查

博士生在开题后的论文研究阶段,必须向课题检查组进行论文中期报告(第四学期初),检查组在听取汇报和审核原始资料的基础上给出评价,并对今后工作给予指导。

博士生应定期向导师及导师组汇报论文进展情况,及时解决论文研究进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课题得以顺利进行。

课题进展过程中,导师应每月对研究生实验记录的真实性、及时性、完整性、规范性进行检查,并签署意见;研究生所在培养点应定期组织对实验记录质量进行检查。

4. 预答辩

博士研究生应在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前1-2个月,由学科组或导师组组织进行公开预答辩。预答辩委员会成员对博士学位论文进行严格、认真的审查,详细指出论文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提出修改意见。预答辩通过后方能正式申请答辩。有关预答辩工作按学校研究生研究生培养相关规定执行。

5. 论文评阅与答辩

按《广东医学院研究生管理制度》执行。对论文复制率检测超标的研究生按学校相关规定予延迟答辩等处理。

博士生在学期间应学习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或卫生部课题,完成一份合格的课题申报书;积极参加高水平的学术活动;至少公开发表1篇SCI影响因子1.5分或以上的学术论文,或者2篇加起来SCI影响因子2分及以上学术论文。

七、学位评定与授予

全日制博士学位研究生学习期满,修满规定的学分、成绩合格,完成教学和临床实践、学位论文等规定的培养环节,达到学校规定的发表论文要求,通过毕业(学位)论文答辩,发给广东医学院博士研究生毕业证书;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通过后,可授予医学博士学位证书。

具体按照学校的有关规定执行。

八、参考书目

1.《实用内科学》,陈灏珠主编, 第13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2.《心脏病学》,(心血管内科学教科书)陈灏珠译,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3.《临床心电图学》,陈新主编,第六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4.《心血管病诊疗指南解读》 赵水平、胡大一主编,第三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5.《介入心脏病学》,霍勇等主译,第五版,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6.《分子克隆实验指南》(上下册),黄培堂译

7.Molecular Basis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 Companion to Braunwald's Heart Disease ,Kenneth R. Chien MD PhD

8.Heart Disease. A textbook of Cardiovascular Medicine. Braunwald E.

9.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10. Circulation

11.Journal of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12.European Heart Journal

13.Nature

14.Science

15.JAMA

16.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内科学(血液病)博士研究生学位培养方案实施细则

(专业代码:100201 授医学博士学位)

一、培养目标

1. 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学风严谨,具有良好的医德、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和为医学科学研究献身的精神。

2. 具备扎实的血液学基础理论知识和一定的临床能力,了解血液学最新研究动向,对重要问题有独到见解和创新认识。能洞察前沿研究的重要意义,发现重要的研究方向。

3. 掌握血液病学相关实验研究方法和技能,能独立完成血液疾病基础和科研工作,能独立设计和从事创新性研究,能正确分析处理研究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4. 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具备英语四会,并能进行专业阅读、笔/口译及写作。

二、研究方向

1. 造血干细胞移植基础及临床研究;

2. 白血病基础及临床研究;

3. 出凝血疾病基础及临床研究;

4. 贫血疾病基础及临床研究。

三、学习年限

学习年限3-5年

培养时间安排见《广东医学院研究生管理制度》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

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

博士生课程总学分应修满20 学分,课程设置如下:

1. 公共必修课(8学分)

自然辩证法 40学时 2.0学分

英语 144学时 6.0学分

2. 专业课与专业外语(4学分 )

专业课(80学时):学习血液内科学的基础理论和临床知识,了解学科新进展。由副教授职称及以上职称专家组成授课小组,采用教师授课为主、阅读文献自学、研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论文答辩前以考试取得成绩。

专业外语(80学时):教师授课,阅读文献自学、撰写文献综述、研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论文答辩前按二级学科或三级学科组织考试取得成绩。

3. 学术讲座 (不低于2学分)

具体见《临床医学新进展系列讲座课程设置方案》(附件)

4.选修课 不低于2学分

五. 教学、临床实践

(一)教学实践:由所在专业教研室及导师小组安排,参加教学实践的形式可以是讲课、辅导/领导课堂讨论、带本科生实习、指导硕士生实验等。鼓励博士生讲授大课,作专题学术报告,担任教学秘书。时间累计不少于2月。

(二)临床实践:在导师或上级医师指导下分管一定数量的病床,参加病房值班、专科门诊和疑难病例讨论,鼓励承担相当于总住院医师的医疗和管理工作。要求掌握本专业常见病和一般的疑难病的诊断处理原则。时间累计不少于半年。

六、学位论文工作

学位论文工作是对博士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全面训练,是培养博士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环节。博士生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由博士生独立完成,论文应突出科学性、先进性、创造性和系统性,能反映出博士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与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 选题

博士学位论文课题应与导师及所在博士点承担的重大科研项目相结合,重点解决学科前沿领域和医药卫生事业发展中的重要理论、应用基础、高新技术以及重大工程技术等问题。鼓励选择具有一定风险的、对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有重要意义的课题。要从撰写立项论证报告、申请课题、承担和鉴定科研项目等环节着手,培养博士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组织科研活动的能力。

2. 开题报告

博士生应通过广泛查阅文献资料,在掌握本学科国内、外动态基础上,结合本单位实际条件,在导师指导下自行拟定课题,写出文献综述、进行初步预实验。在预实验基础上完成开题报告(第二学期末,至迟不超过第三学期初)。开题起点要求达到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或卫生部课题的水平。开题通过后,制定课题研究计划并予以实施。

3. 中期检查

博士生在开题后的论文研究阶段,必须向课题检查组进行论文中期报告(第四学期初),检查组在听取汇报和审核原始资料的基础上给出评价,并对今后工作给予指导。

博士生应定期向导师及导师组汇报论文进展情况,及时解决论文研究进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课题得以顺利进行。

课题进展过程中,导师应每月对研究生实验记录的真实性、及时性、完整性、规范性进行检查,并签署意见;研究生所在培养点应定期组织对实验记录质量进行检查。

4. 预答辩

博士研究生应在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前1-2个月,由学科组或导师组组织进行公开预答辩。预答辩委员会成员对博士学位论文进行严格、认真的审查,详细指出论文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提出修改意见。预答辩通过后方能正式申请答辩。有关预答辩工作按学校研究生研究生培养相关规定执行。

5. 论文评阅与答辩

按《广东医学院研究生管理制度》。对论文复制率检测超标的研究生按学校相关规定予延迟答辩等处理。

博士生在学期间应学习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或卫生部课题,完成一份合格的课题申报书;积极参加高水平的学术活动;至少公开发表1篇SCI学术论文。

七、学位评定与授予

全日制博士学位研究生学习期满,修满规定的学分、成绩合格,完成教学和临床实践、学位论文等规定的培养环节,达到学校规定的发表论文要求,通过毕业(学位)论文答辩,发给广东医学院博士研究生毕业证书;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通过后,可授予医学博士学位证书。

具体按照学校的有关规定执行。

八、参考书目

1. Hematology:Basic Principle and Practice, Ronald Hoffman et al. Chorchill Livingstone

2. 《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第三版),张之南等主编,科学出版社

3. Wintrobe’s Clinnical Hematology 11th. John P. Greer et al.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4. Hematology:Clinical 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s 3th edition. Bernadette F.Rodak et al. Saunders Elsvier

5. 《血液病学》,沈迪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6. 《威廉姆斯血液病学》,Ernest BEUTLER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7. 《现代实验血液学研究方法与技术》,郑德先主编,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8. 中华血液学杂志

9.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10. Blood

11. Bone Marrow Transpantation

12. British journal of hemaotology

13. Leukemia

14. Leukemia & Lymphoma

15. Seminiar in Hematology

16. Stem Cells

17.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maotology

18. European Journal of Hemaotology

19. Cytotherapy

20. Blood Cells Mollecules and Diseases

内科学(呼吸病)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实施细则

(专业代码:100201 授医学博士学位)

一、培养目标

1. 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严谨的学术作风,较强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 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对本学科的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有深入的理解,熟悉并了解相关学科的重要理论和技术。

3. 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和创业精神。

4. 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英语),要求较熟练阅读本专业的英语资料,能用英语流利进行译写、听和说。

5. 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身体健康。

二、研究方向

1. 支气管哮喘防治及机制研究;

2. 肺纤维化防治及机制研究;

3. COPD的防治及机制研究;

4. 呼吸危重症基础及临床研究;

5. 结核病与免疫;

6. 肺癌的早期诊断及治疗。

三、学习年限

博士生学习年限一般为3-5年。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

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

博士生课程总学分应修满20 学分,课程设置如下:

1. 公共必修课(8学分)

自然辩证法 40学时 2.0学分

英语 144学时 6.0学分

2. 专业课与专业外语(4学分 )

专业课(80学时):学习呼吸病医学及相关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临床知识,了解学科新进展。由副教授职称及以上职称专家组成授课小组,采用教师授课为主、阅读文献自学、研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论文答辩前以考试取得成绩。

医学专业外语:教师授课,阅读文献自学、撰写文献综述、研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论文答辩前按二级学科或三级学科组织考试取得成绩。

3. 学术讲座 (不低于2学分)

具体见《临床医学新进展系列讲座课程设置方案》(附件)。

4. 选修课 不少于2.0学分

五. 教学、临床实践

(一)教学实践:由所在专业教研室及导师小组安排,参加教学实践的形式可以是讲课、辅导/领导课堂讨论、带本科生实习、指导硕士生实验等。鼓励博士生讲授大课,作专题学术报告,担任教学秘书,时间累计不少于2月。同时通过每周一次读书报告会的形式提高博士生的口头表达和讲授课能力。

(二)临床实践:在导师或上级医师指导下分管一定数量的病床,参加病房值班、专科门诊和疑难病例讨论,承担相当于总住院医师的医疗和管理工作。要求掌握本专业常见病和一般的疑难病的诊断处理原则。时间累计不少于半年。

六、学位论文工作

学位论文工作是对博士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全面训练,是培养博士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环节。博士生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由博士生独立完成,论文应突出科学性、先进性、创造性和系统性,能反映出博士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与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 学位论文课题选题

博士学位论文课题应与导师及所在博士点承担的重大科研项目相结合,重点解决学科前沿领域和医药卫生事业发展中的重要理论、应用基础、高新技术以及重大工程技术等问题。鼓励选择具有一定风险的、对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有重要意义的课题。要从撰写立项论证报告、申请课题、承担和鉴定科研项目等环节着手,培养博士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组织科研活动的能力。

2. 开题报告

博士生应通过广泛查阅文献资料,在掌握本学科国内、外动态基础上,结合本单位实际条件,在导师指导下自行拟定课题,写出文献综述、进行初步预实验。在预实验基础上完成开题报告(第二学期末,至迟不超过第三学期初)。开题起点要求达到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或卫生部课题的水平。开题通过后,制定课题研究计划并予以实施。

3. 课题中期检查

博士生在开题后的论文研究阶段,必须向课题检查组进行论文中期报告(第四学期初),检查组在听取汇报和审核原始资料的基础上给出评价,并对今后工作给予指导。

博士生应定期向导师及导师组汇报论文进展情况,及时解决论文研究进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课题得以顺利进行。

课题进展过程中,导师应每月对研究生实验记录的真实性、及时性、完整性、规范性进行检查,并签署意见;研究生所在培养点应定期组织对实验记录质量进行检查。

4. 学位论文预答辩

博士研究生应在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前1-2个月,由学科组或导师组组织进行公开预答辩。预答辩委员会成员对博士学位论文进行严格、认真的审查,详细指出论文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提出修改意见。预答辩通过后方能正式申请答辩。有关预答辩工作按学校研究生研究生培养相关规定执行。

5. 论文评阅与答辩

按《广东医学院研究生管理制度》执行。对论文复制率检测超标的研究生按学校相关规定予延迟答辩等处理。

博士生在学期间应学习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或卫生部课题,完成一份合格的课题申报书;积极参加高水平的学术活动;至少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博士生在读期间至少以第一作者发表1篇SCI影响因子2分或以上的论文。

七、学位评定与授予

全日制博士学位研究生学习期满,修满规定的学分、成绩合格,完成教学和临床实践、学位论文等规定的培养环节,达到学校规定的发表论文要求,通过毕业(学位)论文答辩,发给广东医学院博士研究生毕业证书;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通过后,可授予医学博士学位证书。

具体按照学校的有关规定执行。

八、参考书目

1. 《实用内科学》第13版,陈灏珠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2. 《希氏内科学精要》(英文影印版),陈灏珠主编,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

3. 《内科学》(八年制),王吉耀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4. 《临床呼吸病学》,梁标,吴斌,何建猷主编,军事医学出版社

5. 《临床内科学-新进展、新技术、新理论》,王吉耀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

6. 《循证医学与临床实践》,王吉耀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

7. 《分子克隆实验指南系列:现代细胞分子生物学技术》,林菊生主编,科学出版社

8. 《PCR理论与技术》(第二版),王廷华等,科学出版社

9. 《呼吸系统疾病影像诊断》,任德印主编;

10. 《呼吸危重病学》,俞森洋主编

11. 《协和呼吸病学》,蔡柏蔷、李龙芸主编

12. 《实用肺脏病学》,崔祥滨主编

13. 《现代呼吸病学》,罗慰慈主编

14. 《现代结核病学》,刘清蒙主编

15. 《肺癌现代治疗》,廖美玲主编

16.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17.中华医学杂志

18.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19.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 Thorax

21. Am J Respir Crit Caree Med

22. Chest

23. Lancet

23. European Respiratory Journal

24. Am J Respir Cell Mol Biol

25. Respirology

26. Current opinion in pulmonary medicine

27. Respiration

28. Respiratory medicine

内科学(消化病)博士生培养方案实施细则

(专业代码:100021 授医学博士学位)

一、培养目标

1.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学风严谨,具有良好的医德、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和为医学科学研究献身的精神。

2.掌握消化内科学坚实的理论基础,具备较宽的相关学科知识。

3.在导师指导下能够把握和抓住科学前沿,通过课题的设计实施,结果的总结分析和论文答辩,培养独立从事医学科学的研究能力。

4.培养勇于开拓创新、探求新知识的能力。鼓励在国际前沿杂志上发表论文,鼓励申报各种科研基金。

5. 具备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示教课)。

6.熟练掌握和运用一门外语,熟练阅读专业外文资料,具备一定写作能力与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二、研究方向

1. 炎症性肠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2. 消化系肿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3. 肝纤维化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4. 胰腺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三、学习年限

学习年限一般为3-5年。

具体时间安排见《研究生工作手册》培养流程表第66页。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

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

博士生课程总学分应修满20 学分,课程设置如下:

1. 公共必修课(8学分)

自然辩证法 40学时 2.0学分

英语 144学时 6.0学分

2. 专业课与专业外语(4学分)

专业课(80学时):学习消化内科学的基础理论和临床知识,了解学科新进展。由副教授职称及以上职称专家组成授课小组,采用教师授课为主、阅读文献自学、研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论文答辩前以考试取得成绩。

专业外语(80学时):教师授课,阅读文献自学、撰写文献综述、研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论文答辩前按二级学科或三级学科组织考试取得成绩。

3. 学术讲座 (不低于2学分)

具体见《临床医学新进展系列讲座课程设置方案》(附件)。

4.选修课 不少于2.0 学分

五. 教学、临床实践

(一)教学实践:由所在专业教研室及导师小组安排,参加教学实践的形式可以是讲课、辅导/领导课堂讨论、带本科生实习、指导硕士生实验等。鼓励博士生讲授大课,作专题学术报告,担任教学秘书。时间累计不少于2月。

(二)临床实践:在导师或上级医师指导下分管一定数量的病床,参加病房值班、专科门诊和疑难病例讨论,鼓励承担相当于总住院医师的医疗和管理工作。要求掌握本专业常见病和一般的疑难病的诊断处理原则。时间累计不少于半年。

六、学位论文工作

学位论文工作是对博士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全面训练,是培养博士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环节。博士生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由博士生独立完成,论文应突出科学性、先进性、创造性和系统性,能反映出博士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与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 选题

博士学位论文课题应与导师及所在博士点承担的重大科研项目相结合,重点解决学科前沿领域和医药卫生事业发展中的重要理论、应用基础、高新技术以及重大工程技术等问题。鼓励选择具有一定风险的、对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有重要意义的课题。要从撰写立项论证报告、申请课题、承担和鉴定科研项目等环节着手,培养博士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组织科研活动的能力。

2. 开题报告

博士生应通过广泛查阅文献资料,在掌握本学科国内、外动态基础上,结合本单位实际条件,在导师指导下自行拟定课题,写出文献综述、进行初步预实验。在预实验基础上完成开题报告(第二学期末,至迟不超过第三学期初)。开题起点要求达到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或卫生部课题的水平。开题通过后,制定课题研究计划并予以实施。

3. 中期检查

博士生在开题后的论文研究阶段,必须向课题检查组进行论文中期报告(第四学期初),检查组在听取汇报和审核原始资料的基础上给出评价,并对今后工作给予指导。

博士生应定期向导师及导师组汇报论文进展情况,及时解决论文研究进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课题得以顺利进行。

课题进展过程中,导师应每月对研究生实验记录的真实性、及时性、完整性、规范性进行检查,并签署意见;研究生所在培养点应定期组织对实验记录质量进行检查。

4. 预答辩

博士研究生应在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前1-2个月,由学科组或导师组组织进行公开预答辩。预答辩委员会成员对博士学位论文进行严格、认真的审查,详细指出论文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提出修改意见。预答辩通过后方能正式申请答辩。有关预答辩工作按学校研究生研究生培养相关规定执行。

5. 论文评阅与答辩

按《广东医学院研究生管理制度》执行。对论文复制率检测超标的研究生按学校相关规定予延迟答辩等处理。

博士生在学期间应学习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或卫生部课题,完成一份合格的课题申报书;积极参加高水平的学术活动;至少公开发表1篇SCI影响因子2分或以上的学术论文。

七、学位评定与授予

全日制博士学位研究生学习期满,修满规定的学分、成绩合格,完成教学和临床实践、学位论文等规定的培养环节,达到学校规定的发表论文要求,通过毕业(学位)论文答辩,发给广东医学院博士研究生毕业证书;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通过后,可授予医学博士学位证书。

具体按照学校的有关规定执行。

八、参考书目

1.《实用消化病学》第2版,于皆平主编,科学出版社

2.《实用内科学》第13版,陈灏珠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3.《临床症状鉴别诊断学》第1版,黄宗干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4.《现代胃肠病学》第1版,潘国宗等主编,科学出版社

5.《肝脏病学》第2版,梁扩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6.《炎症性肠病》冉志华主编,第1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7.《临床胃肠内营养》第2版,张思源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

8.《中华胃肠病学》,萧树东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9.《消化疾病诊断学》, 陈其奎、何兴祥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10.《实用消化内镜治疗技术》,邱枫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

11.《消化系疾病治疗学》,杨冬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12.《消化系统疾病的药物治疗学》,李益农、杨雪松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

13.《循证消化病学》,何兴祥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

14.《实用消化内镜治疗学》第2版,刘运祥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15.《消化疾病症状鉴别诊断学》,张军主编,科学出版社

16. Cecil Textbook of Medicine 23th Edition

17. Gastrointestinal and liver disease 9th Edition

18.Gastrointestinal Emergencies 2nd Edition

19. Hepatocellular Cance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20. Gastroenterology

21. Hepatology

22. Cancer Reseacher

23. Endoscopy

24. Pancreatitis and Its Complications

25.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Psychosocial Assessment and Treatment

26. Esophageal Disease and Testing

内科学(内分泌与代谢病)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实施细则

(专业代码:100201 授医学博士学位)

一、培养目标

1. 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团队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 掌握内分泌学科坚实的理论基础,并对学科领域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有深入的理解。对相关学科知识具有一定的理解,熟悉相关学科的重要理论和技术。

3. 培养博学多才,在本领域具有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能力,在本领域中做出创新性成果的高层次创造性人才。

4. 胜任本学科高校讲师和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所承担的教学及科研任务。

5. 熟练掌握和运用一门外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并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6. 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能够胜任在读期间的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

二、研究方向

1. 糖尿病的发病机理及并发症的防治研究;

(1)2型糖尿病与胰岛素抵抗发病机制研究

(2)易感基因变异与糖尿病发病的关系

(3)1型糖尿病发病机制与治疗的循证医学研究

2. 甲状腺疾病与免疫因子;

3. 肥胖症与脂肪细胞代谢机制研究;

4. 肾上腺、性腺、垂体病变的临床与基础研究。

5.骨质疏松症的分子机制与防治研究”。

三、学习年限

博士生学习年限一般为3-5年。

培养时间安排见《广东医学院研究生管理制度》。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

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

博士生课程总学分应修满20 学分,课程设置如下:

1. 公共必修课(8学分)

自然辩证法 40学时 2.0学分

英语 144学时 6.0学分

2. 专业课与专业外语(4学分)

专业课(80学时):学习内分泌科的基础理论和临床知识,了解学科新进展。由副教授职称及以上职称专家组成授课小组,采用教师授课为主、阅读文献自学、研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论文答辩前以考试取得成绩。

专业外语:教师授课,阅读文献自学、撰写文献综述、研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论文答辩前按二级学科或三级学科组织考试取得成绩。

3. 学术讲座 (不低于2学分)

具体见《临床医学新进展系列讲座课程设置方案》(附件).

4.选修课 不少于2.0 学分

五、教学、临床实践

(一)教学实践:由所在专业教研室及导师小组安排,参加教学实践的形式可以是讲课、辅导/领导课堂讨论、带本科生实习、指导硕士生实验等。鼓励博士生讲授大课,作专题学术报告,担任教学秘书。时间累计不少于2月。同时通过每周一次读书报告会的形式提高博士生的口头表达和讲授课能力。

(二)临床实践:在导师或上级医师指导下分管一定数量的病床,参加病房值班、专科门诊和疑难病例讨论,鼓励承担相当于总住院医师的医疗和管理工作。要求掌握本专业常见病和一般的疑难病的诊断处理原则。时间累计不少于半年。

六、学位论文工作

学位论文工作是对博士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全面训练,是培养博士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环节。博士生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由博士生独立完成,论文应突出科学性、先进性、创造性和系统性,能反映出博士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与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 选题

博士学位论文课题应与导师及所在博士点承担的重大科研项目相结合,重点解决学科前沿领域和医药卫生事业发展中的重要理论、应用基础、高新技术以及重大工程技术等问题。鼓励选择具有一定风险的、对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有重要意义的课题。要从撰写立项论证报告、申请课题、承担和鉴定科研项目等环节着手,培养博士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组织科研活动的能力。

2. 开题报告

博士生应通过广泛查阅文献资料,在掌握本学科国内、外动态基础上,结合本单位实际条件,在导师指导下自行拟定课题,写出文献综述、进行初步预实验。在预实验基础上完成开题报告(第二学期末,至迟不超过第三学期初)。开题起点要求达到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或卫生部课题的水平。开题通过后,制定课题研究计划并予以实施。

开题的具体要求见《广东医学院研究生教育管理制度》。

3. 中期检查

博士生在开题后的论文研究阶段,必须向课题检查组进行论文中期报告(第四学期初),检查组在听取汇报和审核原始资料的基础上给出评价,并对今后工作给予指导。

博士生应定期向导师及导师组汇报论文进展情况,及时解决论文研究进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课题得以顺利进行。

课题进展过程中,导师应每月对研究生实验记录的真实性、及时性、完整性、规范性进行检查,并签署意见;研究生所在培养点应定期组织对实验记录质量进行检查。

4. 预答辩

博士研究生应在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前1-2个月,由学科组或导师组组织进行公开预答辩。预答辩委员会成员对博士学位论文进行严格、认真的审查,详细指出论文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提出修改意见。预答辩通过后方能正式申请答辩。有关预答辩工作按学校研究生研究生培养相关规定执行。

5. 论文评阅与答辩

按《广东医学院研究生管理制度》。对论文复制率检测超标的研究生按学校相关规定予延迟答辩等处理。

博士生在学期间应学习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或卫生部课题,完成一份合格的课题申报书;积极参加高水平的学术活动;临床型博士至少以第一作者公开发表1篇SCI影响因子2分或以上的学术论文。

七、学位评定与授予

全日制博士学位研究生学习期满,修满规定的学分、成绩合格,完成教学和临床实践、学位论文等规定的培养环节,达到学校规定的发表论文要求,通过毕业(学位)论文答辩,发给广东医学院博士研究生毕业证书;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通过后,可授予医学博士学位证书。

八、参考书目

1. 《实用内科学》第13版,陈灏珠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2. 《内科学》(八年制), 王吉耀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3. 《Joslin糖尿病学》第14版,潘长玉主译,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

4.《内分泌学》第2版,廖二元,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

5.《威廉姆斯内分泌学》,Ernest BEUTLER,人民卫生出版社

6.《糖尿病学》,许曼音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年

7. 《临床内科学-新进展、新技术、新理论》, 王吉耀主编

8.《分子克隆实验指南系列:现代细胞分子生物学技术》,林菊生主编,科学出版社

9.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10.中国糖尿病杂志

11.《骨内科学》秦岭 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12.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13.Nature

14. Science

15.EndocrineReview

16. Diabetes

17. Diabetes Care

18. Molecular Endocrinology

19. 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

20.Diabetologia

21.Nature Clinical Practice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

22.Journal of Bone and Mineral Research

内科学(肾脏病与风湿病)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实施细则

(专业代码:100201 授医学博士学位)

一、培养目标

1. 热爱祖国,品德优良,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团队精神。热受祖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

2. 博学多才,对相关学科具有较宽广的基础理论知识,熟悉并了解相关学科的重要理论和临床技术。对肾病内科或/和风湿病科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掌握所从事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

3. 具有独立从事肾内科或/和风湿病科临床工作的能力,掌握肾活检、肾脏病理和各种血液净化技术,能胜任本学科高年资住院医师或主治医师的工作。

4. 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能力,能在本领域中做出创新性成果;能胜任本学科高校讲师和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所承担的教学及科研任务。

5. 熟练掌握和运用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并具有外文论文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6. 身心健康。

二、研究方向

1. 肾小球疾病免疫机制研究;

2. 肾小管-间质损伤机制及防治研究;

3. 狼疮性肾炎临床与基础研究。

三、学习年限

博士生学习年限一般为3-5年。

培养时间安排见《广东医学院研究生管理制度》。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

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

博士生课程总学分应修满20 学分,课程设置如下:

1. 公共必修课(8学分)

自然辩证法 40学时 2.0学分

英语 144学时 6.0学分

2. 专业课与专业外语(4学分 )

专业课(80学时):学习肾内科学的基础理论和临床知识,了解学科新进展。由副教授职称及以上职称专家组成授课小组,采用教师授课为主、阅读文献自学、研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论文答辩前以临床技能和笔试考试取得成绩。

专业外语(80学时):教师授课,阅读文献自学、撰写文献综述、研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论文答辩前由培养小组考核其阅读文献速度和准确度、以及英文论文书写能力考核获取成绩。

3. 学术讲座 (不低于2学分)

具体见《临床医学新进展系列讲座课程设置方案》(附件)

4.选修课 不少于2.0 学分

五、教学、临床实践

(一)教学实践:由所在专业教研室及导师小组安排,参加教学实践的形式可以是讲课、辅导/领导课堂讨论、带本科生实习、指导硕士生实验等。鼓励博士生讲授大课,作专题学术报告,担任教学秘书。

(二)临床实践:在导师或上级医师指导下分管10-12张病床,参加病房值班和疑难病例讨论,按高年资住院医师要求安排临床工作。对本专业常见病和一般的疑难病具有独立的处理能力,能独立完成本专业常用临床技术。时间累计不少于半年。

六、学位论文工作

学位论文工作是对博士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全面训练,是培养博士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环节。博士生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由博士生独立完成,论文应突出科学性、先进性、创造性和系统性,能反映出博士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与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 选题

博士学位论文课题应与导师及所在博士点承担的重大科研项目相结合,重点解决学科前沿领域和医药卫生事业发展中的重要理论、应用基础、高新技术以及重大工程技术等问题。鼓励选择具有一定风险的、对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有重要意义的课题。要从撰写立项论证报告、申请课题、承担和鉴定科研项目等环节着手,培养博士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组织科研活动的能力。

2. 开题报告

博士生应通过广泛查阅文献资料,在掌握本学科国内、外动态基础上,结合本单位实际条件,在导师指导下自行拟定课题,写出文献综述、进行初步预实验。在预实验基础上完成开题报告(第二学期末,至迟不超过第三学期初)。开题起点要求达到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或卫生部课题的水平。开题通过后,制定课题研究计划并予以实施。

3. 中期检查

博士生在开题后的论文研究阶段,必须向课题检查组进行论文中期报告(最迟在第四学期初),导师组在听取汇报和审核原始资料的基础上给出评价,并对今后工作给予指导。

博士生应定期向导师及导师组汇报论文进展情况,及时解决论文研究进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课题得以顺利进行。

课题进展过程中,导师应每月对研究生实验记录的真实性、及时性、完整性、规范性进行检查,并签署意见;研究生所在培养点应定期组织对实验记录质量进行检查。

4. 预答辩

博士研究生应在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前1-2个月,由学科组或导师组组织进行公开预答辩。预答辩委员会成员对博士学位论文进行严格、认真的审查,详细指出论文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提出修改意见。预答辩通过后方能正式申请答辩。有关预答辩工作按学校研究生研究生培养相关规定执行。

5. 论文评阅与答辩

按《广东医学院研究生管理制度》执行。对论文复制率检测超标的研究生按学校相关规定予延迟答辩等处理。

博士生在学期间应学习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或卫生部课题,完成一份合格的课题申报书;积极参加高水平的学术活动;申请答辩前至少公开发表影响因子2分以上的SCI学术论文1篇(含已录用)。

七、学位评定与授予

全日制博士学位研究生学习期满,修满规定的学分、成绩合格,完成教学和临床实践、学位论文等规定的培养环节,达到学校规定的发表论文要求,通过毕业(学位)论文答辩,发给广东医学院博士研究生毕业证书;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通过后,可授予医学博士学位证书。

具体按照学校的有关规定执行。

八、参考书目

1.《肾脏病学》第3版,王海燕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2.《急性肾衰竭》,陈孝文,刘华锋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

3.《慢性肾衰竭》,陈孝文、梁东、刘华锋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

4.Brenner and Rector's. The Kidney 8th edition, 2007, ISBN-10:1416031057

5.中华肾脏病杂志

6.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7.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Nephrology

8.kidney international

9.Nephrology Dialysis Transplantation

10.American Journal of Kidney Diseases

11.Nature Clinical Practice Nephrology

12.Clinical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Nephrology

13.Current Opinion in Nephrology and Hypertension

14.American Journal of Nephrology

15.Advances in Chronic Kidney Disease

16.Nephron Experimental Nephrology

17.Nephrology Dialysis Transplantation

18.Nephrology

内科学(传染病)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实施细则

(专业代码:100201 授医学博士学位)

一、培养目标

1. 热爱祖国,品德优良,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团队精神。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 掌握有关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对本学科的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有深入的理解,熟悉并了解相关学科的重要理论和技术。

3. 培养博学多才,在本领域具有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熟悉本学科的最新研究状况及发展趋势;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能力,在本领域中做出创新性成果的高层次创造性人才。

4. 胜任本学科高校讲师和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所承担的教学及科研任务。

5. 熟练掌握和运用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并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6. 身心健康。

二、研究方向

1. 肝脏病学:

(1)乙型肝炎的免疫机制及治疗进展

(2)人工肝支持系统的临床应用及进展

(3)肝硬化的早期诊断及中西医结合治疗

(4)肝癌的基础及临床研究

2.感染性发热诊治进展;

3. 细菌耐药的基础研究。

三、学习年限

博士生学习年限一般为3-5年。

培养时间安排见《广东医学院研究生管理制度》。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

课程设置注重综合性、前沿性、交叉性和创新性。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

博士生课程总学分应修满20 学分,课程设置如下:

1. 公共必修课(8学分)

自然辩证法 40学时 2.0学分

英语 144学时 6.0学分

2. 专业课与专业外语(4学分 )

专业课(80学时):学习传染科学的基础理论和临床知识,了解学科新进展。由副教授职称及以上职称专家组成授课小组,采用教师授课为主、阅读文献自学、研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论文答辩前以考试取得成绩。

专业外语(80学时):教师授课,阅读文献自学、撰写文献综述、研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论文答辩前按二级学科或三级学科组织考试取得成绩。

3. 学术讲座 (不低于2学分)

具体见《临床医学新进展系列讲座课程设置方案》(附件)。

4.选修课 不少于 2.0 学分

五、教学、临床实践

教学实践:由所在专业教研室及导师小组安排,参加教学实践的形式可以是讲课、辅导/领导课堂讨论、带本科生实习、指导硕士生实验等。鼓励博士生讲授大课,作专题学术报告,担任教学秘书。时间累计不少于2月。

临床实践:在导师或上级医师指导下分管一定数量的病床,参加病房值班、专科门诊和疑难病例讨论,鼓励承担相当于总住院医师的医疗和管理工作。要求掌握本专业常见病和一般的疑难病的诊断处理原则。时间累计不少于半年。

六、学位论文工作

学位论文工作是对博士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全面训练,是培养博士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环节。博士生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由博士生独立完成,论文应突出科学性、先进性、创造性和系统性,能反映出博士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与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 选题

博士学位论文课题应与导师及所在博士点承担的重大科研项目相结合,重点解决学科前沿领域和医药卫生事业发展中的重要理论、应用基础、高新技术以及重大工程技术等问题。鼓励选择具有一定风险的、对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有重要意义的课题。要从撰写立项论证报告、申请课题、承担和鉴定科研项目等环节着手,培养博士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组织科研活动的能力。

2. 开题报告

博士生应通过广泛查阅文献资料,在掌握本学科国内、外动态基础上,结合本单位实际条件,在导师指导下自行拟定课题,写出文献综述、进行初步预实验。在预实验基础上完成开题报告(第二学期末,至迟不超过第三学期初)。开题起点要求达到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或卫生部课题的水平。开题通过后,制定课题研究计划并予以实施。

3. 中期检查

博士生在开题后的论文研究阶段,必须向课题检查组进行论文中期报告(第四学期初),检查组在听取汇报和审核原始资料的基础上给出评价,并对今后工作给予指导。

博士生应定期向导师及导师组汇报论文进展情况,及时解决论文研究进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课题得以顺利进行。

课题进展过程中,导师应每月对研究生实验记录的真实性、及时性、完整性、规范性进行检查,并签署意见;研究生所在培养点应定期组织对实验记录质量进行检查。

4. 预答辩

博士研究生应在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前1-2个月,由学科组或导师组组织进行公开预答辩。预答辩委员会成员对博士学位论文进行严格、认真的审查,详细指出论文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提出修改意见。预答辩通过后方能正式申请答辩。有关预答辩工作按学校研究生研究生培养相关规定执行。

5. 论文评阅与答辩

按《广东医学院研究生管理制度》执行。对论文复制率检测超标的研究生按学校相关规定予延迟答辩等处理。

博士生在学期间应学习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或卫生部课题,完成一份合格的课题申报书;积极参加高水平的学术活动;至少公开发表1篇SCI影响因子2分或以上的学术论文。

七、学位评定与授予

全日制博士学位研究生学习期满,修满规定的学分、成绩合格,完成教学和临床实践、学位论文等规定的培养环节,达到学校规定的发表论文要求,通过毕业(学位)论文答辩,发给广东医学院博士研究生毕业证书;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通过后,可授予医学博士学位证书。

具体按照学校的有关规定执行。

八、参考书目

1.《实用内科学》第13版,陈灏珠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2.《感染病学》,斯崇文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3.《肝脏病学》,梁扩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4.中华肝脏病学杂志;

5.中华传染病学杂志;

6.Journal of hepatology

7.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8.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

9.Hepatology

外科学(普外)博士生培养方案实施细则

(专业代码:100210 授医学博士学位)

一、培养目标

1. 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严谨的学术作风、强烈的事业心和团队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2. 在本领域具有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熟悉本学科的最新研究状况及发展趋势;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能力,能在本领域中做出创新性成果。

3. 至少掌握第一外国语(英语),要求熟练阅读本学科的英语资料,并具有较好的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4. 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身体健康。

二、研究方向

1.肝卵圆细胞增殖及肝再生。

2. 肝癌的早期诊断及其防治

三、学习年限

学习年限为3-5年。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

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科学学位博士研究生总学分应修满20学分。课程设置如下:

1. 公共必修课(8学分)

自然辩证法 40学时 2.0学分

英语 144学时 6.0学分

2. 专业课与专业外语(4学分 )

(1)专业课(80学时,2学分):外科学(普外科)主要内容包括现代外科学基础;胃肠外科;肝胆外科;甲状腺、乳腺外科;血管外科等的专业理论和进展。由外科学各专业组的教授组成授课小组,博士生导师任组长。采用阅读文献和作综述的自学为主,与教师研讨相结合的方式,研讨专题见表。主要达到深入了解本学科的当前发展动态和培养研究能力。本课程以考试作为成绩。

外科学进展专题研讨

序次

课 题

主 持 学 科

1

2

3

4

5

6

甲状腺、乳腺外 科 的 进 展

血 管 外 科 的 进 展

疝 与 腹 壁 外 科 疾 病 的 进 展

肝 胆 外 科 的 进 展

胃 肠 外 科 的 进 展

肿 瘤 标 志 物 研 究 的 进 展

甲状腺、乳腺、血管外科

甲状腺、乳腺、血管外科

疝中心

肝 胆 外 科

胃 肠 外 科

病 理 科

(2)专业外语(80学时,2学分):由副教授职称以上专家组成辅导小组,博士生导师任组长。以自学为主与教师研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阅读外文资料、书写英文学位论文和摘要、习作常用的应用文、参加国际性学术会议等。要求掌握英文论文和摘要的书写,听懂本学科的英语学术讲座,能初步用英语表达学术见解,并作生活方面的简单对话。专业英语以考试作为成绩。

3. 学术讲座 (不低于2学分)

具体见《临床医学新进展系列讲座课程设置方案》(附件)

博士研究生参加以下学术活动:

乳腺癌高级学术论坛(2年1届)

武汉国际肝胆胰外科论坛(2年1届)

重庆国际胃肠疾病外科论坛(2年1届)

重庆市抗癌协会胃癌专委会年会(每年1次)

4.选修课 不少于2.0 学分

五、教学、临床实践

(一)教学实践:由所在专业教研室及导师小组安排,参加教学实践的形式可以是讲课、辅导/领导课堂讨论、带本科生实习、指导硕士生实验等。鼓励博士生讲授大课,作专题学术报告,担任教学秘书。时间累计不少于2月。

(二)临床实践:在导师或上级医师指导下分管一定数量的病床,参加病房值班、专科门诊和疑难病例讨论,鼓励承担相当于总住院医师的医疗和管理工作。要求掌握本专业常见病和一般的疑难病的诊断处理原则。时间累计不少于半年。

六、学位论文工作

1. 选题

博士学位论文课题应与导师及所在博士点承担的重大科研项目相结合,重点解决学科前沿领域和医药卫生事业发展中的重要理论、应用基础、高新技术以及重大工程技术等问题。2、文献综述

2. 文献综述

博士生应通过广泛查阅文献资料,在掌握本学科国内、外动态基础上,写出文献综述。

3. 开题报告

结合本单位实际条件,在导师指导下自行拟定课题,进行初步预实验。在预实验基础上完成开题报告(第二学期末,至迟不超过第三学期初)。开题起点要求达到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或卫生部课题的水平。开题通过后,制定课题研究计划并予以实施。

4. 中期考核

博士生在开题后的论文研究阶段,必须向课题检查组进行论文中期报告(第四学期初),检查组在听取汇报和审核原始资料的基础上给出评价,并对今后工作给予指导。

博士生应定期向导师及导师组汇报论文进展情况,及时解决论文研究进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课题得以顺利进行。

课题进展过程中,导师应每月对研究生实验记录的真实性、及时性、完整性、规范性进行检查,并签署意见;研究生所在培养点应定期组织对实验记录质量进行检查。

5. 预答辩和答辩

博士研究生应在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前1-2个月,由学科组或导师组组织进行公开预答辩。预答辩委员会成员对博士学位论文进行严格、认真的审查,详细指出论文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提出修改意见。预答辩通过后方能正式申请答辩。有关预答辩工作按学校研究生研究生培养相关规定执行。

6. 论文评阅

按《广东医学院研究生管理制度》执行。对论文复制率检测超标的研究生按学校相关规定予延迟答辩等处理。

7. 论文发表

毕业前应至少公开发表SCI影响因子2分或以上的学术论文1篇。

七、学位评定与授予

全日制博士学位研究生学习期满,修满规定的学分、成绩合格,完成教学和临床实践、学位论文等规定的培养环节,达到学校规定的发表论文要求,通过毕业(学位)论文答辩,发给广东医学院博士研究生毕业证书;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通过后,可授予医学博士学位证书。

八、参考书目

1. 《黄家驷外科学》第7版,吴孟超,吴在德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2. 《胆道外科学》,施维锦主编,第2版,科学出版社,2010年

3. 《腹部外科学》,黄洁夫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

4. 《现代肿瘤学》第3版,汤钊猷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

5. 《器官移植学》第2版 ,夏穗生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

6. 《血管外科学》,王深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7. 《内分泌外科学》,刘中民赵中辛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

8. 《Rosai& Ackerman 外科病理学》第9版,罗塞著,回允中译,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6年;

9. Sabiston Text book of Surgery,18th. ed,Courtney M. Townsend Jr. 2007;

10. Science

11. Lancet

12. Cancer

13. Cancer Res.

14. J Nat Cancer Inst

15. World J Surg.

16. Surgery

17. Arch Surg.

18. Br J Surg.

19. Ann Surg.

20. Am J Surg.

21.Trauma

22. Transplantation

23. Transplantation Res

24. Surg. Gyneco. Obster

外科学(骨科)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实施细则

(专业代码:100210 授医学博士学位)

一、培养目标

1. 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严谨的学术作风、强烈的事业心和团队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2. 在本领域具有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熟悉本学科的最新研究状况及发展趋势;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能力,能在本领域中做出创新性成果。

3. 至少掌握第一外国语(英语),要求熟练阅读本学科的英语资料,并具有较好的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4. 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身体健康。

二、研究方向

1.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2. 微创骨科技术的临床应用研究;

3.干细胞与脊髓损伤修复;

4.干细胞与关节疾病修复。

三、学习年限

学习年限为3-5年。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

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科学学位博士研究生总学分应修满20学分。课程设置如下:

1. 公共必修课(8学分)

自然辩证法 40学时 2.0学分

英语 144学时 6.0学分

2. 专业课与专业外语(4学分 )

教师授课,阅读文献自学、撰写文献综述、研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论文答辩前按二级学科或三级学科组织考试取得成绩。

3. 学术讲座 (不低于2学分)

具体见《临床医学新进展系列讲座课程设置方案》(附件)。

4.选修课 不少于 2.0 学分

五、教学、临床实践

(一)教学实践:由所在专业教研室及导师小组安排,参加教学实践的形式可以是讲课、辅导/领导课堂讨论、带本科生实习、指导硕士生实验等。鼓励博士生讲授大课,作专题学术报告,担任教学秘书。时间累计不少于2月。

(二)临床实践:在导师或上级医师指导下分管一定数量的病床,参加病房值班、专科门诊和疑难病例讨论,鼓励承担相当于总住院医师的医疗和管理工作。要求掌握本专业常见病和一般的疑难病的诊断处理原则。时间累计不少于半年。

六、学位论文工作

学位论文工作是对博士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全面训练,是培养博士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环节。博士生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由博士生独立完成,论文应突出科学性、先进性、创造性和系统性,能反映出博士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与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 选题

博士学位论文课题应与导师及所在博士点承担的重大科研项目相结合,重点解决学科前沿领域和医药卫生事业发展中的重要理论、应用基础、高新技术以及重大工程技术等问题。鼓励选择具有一定风险的、对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有重要意义的课题。要从撰写立项论证报告、申请课题、承担和鉴定科研项目等环节着手,培养博士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组织科研活动的能力。

2. 开题报告

博士生应通过广泛查阅文献资料,在掌握本学科国内、外动态基础上,结合本单位实际条件,在导师指导下自行拟定课题,写出文献综述、进行初步预实验。在预实验基础上完成开题报告(第二学期末,至迟不超过第三学期初)。开题起点要求达到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或卫生部课题的水平。开题通过后,制定课题研究计划并予以实施。

3. 中期检查

博士生在开题后的论文研究阶段,必须向课题检查组进行论文中期报告(第四学期初),检查组在听取汇报和审核原始资料的基础上给出评价,并对今后工作给予指导。

博士生应定期向导师及导师组汇报论文进展情况,及时解决论文研究进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课题得以顺利进行。

课题进展过程中,导师应每月对研究生实验记录的真实性、及时性、完整性、规范性进行检查,并签署意见;研究生所在培养点应定期组织对实验记录质量进行检查。

4. 预答辩

博士研究生应在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前1-2个月,由学科组或导师组组织进行公开预答辩。预答辩委员会成员对博士学位论文进行严格、认真的审查,详细指出论文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提出修改意见。预答辩通过后方能正式申请答辩。有关预答辩工作按学校研究生研究生培养相关规定执行。

5. 论文评阅与答辩

按《广东医学院研究生管理制度》执行。对论文复制率检测超标的研究生按学校相关规定予延迟答辩等处理。

6. 论文发表

至少公开发表SCI影响因子2分或以上的学术论文1篇。

七、学位评定与授予

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学习期满,修满规定的学分、成绩合格,并完成教学和临床实践、学位论文等规定的培养环节,达到学校规定的发表论文要求,通过毕业(学位)论文答辩,发给广东医学院博士研究生毕业证书;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通过后,可授予骨外科博士学位证书。

八、参考书目

1. 《实用骨科学》田伟 主编 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年

2. 《脊柱外科学》贾连顺李健林本丹编,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9年

3. 《坎贝尔骨科手术学》第11版,王岩,等译,人民军医出版社正式出版,2009年

4. 中华骨科杂志

5. Skeletal Trauma Fractures Dislocations Ligamentous Injuries

6. Current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in Orthopedics

7. The Elbow and its Disorders

8. Clinical Orthopedic Examination

9. Cambell Operative Orthopedics Ninth Edition

10. American Surgeon

11.Journal of Bone & Joint Surgery(Am)

12.Journal of Bone & Joint Surgery(Br)

外科学(泌尿)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实施细则

(专业代码:100210 授医学博士学位)

一、培养目标

1. 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具有良好的医德、严谨的学风、强烈的责任心、事业心和团队精神。

2. 深透掌握泌尿疾病诊治、学科进展及发展趋势。独立从事科学研究,能在本领域做出创新性成果。掌握泌尿科诊疗常规和特殊诊治方法,具有独立处理术后并发症的能力,能辅导低年医师或实习医师完成1、2级和部分3级手术,在上级医师的帮助下,负责院内会诊工作。

3. 掌握一种以上外语,能熟练阅读本专业的外语资料,具有一定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二、研究方向

1. 泌尿男生殖系肿瘤(肾癌、膀胱癌、前列腺癌、睾丸肿瘤等)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2. 肾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移植免疫耐受及肾移植慢性排斥反应机制的研究;

3. 前列腺疾病的研究;

4. 男性不育的基础研究及男子性功能障碍的研究。

三、学习年限

学习年限为3-5年。培养时间安排见《广东医学院研究生管理制度》。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

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科学学位博士研究生总学分应修满20学分。课程设置如下:

1. 公共必修课(8学分)

自然辩证法 40学时 2.0学分

英语 144学时 6.0学分

2. 专业课和专业英语(4学分 )

专业课(不少于80学时 2学分):学习泌尿外科学的理论和临床知识、泌尿男生殖系统影像学、泌尿男生殖系统疾病学等的相关内容,了解学科新进展。由副教授职称以上专家组成授课小组,采用阅读文献自学为主、教师授课、研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论文答辩前以考试取得成绩。

专业英语(不少于80学时 2学分):由副教授职称以上专家组成授课小组,采用教师授课为主、阅读文献自学、撰写文献综述、研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论文答辩前以考试取得成绩。

3. 学术讲座(不低于2学分)

具体见《临床医学新进展系列讲座课程设置方案》(附件)。

4.选修课 不少于 2.0 学分

五、教学、临床实践(4学分)

教学实践:由教研室及导师小组安排,参加教学实践的形式可以是讲课、辅导/领导课堂讨论、带本科生实习、指导硕士生实验等。鼓励博士生讲授大课,作专题学术报告,担任教学秘书。时间累计不少于2月。

临床实践:在导师或上级医师指导下分管一定数量的病床,参加病房值班、专科门诊和疑难病例讨论,鼓励承担相当于总住院医师的医疗和管理工作。时间累计不少于半年。

六、学位论文工作

学位论文工作是全面培养和检验博士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环节。在导师指导下,博士生应独立完成博士生学位论文,论文应突出系统性、科学性和创新性。

1. 选题

博士学位论文课题应与导师及所在博士点承担的重大科研项目相结合,重点解决本领域前沿的重要理论、应用基础、高新技术以及重大工程技术等问题。

2. 文献综述

阅读科研课题相关的外语著作或期刊,综合、归纳、分析研究前沿、热点及可能的突破点,撰写1篇以上高质量文献综述。

3. 开题报告

博士生应通过广泛查阅文献资料,在掌握本领域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基础上,结合实际,在导师指导下自行拟定课题,写出文献综述、进行预实验。在预实验基础上完成开题报告(第二学期末至第三学期初)。要求达到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或卫生部课题的水平。

4. 中期考核

博士生在开题后的课题研究阶段,必须向课题检查组进行论文中期报告(第四学期初),检查组在听取汇报和审核原始资料的基础上给出评价,并对今后工作给予指导。导师及导师组应定期了解课题进展情况,及时帮助解决课题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导师应定期对研究生实验记录的真实性、及时性、完整性、规范性进行检查,并签署意见;研究生所在培养点应定期组织对实验记录质量进行督查。

5. 预答辩和答辩

博士研究生应在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前1-2个月,由学科组或导师组组织进行公开预答辩。预答辩通过后方能正式申请答辩。按《广东医学院研究生管理制度》执行。

6. 论文评阅

参见学校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

7. 论文发表

毕业前应至少公开发表SCI影响因子2分或以上的学术论文1篇。

七、学位评定与授予

学习期满,成绩合格,完成教学和临床实践、学位论文等规定的培养环节,达到学校规定的发表论文要求,通过毕业(学位)论文答辩,发给广东医学院博士研究生毕业证书;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通过后,授予医学博士学位证书。

八、参考书目

1.《吴阶平泌尿外科学》,吴阶平主编,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

2.《实用泌尿外科学》,那彦群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3.《泌尿外科手术图谱》第1版,Frank Hinman, Jr.(美)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6年

4.《外科学》第1版,陈孝平、 石应康、 邱贵兴主编,2005年

5.《中华男性学》第1版,中华男性学编委会, 军事医科出版社出版, 1999年

6.《泌尿男生殖系统肿瘤学》第1版,贺大林,贺红旗主编,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

7.《实用男科学》,陈在贤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年

8.《男科手术技巧与并发症防治》第1版,陈在贤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2010年

9.《临床移植医学》第1版,夏橞生主编,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

10.Campbell’s Urology 9thEd, Wein, Kavoussi, Novick, Partin, Peters. Saunders Elsevier

11. Adult and Pediatric Urology 2ndEd , Jay Y. Gillenwater, John T. Grayhack, Stuart S. Howards, John W. Duckett. Mosby Year Book

12. Urology (House Officer Series) 2ndEd, Michael T. Macfarlane. Williams & Wilkins

13. Stones Disease, John Denstedt, Saad Khoury. Health Publications,2008

14.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15.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16.中华男科学杂志

17.现代泌尿生殖肿瘤杂志

18. Journal of Endourology

19. Journal of Urology

20. Asian Journal of Andrology

21. Urology

22. European Urology

23. Urology International

24. British Journal of Urology

外科学(神经外科)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实施细则

(专业代码:100210 授医学博士学位)

一、培养目标

1. 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严谨的学术作风、强烈的事业心和团队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2. 在本领域具有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熟悉本学科的最新研究状况及发展趋势;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能力,能在本领域中做出创新性成果。

3. 至少掌握第一外国语(英语),要求熟练阅读本学科的英语资料,并具有较好的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4. 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具有较强的职业责任感和良好的思想素质与职业道德,有团队精神,身体健康。

二、研究方向

1. 创伤性脑损伤的基础与临床;

2. 微创神经外科的基础与临床;

3. 神经肿瘤的基础与临床;

4. 脑血管疾病的基础与临床;

5. 功能神经外科的基础与临床。

三、学习年限

学习年限为3-5年。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

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科学学位博士研究生总学分应修满20学分。课程设置如下:

1. 公共必修课(8学分)

自然辩证法 40学时 2.0学分

英语 144学时 6.0学分

2. 专业课与专业外语(4学分 )

神经外科基础和临床精解 80学时 2学分

专业英语 80学时 2学分

3. 学术讲座 (不低于2学分)

具体见《临床医学新进展系列讲座课程设置方案》(附件),并定期参加科内专题学术讲座。

4.选修课 不少于2.0 学分

五. 教学、临床实践

教学实践:由所在专业教研室及导师小组安排,参加教学实践的形式可以是讲课、辅导/领导课堂讨论、带本科生实习、指导硕士生实验等。鼓励博士生担任教学秘书。时间累计不少于2月。

临床实践:在导师或上级医师指导下分管一定数量的病床,参加病房值班、专科门诊和疑难病例讨论,鼓励承担相当于总住院医师的医疗和管理工作。要求掌握本专业常见病和一般的疑难病的诊断处理原则。时间累计不少于8个月。

六、学位论文工作

1. 选题

博士学位论文课题应与导师及所在博士点承担的重大科研项目相结合,重点解决学科前沿领域和医药卫生事业发展中的重要理论、应用基础、高新技术以及重大工程技术等问题。鼓励选择具有一定风险的、对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有重要意义的课题。要从撰写立项论证报告、申请课题、承担和鉴定科研项目等环节着手,培养博士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组织科研活动的能力。

2. 文献综述

博士生应在广泛查阅国内文献资料,在掌握本学科国内、外动态基础上,结合导师及所在博士点承担的课题方向,对相关科研方向做出文献综述,并在国内外公开出版杂志上发表。

3. 开题报告

博士生应在导师指导下自行拟定课题,写出文献综述、进行初步预实验。在预实验基础上完成开题报告(第二学期末,至迟不超过第三学期初)。开题起点要求达到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或卫生部课题的水平。开题通过后,制定课题研究计划并予以实施。

4. 中期考核

博士生在开题后的论文研究阶段,必须向课题检查组进行论文中期报告(第四学期初),检查组在听取汇报和审核原始资料的基础上给出评价,并对今后工作给予指导。

博士生应定期向导师及导师组汇报论文进展情况,及时解决论文研究进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课题得以顺利进行。

课题进展过程中,导师应每月对研究生实验记录的真实性、及时性、完整性、规范性进行检查,并签署意见;研究生所在培养点应定期组织对实验记录质量进行检查。

5. 预答辩和答辩

博士研究生应在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前1-2个月,由学科组或导师组组织进行公开预答辩。预答辩委员会成员对博士学位论文进行严格、认真的审查,详细指出论文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提出修改意见。预答辩通过后方能正式申请答辩。有关预答辩工作按学校研究生研究生培养相关规定执行。

6. 论文评阅

按《广东医学院研究生管理制度》执行。对论文复制率检测超标的研究生按学校相关规定予延迟答辩等处理。

毕业前应至少公开发表1篇SCI影响因子2分或以上的学术论文。

七、学位评定与授予

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学习期满,修满规定的学分、成绩合格,并完成教学和临床实践、学位论文等规定的培养环节,达到学校规定的发表论文要求,通过毕业(学位)论文答辩,发给广东医学院博士研究生毕业证书;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通过后,可授予医学博士学位证书。

八、参考书目

1.《王忠诚神经外科学》第1版,王忠诚主编,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2.《神经外科手术学》第4版,(美国)斯米德克.斯威夫特主编,王任直【译】,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

3.《中枢神经系统CT和MR鉴别诊断》第2版,鱼博浪主编,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

4.《实用神经病学》第3版,史玉泉,周孝达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

5. 《尤曼斯神经外科学》第二版,H.Richard Winn, Robert F. Spetzler, Fredric B. Meyer, Daniel L. Silbergeld主编,王任直【译】,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6. Neurosurgery: The Scientific Basis of Clinical Practice (2-volume set) 3ndEd, Alan Crockard, Richard Hayward, Julian T. Hoff. Bladewell Science Inc. 2000,

7.Journal of Neurosurgery

8.Neurosurgery

9.Neurology

10.stroke

外科学(整形外科)博士生培养方案实施细则

(专业代码:100210 授医学博士学位)

一、培养目标

1. 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纪守法,品德优良,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团队精神,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

2. 掌握整形外科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对本学科的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有深入的理解,熟悉并了解相关学科的重要理论和技术。

3. 培养博学多才,在本领域具有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熟悉本学科的最新研究状况及发展趋势;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能力,在本领域中做出创新性成果的高层次创造性人才。

4. 胜任本学科高校讲师和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所承担的教学及科研任务。

5. 熟练掌握和运用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并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6.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身体健康。

二、研究方向

1.干细胞-组织工程-再生医学在整形美容外科的应用研究;

2.病理性瘢痕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3.组织及器官移植基础与临床研究;

4.血管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三、学习年限

学习年限为3-5年。

培养时间安排见《广东医学院研究生管理制度》。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

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科学学位博士研究生总学分应修满20学分。课程设置如下:

1. 公共必修课(8学分)

自然辩证法 40学时 2.0学分

英语 144学时 6.0学分

2. 专业课与专业外语(4学分 )

(1)专业课(80学时,2学分):外科学(整形外科)主要内容包括整形外科;美容外科;显微外科等专业理论及最新进展。由副教授职称及以上职称专家组成授课小组,采用教师授课为主、阅读文献自学、研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主要达到深入了解本学科的当前发展动态和培养研究能力。专业课程以考试取得成绩。

(2)专业外语(80学时,2学分):教师授课,阅读文献自学、撰写文献综述、研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专业英语以考试作为成绩。

3. 学术讲座 (不低于4学分)

具体见《临床医学新进展系列讲座课程设置方案》(附件)。

4.选修课 不少于2.0 学分

五、教学、临床实践

教学实践:由所在专业教研室及导师小组安排,参加教学实践的形式可以是讲课、辅导/领导课堂讨论、带本科生实习、指导硕士生实验等。鼓励博士生讲授大课,作专题学术报告,担任教学秘书。时间累计不少于2月。

临床实践:在导师或上级医师指导下分管一定数量的病床,参加病房值班、专科门诊和疑难病例讨论,鼓励承担相当于总住院医师的医疗和管理工作。要求掌握本专业常见病和一般的疑难病的诊断处理原则。时间累计不少于半年。

六、学位论文工作

1. 选题

博士学位论文课题应与导师及所在博士点承担的重大科研项目相结合,重点解决学科前沿领域和医药卫生事业发展中的重要理论、应用基础、高新技术以及重大工程技术等问题。

2. 文献综述

博士生应通过广泛查阅文献资料,在掌握本学科国内、外动态基础上,写出文献综述。

3. 开题报告

结合本单位实际条件,在导师指导下自行拟定课题,进行初步预实验。在预实验基础上完成开题报告(第二学期末,至迟不超过第三学期初)。开题起点要求达到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或卫生部课题的水平。开题通过后,制定课题研究计划并予以实施。

4. 中期考核

博士生在开题后的论文研究阶段,必须向课题检查组进行论文中期报告(第四学期初),检查组在听取汇报和审核原始资料的基础上给出评价,并对今后工作给予指导。

博士生应定期向导师及导师组汇报论文进展情况,及时解决论文研究进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课题得以顺利进行。

课题进展过程中,导师应每月对研究生实验记录的真实性、及时性、完整性、规范性进行检查,并签署意见;研究生所在培养点应定期组织对实验记录质量进行检查。

5. 预答辩和答辩

博士研究生应在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前1-2个月,由学科组或导师组组织进行公开预答辩。预答辩委员会成员对博士学位论文进行严格、认真的审查,详细指出论文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提出修改意见。预答辩通过后方能正式申请答辩。有关预答辩工作按学校研究生研究生培养相关规定执行。

6. 论文评阅

按《广东医学院研究生管理制度》执行。对论文复制率检测超标的研究生按学校相关规定予延迟答辩等处理。

7. 论文发表

毕业前应至少公开发表SCI影响因子2分或以上的学术论文1篇。

七、学位评定与授予

全日制博士学位研究生学习期满,修满规定的学分、成绩合格,完成教学和临床实践、学位论文等规定的培养环节,达到学校规定的发表论文要求,通过毕业(学位)论文答辩,发给广东医学院博士研究生毕业证书;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通过后,可授予医学博士学位证书。

八、参考书目

1.《整形外科学》,王炜主编,浙江科学出版社

2.《整形外科学》,汪良能、高学书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3.《张涤生整形外科学》,张涤生主编,上海科技出版社

4.《王成琪显微外科学》,王成琪主编,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5.《operative plastic surgery》,Gregory R. D. Evans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6.《分子克隆实验指南》,J. 萨姆布鲁克 D. W. 拉塞尔著,科学出版社

7.《精编分子生物学实验指南》,F.奥斯伯 R.布伦特,等著,科学出版社

8.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9.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10.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11. Plastic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12.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13. Cell

14. Cell stem cell

妇产科学(产科)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实施细则

(专业代码:100211 授医学博士学位)

一、培养目标

1. 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 掌握有关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对本学科的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有深入的理解,熟悉并了解相关学科的重要理论和技术。

3. 培养博学多才,在本领域具有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熟悉本学科的最新研究状况及发展趋势;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能力,在本领域中做出创新性成果的高层次创造性人才。

4. 胜任本学科高校讲师和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所承担的教学及科研任务。

5. 熟练掌握和运用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并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6. 身心健康。

二、研究方向

1. HBV的母婴垂直传播:传播机制、传播途径及阻断的研究;

2. 胎儿宫内诊断、治疗的研究;

3. 高危妊娠及新生儿遗传病筛查等课题的研究;各种病理妊娠的防治如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发病机理与病理生理改变的基础研究及临床研究;

4. 胎儿宫内生长发育迟缓、宫内感染及高危妊娠产前监测的研究等;

5. 无创性产前诊断技术的研究,重点在彩超引导下脐静脉穿刺进行产前诊断,胎儿心脏疾病等的研究;

6. 妊娠期营养与新生儿过敏性疾病及免疫力的相关性研究;

7. 妊娠管理与新生儿结局。

三、学习年限

学习年限为3-5年。

培养时间安排见《广东医学院研究生管理制度》。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

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总学分应修满20学分。课程设置如下:

1. 公共必修课(8学分)

自然辩证法 40学时 2.0学分

英语 144学时 6.0学分

2. 专业课与专业外语(4学分 )

产科学(80学时2学分):学习产科学的基础理论和临床知识,了解学科新进展。由副教授职称及以上职称专家组成授课小组,采用教师授课为主、阅读文献自学、研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论文答辩前以考试取得成绩。

专业外语(80学时2学分):教师授课,阅读文献自学、撰写文献综述、研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论文答辩前按二级学科或三级学科组织考试取得成绩。

3. 学术讲座 (不低于2学分)

具体见《临床医学新进展系列讲座课程设置方案》(附件)。

4.选修课 不少于2.0 学分

五、教学、临床实践

(一)实践教学环节:由所在专业教研室及导师小组安排,参加教学实践的形式可以是讲课、辅导/领导课堂讨论、带本科生实习、指导硕士生实验等。鼓励博士生讲授大课,作专题学术报告,担任教学秘书。时间累计不少于2月。

(二)临床实践:在导师或上级医师指导下分管一定数量的病床,参加病房值班、专科门诊和疑难病例讨论,鼓励承担相当于总住院医师的医疗和管理工作。要求掌握本专业常见病和一般的疑难病的诊断处理原则。时间累计不少于半年。

(三)读书文摘报告:科室内安排间周一次读书报告,研究生轮流进行,每人主讲2次以上,每人每次30分钟。

六、学位论文工作

学位论文工作是对博士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全面训练,是培养博士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环节。博士生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由博士生独立完成,论文应突出科学性、先进性、创造性和系统性,能反映出博士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与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 选题

博士学位论文课题应与导师及所在博士点承担的重大科研项目相结合,重点解决学科前沿领域和医药卫生事业发展中的重要理论、应用基础、高新技术以及重大工程技术等问题。

2. 文献综述

要求所在学科博士研究生积极查阅文献资料,完成制定课题相关文献综述一篇并至少公开发表。

3. 开题报告

博士生应通过广泛查阅文献资料,在掌握本学科国内、外动态基础上,结合本单位实际条件,在导师指导下自行拟定课题,写出文献综述、进行初步预实验。在预实验基础上完成开题报告(第二学期末,至迟不超过第三学期初)由科室组织研究生导师小组及全体研究生参加。开题起点要求达到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或卫生部课题的水平。

4. 中期考核

博士生在开题后的论文研究阶段,必须向课题检查组进行论文中期报告(第四学期初),检查组在听取汇报和审核原始资料的基础上给出评价,并对今后工作给予指导。

博士生应定期向导师及导师组汇报论文进展情况,及时解决论文研究进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课题得以顺利进行。

课题进展过程中,导师应每月对研究生实验记录的真实性、及时性、完整性、规范性进行检查,并签署意见;研究生所在培养点应定期组织对实验记录质量进行检查。

5. 预答辩和答辩

博士研究生应在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前1-2个月,由学科组或导师组组织进行公开预答辩。预答辩委员会成员对博士学位论文进行严格、认真的审查,详细指出论文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提出修改意见。预答辩通过后方能正式申请答辩。有关预答辩及答辩工作按学校研究生研究生培养相关规定执行。

6. 论文评阅

按《广东医学院研究生管理制度》执行。对论文复制率检测超标的研究生按学校相关规定予延迟答辩等处理。

7. 论文发表

在读期间至少以第一作者发表一篇SCI论文(IF≥2)及CSCD核心期刊一篇。

七、学位评定与授予

全日制博士学位研究生学习期满,修满规定的学分、成绩合格,完成教学和临床实践、学位论文等规定的培养环节,达到学校规定的发表论文要求,通过毕业(学位)论文答辩,发给广东医学院博士研究生毕业证书;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通过后,可授予医学博士学位证书。

八、参考书目

1. 《中华妇产科学》,曹泽毅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

2. 《实用妇产科学》,张惜阴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

3. 《妇产科学》第2版,丰有吉、沈铿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年

4.<![endif]>《实用产科学》,苏应宽徐增祥江森主编,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年

5.<![endif]>《Williams 产科学》,Gary Cunningham著,2005年

6. 《内科学》第2版,王吉耀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

7. 《外科学》第2版,陈孝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

8.<![endif]>Current Obstetric & Gynecologic Diagnosis & Treatment

9.<![endif]>中华妇产科杂志

10. 现代妇产科杂志

11. 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12.Fertile and Sterile

13.Current Opinion in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Curr pin bstet

14.Case Report in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15. European Journal of Obstetrics Gynecology and Reproductive Biology ·

儿科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实施细则

(专业代码:100202 授医学博士学位)

一、培养目标

1. 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严谨的学术作风、强烈的事业心和团队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2. 在本领域具有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熟悉本学科的最新研究状况及发展趋势;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能力,能在本领域中做出创新性成果。

3. 至少掌握第一外国语(英语),要求熟练阅读本学科的英语资料,并具有较好的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4. 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身体健康。

二、研究方向

1. 儿童呼吸及相关危重

2. 肺动脉高压

3. 新生儿

4.儿童肿瘤

三、学习年限

学习年限3-5年。

培养时间安排见《广东医学院研究生管理制度》。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

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

博士生课程总学分应修满20 学分,课程设置如下:

1. 公共必修课(8学分)

自然辩证法 40学时 2.0学分

英语 144学时 6.0学分

2. 专业课与专业外语(4学分 )

(1)专业课--《儿科学进展》(不少于80学时)

学习儿科学(小儿内科学、小儿外科学、儿童保健学、小儿传染科学、小儿急救等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临床知识,了解学科发展现状及新进展。

课程由公共课程、儿内科方向课程、儿外科方向课程三部分组成,公共课程、儿内科方向课程为儿内科方向研究生必修,公共课程、儿外科方向课程为儿外科方向研究生必修。

由副教授职称及以上职称专家组成授课小组,采用教师授课为主、阅读文献自学、研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师授课集中在第二学期完成并考试。

(2)专业外语(不少于80学时)

教师授课,阅读文献自学、撰写文献综述、研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论文答辩前按二级学科或三级学科组织考试取得成绩。

3. 学术讲座 (不低于4学分)

具体见《临床医学新进展系列讲座课程设置方案》(附件)。

4.选修课 不少于2.0 学分

五、教学、临床实践

教学实践:由所在专业教研室及导师小组安排,参加教学实践的形式可以是讲课、辅导/领导课堂讨论、带本科生实习、指导硕士生实验等。鼓励博士生讲授大课,作专题学术报告,担任教学秘书。时间累计不少于2月。

临床实践:在导师或上级医师指导下分管一定数量的病床,参加病房值班、专科门诊和疑难病例讨论,鼓励承担相当于总住院医师的医疗和管理工作。要求掌握本专业常见病和一般的疑难病的诊断处理原则。时间累计不少于半年。

六、学位论文工作

学位论文工作是对博士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全面训练,是培养博士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环节。博士生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由博士生独立完成,论文应突出科学性、先进性、创造性和系统性,能反映出博士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与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 选题

博士学位论文课题应与导师及我院承担的重大科研项目相结合,重点解决学科前沿领域和医药卫生事业发展中的重要理论、应用基础、高新技术以及重大工程技术等问题。

2. 文献综述

博士生在确定选题后,应在对选题所涉及的研究领域的文献(尤其是国外文献)进行广泛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对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包括主要学术观点、前人研究成果和研究水平、争论焦点、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原因等)、新水平、新动态、新技术和新发现、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和评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研究思路。写出文献综述。

3. 开题报告

在预实验基础上完成开题报告(第二学期末,至迟不超过第三学期初)。开题起点要求达到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或卫生部课题的水平。开题通过后,制定课题研究计划并予以实施。

4. 中期检查

博士生在开题后的论文研究阶段,必须向课题检查组进行论文中期报告(第四学期初,研究生所在培养点集中组织),检查组在听取汇报和审核原始资料的基础上给出评价,并对今后工作给予指导。

博士生应定期向导师及导师组汇报论文进展情况,及时解决论文研究进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课题得以顺利进行。

课题进展过程中,导师应每月对研究生实验记录的真实性、及时性、完整性、规范性进行检查,并签署意见;研究生所在培养点定期组织对实验记录质量进行检查。

5. 预答辩

博士研究生应在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前1-2个月,由学科组或导师组组织进行公开预答辩。预答辩委员会成员对博士学位论文进行严格、认真的审查,详细指出论文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提出修改意见。预答辩通过后方能正式申请答辩。有关预答辩工作按学校研究生研究生培养相关规定执行。

6. 论文评阅与答辩

按《广东医学院研究生管理制度》执行。

答辩前进行论文复制率检测,对论文复制率检测超标的研究生按学校相关规定予延迟答辩等处理。

7. 论文发表

在学位论文工作基础上,博士生在学期间应公开在本专业具有权威性的国内外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1篇SCI影响因子2分或以上的论著。

七、学位评定与授予

全日制博士学位研究生学习期满,修满规定的学分、成绩合格,完成教学和临床实践、学位论文、课题申报书等规定的培养环节,达到学校规定的发表论文要求,通过毕业(学位)论文答辩,发给广东医学院博士研究生毕业证书;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通过后,可授予医学博士学位证书。

八、参考书目

1.《儿科学》第7版,沈晓明、王卫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2.《小儿内科学》第4版,孙琨、沈颖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3.《小儿外科学》第4版,施诚仁、金先庆、李仲智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4.《小儿传染病学》第3版,朱启镕、方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5.《儿童保健学》,黎海芪、毛萌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6.《尼尔森儿科学》,Waldo E Nelson

7.《实用新生儿学》,金汉珍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8.《儿童免疫学》,杨锡强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9.《小儿神经系统疾病》,左启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10.《小儿外科学》,王果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11.《小儿腹部外科学》第2版,王果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12.《小儿外科手术学》,刘贵麟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

13.《儿童实体肿瘤诊疗指南》,金先庆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14.《克氏外科学》,王德炳主译,人民卫生出版社

15.中华儿科杂志

16.中华小儿外科学杂志

17.儿科药学杂志

18.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18.国际儿科学杂志

20.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1.临床儿科杂志

22.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3.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4.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

25. Journal of Pediatric Surgery

26.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7. Pediatrics

28. Lancet

神经病学博士生培养方案实施细则

(专业代码:100204 授医学博士学位)

一、培养目标

1. 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严谨的学术作风、强烈的事业心和团队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2. 在本领域具有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熟悉本学科的最新研究状况及发展趋势;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能力,能在本领域中做出创新性成果。

3. 至少掌握第一外国语(英语),要求熟练阅读本学科的英语资料,并具有较好的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4. 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身体健康。

二、研究方向

1. 脑血管疾病

2. 神经变性疾病

3. 血脑屏障

4. 癫痫

三、学习年限

学习年限为3-5年。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

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

博士生课程总学分应修满20 学分,课程设置如下:

1. 公共必修课(8学分)

自然辩证法 40学时 2.0学分

英语 144学时 6.0学分

2. 专业课和专业英语(4学分)

专业课(2学分,80学时):学习神经病学的基础理论和临床知识以及神经外科学、神经影像学、精神病学等学科的相关内容,了解学科新进展。由副教授职称以上专家组成授课小组,采用阅读文献自学为主、教师授课、研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2个年级合并上(即每2年开一次课),论文答辩前以考试取得成绩。

专业英语(2学分,80学时):由副教授职称以上专家组成授课小组,采用教师授课为主、阅读文献自学、研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论文答辩前以考试取得成绩。

3. 学术讲座 (4学分)

具体见《临床医学新进展系列讲座课程设置方案》(附件)。

4.选修课 不少于2.0 学分

五、教学、临床实践

教学实践由所在专业教研室及导师小组安排,参加形式可以是讲课、辅导/领导课堂讨论、带本科生实习、指导硕士生实验等;

临床实践是在导师或上级医师指导下分管一定数量的病床,参加病房值班、专科门诊和疑难病例讨论,鼓励承担相当于总住院医师的医疗和管理工作。要求掌握本专业常见病和一般的疑难病的诊断处理原则。

六、学位论文工作

1. 选题

博士学位论文课题应与导师及所在博士点承担的重大科研项目相结合,重点解决学科前沿领域和医药卫生事业发展中的重要理论、应用基础、高新技术以及重大工程技术等问题。

2. 文献综述

阅读科研课题相关的外语著作或期刊,综合、归纳、分析研究前沿、热点及可能的突破点,撰写1篇以上高质量文献综述。在定期组织的本专业研究生学术会上相互学习、探讨。

3. 开题报告

在预实验基础上完成开题报告(第二学期末,至迟不超过第三学期初)。开题起点要求达到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或卫生部课题的水平。开题通过后,制定课题研究计划并予以实施。

4. 中期检查

博士生在开题后的论文研究阶段,必须向课题检查组进行论文中期报告(第四学期初),检查组在听取汇报和审核原始资料的基础上给出评价,并对今后工作给予指导。

博士生应定期向导师及导师组汇报论文进展情况,及时解决论文研究进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课题得以顺利进行。

课题进展过程中,导师应每月对研究生实验记录的真实性、及时性、完整性、规范性进行检查,并签署意见;研究生所在培养点应定期组织对实验记录质量进行检查。

5. 预答辩和答辩

博士研究生应在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前1-2个月,由学科组或导师组组织进行公开预答辩。预答辩通过后方能正式申请答辩。

6. 论文评阅

按《广东医学院研究生管理制度》执行。对论文复制率检测超标的研究生按学校相关规定予延迟答辩等处理。

7. 论文发表

毕业前应至少公开发表SCI影响因子2分或以上的学术论文1篇。

七、学位评定与授予

全日制博士学位研究生学习期满,修满规定的学分、成绩合格,完成教学和临床实践、学位论文等规定的培养环节,达到学校规定的发表论文要求,通过毕业(学位)论文答辩,发给广东医学院博士研究生毕业证书;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通过后,可授予神经病学医学博士学位证书。

八、参考书目

1. 《神经病学》第二版,吴江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

2. 《实用神经病学》,史玉泉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

3. 《癫痫治疗学》,(The Treatment of Epilepsy)肖波主译,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

4. Brain Research

5. Epilepsy

6. Neurology

7. Neurologic and Neurosurgical Emergencies

8. Stroke

9. Annual Neuroleurology

10. Brain

11. 中华神经科杂志

12.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13.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14.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皮肤病与性病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实施细则

(专业代码:100206 授医学博士学位)

一、培养目标

1. 热爱祖国,品德优良,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团队精神。

2. 在本领域具有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和学习能力;

熟悉本学科的最新研究状况及发展趋势;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能力,可在本领域中做出创新性成果。

3. 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外语写作和

国际学术交流能力。

4. 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能够胜任在读期间的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

二研究方向

1.真菌性皮肤病;

2.皮肤肿瘤;

3.性传播疾病;

4. 皮肤附属器疾病;

5.遗传性皮肤病。

三、学制与学习年限

博士生学习年限一般为3-5年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

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

博士生课程总学分应修满20 学分,课程设置如下:

1. 公共必修课(8学分)

自然辩证法 40学时 2.0学分

英语 144学时 6.0学分

2. 专业课与专业外语(4学分 )

专业课(80学时):学习皮肤病与性病学的基础理论和临床知识,了解学科新进展。由副教授及以上职称专家组成授课小组,采用教师授课为主、阅读文献自学、研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论文答辩前以考试取得成绩。

专业外语(80学时):教师授课,阅读文献自学、撰写文献综述、研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论文答辩前组织考试取得成绩。

3. 学术讲座 (不低于4学分)

具体见《临床医学新进展系列讲座课程设置方案》(附件)

要求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做综述报告或科研报告6~8次,其中至少在学科或学院研究生论坛报告2次。由导师组进行考核,考核合格方能获得学分。

课题申报书撰写:博士生在学期间应学习申报国家或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完成1份合格的课题申报书,要求立题新颖、思路清晰、课题设计合理。由导师组进行评审,评审合格可获得1学分。

4.选修课 不少于2.0 学分

五、教学、临床实践

(一)教学实践:由所在专业教研室及导师小组安排,参加教学实践的形式可以是讲课、辅导/领导课堂讨论、带本科生实习、指导硕士生实验等。鼓励博士生讲授大课,作专题学术报告,担任教学秘书。

(二)临床实践:在导师或上级医师指导下分管一定数量的病床,参加病房值班、专科门诊和疑难病例讨论,鼓励承担相当于总住院医师的医疗和管理工作。要求掌握本专业常见病和一般的疑难病的诊断处理原则。时间累计不少于半年。

六、学位论文工作

学位论文工作是对博士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全面训练,是培养博士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环节。博士生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由博士生独立完成,论文应突出科学性、先进性、创造性和系统性,能反映出博士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与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 选题

博士学位论文课题应与导师及所在博士点承担的重大科研项目相结合,要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或应用前景。要从撰写立项论证报告、申请课题、承担和鉴定科研项目等环节着手,培养博士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组织科研活动的能力。

2. 开题报告

博士生应通过广泛查阅文献资料,在掌握本学科国内、外动态基础上,结合本单位实际条件,在导师指导下自行拟定课题,写出文献综述、进行初步预实验。在预实验基础上完成开题报告(第二学期末,至迟不超过第三学期初)。开题起点要求达到申报国家、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的水平。开题通过后,制定课题研究计划并予以实施。

3. 中期检查

博士生在开题后的论文研究阶段,必须向课题检查组进行论文中期报告(第四学期初),检查组在听取汇报和审核原始资料的基础上给出评价,并对今后工作给予指导。

博士生应定期向导师及导师组汇报论文进展情况,及时解决论文研究进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课题得以顺利进行。

课题进展过程中,导师应每月对研究生实验记录的真实性、及时性、完整性、规范性进行检查,并签署意见;研究生所在培养点应定期组织对实验记录质量进行检查。

4. 预答辩

博士研究生应在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前1-2个月,由学科组或导师组组织进行公开预答辩。预答辩委员会成员对博士学位论文进行严格、认真的审查,详细指出论文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提出修改意见。预答辩通过后方能正式申请答辩。有关预答辩工作按学校研究生研究生培养相关规定执行。

5. 论文评阅与答辩

按《广东医学院研究生管理制度》执行。对论文复制率检测超标的研究生按学校相关规定予延迟答辩等处理。

6. 论文发表

至少公开发表1篇SCI论文(IF≥2)。

七、学位评定与授予

全日制博士学位研究生学习期满,修满规定的学分、成绩合格,完成教学和临床实践、学位论文等规定的培养环节,达到学校规定的发表论文要求,通过毕业(学位)论文答辩,发给广东医学院博士研究生毕业证书;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通过后,可授予医学博士学位证书。

具体按照学校的有关规定执行。

八、参考书目

1.<![endif]>《中国临床皮肤病学》,赵辨主编,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年

2.<![endif]>Lever's Histopathology of the Skin. Elder DE, et al. 9th Ed. 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2008

3.<![endif]>Andrew's Diseases of the Skin: Clinical Dermatology. James WD, Berger T, Elston D, eds. 10th Ed. Saunders, 2005

4.<![endif]>中华皮肤科杂志

5.<![endif]>British Jounal of Dermatology

6.<![endif]>Journal of Investigative Dermatology

7.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8.Archive Dermatology

9.Experimental Dermatology

耳鼻咽喉科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实施细则

(专业代码:100213 授医学博士学位)

一、培养目标

根据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品学兼优的耳鼻咽喉科学高层次专业人才,政治思想素质高,热爱本专业工作,勇于创新,能全面从事本学科的学术研究、临床工作、卫生宣教等工作。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具备科学发展观,遵纪守法,品德优良。

2.热爱本专业,牢固地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深入了解耳鼻咽喉科学最新研究成果及发展动态;具备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掌握耳鼻喉科常见常见病及多发病的诊断治疗,特别是提高对疑难杂症的处理能力;毕业时达到低年主治医师水平。

3.至少掌握一门外语,具备听、说、译、写能力。

4.身心健康。

二、研究方向

1. 头颈肿瘤的综合治疗和应用基础理论研究;

2. 鼻变态反应及免疫基础研究。

三、学习年限

一般为3-5年。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

课程设置注重综合性、前沿性、交叉性和创新性。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

博士生课程总学分应修满20 学分,课程设置如下:

1. 公共必修课(8学分)

自然辩证法 40学时 2.0学分

英语 144学时 6.0学分

2. 专业课与专业外语(4学分)

专业课(80学时):学习耳鼻咽喉科学的基础理论和临床知识以及颅底外科学、耳显微外科学、耳鼻咽喉科影像学基础、鼻内窥镜外科学、听力学等学科的相关内容,了解学科新进展。由副教授职称及以上职称专家组成授课小组,采用教师授课为主、阅读文献自学、研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论文答辩前以考试取得成绩。(2.0学分)

专业外语(80学时):教师授课,阅读文献自学、撰写文献综述、研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论文答辩前按二级学科或三级学科组织考试取得成绩。(2.0学分)

3. 学术讲座 (不低于2学分)

具体见《临床医学新进展系列讲座课程设置方案》(附件)。

4.选修课 不少于2.0 学分

五、教学、临床实践

教学实践:由所在专业教研室及导师小组安排,参加教学实践的形式可以是讲课、辅导/领导课堂讨论、带本科生实习、指导硕士生实验等。鼓励博士生讲授大课,作专题学术报告,担任教学秘书。时间累计不少于2月。

临床实践:在导师或上级医师指导下分管一定数量的病床,参加病房值班、专科门诊和疑难病例讨论,鼓励承担相当于总住院医师的医疗和管理工作。要求掌握本专业常见病和一般的疑难病的诊断处理原则。时间累计不少于半年。

六、学位论文工作

学位论文工作是对博士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全面训练,是培养博士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环节。博士生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由博士生独立完成,论文应突出科学性、先进性、创造性和系统性,能反映出博士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与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 选题

博士学位论文课题应与导师及所在博士点承担的重大科研项目相结合,重点解决学科前沿领域和医药卫生事业发展中的重要理论、应用基础、高新技术以及重大工程技术等问题。鼓励选择具有一定风险的、对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有重要意义的课题。要从撰写立项论证报告、申请课题、承担和鉴定科研项目等环节着手,培养博士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组织科研活动的能力。

2. 开题报告

博士生应通过广泛查阅文献资料,在掌握本学科国内、外动态基础上,结合本单位实际条件,在导师指导下自行拟定课题,写出文献综述、进行初步预实验。在预实验基础上完成开题报告(第二学期末,至迟不超过第三学期初)。开题起点要求达到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或卫生部课题的水平。开题通过后,制定课题研究计划并予以实施。

3. 中期检查

博士生在开题后的论文研究阶段,必须向课题检查组进行论文中期报告(第四学期初),检查组在听取汇报和审核原始资料的基础上给出评价,并对今后工作给予指导。

博士生应定期向导师及导师组汇报论文进展情况,及时解决论文研究进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课题得以顺利进行。

课题进展过程中,导师应每月对研究生实验记录的真实性、及时性、完整性、规范性进行检查,并签署意见;研究生所在培养点应定期组织对实验记录质量进行检查。

4. 预答辩

博士研究生应在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前1-2个月,由学科组或导师组组织进行公开预答辩。预答辩委员会成员对博士学位论文进行严格、认真的审查,详细指出论文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提出修改意见。预答辩通过后方能正式申请答辩。有关预答辩工作按学校研究生研究生培养相关规定执行。

5. 论文评阅与答辩

按《广东医学院研究生管理制度》执行。对论文复制率检测超标的研究生按学校相关规定予延迟答辩等处理。

6. 论文发表

公开发表1篇SCI影响因子2分或以上的学术论文。

七、学位评定与授予

全日制博士学位研究生学习期满,修满规定的学分、成绩合格,并完成教学和临床实践、学位论文等规定的培养环节,达到学校规定的发表论文要求,通过毕业(学位)论文答辩,发给广东医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通过后,可授予医学博士学位证书。

八、参考书目

1.《耳鼻咽喉科学》第7版,高等医学院校教材,2009年

2.《实用耳鼻咽喉科学》第1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年

3.耳鼻咽喉科手术学》第2版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

4.《《鼻内窥镜外科学》第1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年

5.《现代头颈肿瘤外科学》第1版,科学出版社,2004年

6.《头颈部影像诊断必读》,人民军医出版社

7.《临床听力学》第1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

8.《头颈解剖及颞骨外科》,人民军医出版社

9.《头颈外科学与肿瘤学》第3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0.《内镜鼻窦外科学》第1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

11.Sinus surgery endoscopic and microscopic approaches 2004; Published by Thieme

12.Head and neck cancer 2003; published by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13.Diagnosis in otorhinolaryngologySpringer,2009

14.Ballenger’s otorhinolaryngology head & neck surgery 16thEd. BC Decker Inc.

15.Otolaryngologic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 W.B. Saunders

16.Archives of Otolaryngology-Head & Neck Surgery,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17.Acta Otolaryngologica,Informa Healthcare

18.Hearing research, Elsevier.

19.Laryngoscope,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20.Otolaryngology-Head and Neck Surgery,Elsevier.

肿瘤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实施细则

(专业代码:100214授医学博士学位)

一、培养目标

1. 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身体健康,愿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和临床医学事业而献身。

2. 具有扎实的肿瘤学基础理论知识,深入了解肿瘤学最新研究成果及发展动态,能独立承担肿瘤学的教学及科研工作。有较宽的知识面,较全面地了解与肿瘤学相关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生理学与病理学、医学遗传学等专业基础知识。

3. 具有较严密的逻辑思维和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熟练地掌握本学科的临床技能,能独立处理本学科常见病及某些疑难病症,能对下级医师进行业务指导,达到卫生部颁发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中规定第二阶段培训结束时要求的临床工作水平。

4. 对与博士论文研究相关的肿瘤学中某些领域有独特的见解、构想,能独立设计和进行创新性的相关研究。

5. 较好的外语能力,并能进行专业外语阅读、笔/口译及写作。

二、研究方向

1.肿瘤的生物学方向:主要包括基因诊断和靶向治疗、免疫调剂治疗、肿瘤疫苗、干细胞移植等研究方向;

2.抗肿瘤药物研究:包括调整剂量强度和时间、提高化疗效果;减少抗肿瘤药物的副作用;逆转耐药途径的临床和基础研究等问题;

3.肿瘤标志物的研究及临床应用:结合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研制开发新的准确性高

的肿瘤标志物,并利用现有肿瘤标记物的合理配伍提高其准确性、灵敏性,力图使肿瘤标志物检测在肿瘤临床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

4.肿瘤的放射治疗和放射生物学:主要包括肿瘤的立体定向、适形调强精确放射;放射治疗的剂量分割模式;肿瘤的放射增敏研究;辐射损伤的防护;

5.肿瘤的放射物理:主要包括放疗计划的优化;剂量学研究;放疗剂量的验证;

6.肿瘤的综合治疗。

三、学习年限

学制3年,学习年限一般为3-5年。

参照《广东医学院研究生管理制度》执行。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

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

总学分应修满20学分,课程设置如下:

1. 公共必修课(8学分)

自然辩证法 40学时 2.0学分

英语 144学时 6.0学分

2. 专业课与专业外语(4学分 )

专业课:肿瘤学进展(80学时,2学分)。学习肿瘤学的最新进展,肿瘤的生物治疗、微创治疗、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和新药研发、肿瘤分子标志的研究及临床应用、肿瘤微环境及在肿瘤细胞增殖、生长及浸润、复发与转移及分子防治中的作用机理研究、肿瘤外科学、放射肿瘤学、肿瘤内科学等相关内容,了解学科前沿发展动态。由副教授以上专家组成授课小组,采用阅读文献自学为主,教师授课(讲座)、研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论文答辩前,进行考试取得成绩。

专业外语:医学英语(不少于80学时,2学分)。教师授课,阅读文献自学、撰写文献综述、研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论文答辩前按二级学科或三级学科组织考试取得成绩。

3. 学术讲座 (不低于4学分)

具体见《临床医学新进展系列讲座课程设置方案》(附件)。学术讲座旨在使博士生了解本学科的重大学术问题和前沿性问题,提高博士生参与学术活动的兴趣和学术交流能力,要求参加校院的学术讲座,鼓励参加全国性及更高级别的学术会议。学术讲座内容包括国内外研究动态介绍、文献综述、新技术与新成果介绍等:肿瘤化疗、放疗的研究进展;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肿瘤分子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肿瘤物理治疗的研究进展;肿瘤标志物的研究进展;肿瘤干细胞的研究进展;肿瘤信号转导与分子靶向治疗;肿瘤生物学的研究进展;肿瘤诊断的研究进展;肿瘤微创治疗的研究进展;肿瘤放射物理学的研究进展;肿瘤多学科治疗的研究进展。主要方式及学分计算:

(1)参加学术讲座或学术讨论会:2学分

参加学院或学校组织的学术讲座 0.1学分/次

参加省级及以上学术会议 0.2学分/次

(2)综述报告或研究进展报告::1学分

要求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做综述报告或科研报告6-8次,其中至少在学科或学院研究生论坛报告2次。由导师组进行考核,考核合格方能获得学分。

在本学科做综述或研究报告 0.3学分/次

在医学院研究生论坛做综述或研究报告 0.4学分/次

在省级以上学会做综述或研究报告 0.6学分/次

(3)课题计划书撰写:1学分

要求博士生在广泛进行文献调研的基础上撰写一份科研基金计划书,要求立题新颖、思路清晰、课题设计合理。由导师组进行评审,评审合格方可获得学分。

4.选修课 不少于2.0 学分

五、教学、临床实践

(一)教学实践(1.5分)(有学分?):由所在专业教研室及导师小组安排,参加教学实践的形式可以是讲课、辅导/领导课堂讨论、带本科生实习、指导硕士生实验等。鼓励博士生讲授大课,作专题学术报告,担任教学秘书。时间累计不少于2月。

(二)临床实践(2.5分)(有学分?):肿瘤学专业临床科室包括外科(胃肠外、肝胆、脑外、乳腺外科等)、内科(心内、呼吸、神经、内分泌、消化等)、放射科、妇产科、耳鼻喉科、急诊重症等临床技能训练与相关科室分别轮转累计6 个月。在导师或上级医师指导下分管一定数量的病床,参加病房值班、专科门诊和疑难病例讨论,鼓励承担相当于总住院医师的医疗和管理工作。要求掌握本专业常见病和一般的疑难病的诊断处理原则。

六、学位论文工作

学位论文工作是对博士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全面训练,是培养博士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环节。博士生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由博士生独立完成,论文应突出科学性、先进性、创造性和系统性,能反映出博士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与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 选题

博士学位论文课题应与导师及所在博士点承担的重大科研项目相结合,重点解决学科前沿领域和医药卫生事业发展中的重要理论、应用基础、高新技术以及重大工程技术等问题。

2. 文献综述

广泛查阅文献资料,在熟悉本学科国内、外动态基础上,结合本单位实际条件,在导师指导下拟定课题,写出文献综述,要求开题前必须完成对不少于60篇相关文献的综述,字数不少于5000字。综述由导师组3位及以上成员进行审核,并给出评定、备案。

3. 开题报告

博士生完成文献综述后,进行初步预实验。在预实验基础上完成开题报告(第二学期末,至迟不超过第三学期初)。博士生的开题报告必须在本学科或相关学科范围内公开进行,由学科负责人或导师(指导小组负责人)组织3~5名相关学科专家对开题报告进行论证,专家中博士生导师的比例不低于50%。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的内容应包括:选题的目的、依据,目前国内外进展的状况,研究的基本内容,采用的方法与手段,预期达到的水平,科研的条件,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进度安排,与本课题有关的工作积累、已有的研究工作成绩;经费预算等。开题起点要求达到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或卫生部课题的水平。开题报告完成后,开题指导小组进行充分讨论评价后,方可确定研究的题目。开题报告及其相关记录存档备案。开题通过后,制定课题研究计划并予以实施。

4. 中期考核

博士生在开题后的论文研究阶段,必须向课题检查组进行论文中期报告(第四学期初),检查组在听取汇报和审核原始资料的基础上给出评价,并对今后工作给予指导。中期报告要求有文字记录备案。

博士生应定期向导师及导师组汇报论文进展情况,及时解决论文研究进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课题得以顺利进行。

课题进展过程中,导师应每月对研究生实验记录的真实性、及时性、完整性、规范性进行检查,并签署意见;研究生所在培养点应定期组织对实验记录质量进行检查。

5. 学位论文预答辩和答辩

博士研究生应在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前1-2个月,由学科组或导师组组织进行公开预答辩。预答辩委员会成员对博士学位论文进行严格、认真的审查,详细指出论文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提出修改意见。毕业论文研究原始记录使用统一的实验记录本,按学院制定的统一审核表,由导师及专家进行审核并备案。预答辩通过后方能正式申请答辩。有关预答辩工作按学校研究生研究生培养相关规定执行。

6. 论文评阅

按《广东医学院研究生管理制度》执行。对论文复制率检测超标的研究生按学校相关规定予延迟答辩等处理。

7. 论文发表

至少公开发表1篇SCI影响因子2分或以上的学术论文。

用于答辩审核的学术论文必须是以学位论文工作取得的科研成果为数据撰写的论著(相关性由导师认定),且作者第一单位必须是广东医学院。

七、学位评定与授予

全日制博士学位研究生学习期满,修满规定的学分、成绩合格,完成教学和临床实践、学位论文等规定的培养环节,达到学校规定的发表论文要求,通过毕业(学位)论文答辩,发给广东医学院博士研究生毕业证书;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通过后,可授予医学博士学位证书。

八、参考书目

1.《内科肿瘤学》第1版,孙燕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2001年;

2.《现代肿瘤学》第3版,汤钊猷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上海, 2011年;

3.《肿瘤生物治疗学》第1版,罗荣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2006年;

4.《癌的侵袭与转移:基础与临床》第1版,高进主编,科学出版社,北京, 2003年;

5.《肿瘤放射治疗学》第4版,殷蔚伯主编,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8年;

6.Ramaswamy Govindanet al,DeVita, Hellman and Rosenberg`s Cancer: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Oncology,6th edition, 2009 ;

7.Mendelsohn J ,et al,Molecular Basis of Cancer (3nd Edition) ,2008

8.中华医学杂志

9.中华肿瘤杂志

10.中国癌症杂志

11.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等;

Nature

Science

Cell

Lancet

Cancer

Jou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Radiation Research

Cancer Reseach

British Jounal of Cancer

Radiotherapy and Oncolog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adiation Oncology

麻醉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实施细则

(专业代码100217 授医学博士学位)

一、培养目标

1. 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心理素质、严谨学风,具备较强的敬业、奉献和团队精神,拥有健康的体魄,以培养具备较强科研能力和临床工作能力的麻醉学高级人才为目标。

2. 掌握麻醉学发展方向、新进展、新知识和新技术,掌握科研设计、科研实施和总结提炼的能力,具备严密的科研思路、创新思维以及判断、处理科研问题的能力,具有撰写SCI科研论文和独立申报国家级科研项目的能力。

3. 具备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培养良好的演讲能力、应变能力和社交能力。

4. 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英语),能熟练查阅和分析外文文献,具有较强的译写和听、说交流能力。

二、研究方向

1. 临床麻醉药理;

2. 危重症医学与脏器保护;

3. 术后急性疼痛向慢性顽固性疼痛转化的机制;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免疫学机制。

三、学习年限和时间安排

学习年限一般为3-5年。

培养时间安排见《广东医学院研究生管理制度》。

四、课程设置

1.公共必修课(8学分):

(1)自然辩证法 40学时 2.0学分

(2)英语 144学时 6.0学分

2.专业课和专业外语(4学分)

①专业课(80学时):

学习麻醉学、危重病医学和疼痛诊疗学的基础理论和临床知识。由副教授职称以上专家组成授课小组,采用阅读文献自学为主、教师授课、研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论文答辩前由二级学科统一考试取得成绩。主要达到深入了解本学科的当前发展动态和培养研究能力的目的。

② 专业英语(80学时)

由副教授职称以上专家组成授课小组,采用教师授课为主、阅读文献自学、研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论文答辩前由学院组织考试取得成绩。

3. 学术讲座 (不低于4学分)

具体见《临床医学新进展系列讲座课程设置方案》(附件)

此外,博士生每周应参加并轮流主持学科内部的科研讨论会及查新报告会各一次。博士生应每年报名参加全国麻醉年会“博士论坛”报告,应至少向国外麻醉年会如美国麻醉医师年会(ASA年会)、欧洲麻醉医师年会等投送参会论文一次。

4.选修课 不少于2.0 学分

五、教学、临床实践

(一)教学实践:由所在专业教研室及导师小组安排,参加教学实践的形式可以是参加教研室集体备课、讲课、辅导/领导课堂讨论、带本科生实习、指导硕士生实验等。鼓励博士生讲授大课,作专题学术报告,担任教学秘书。教学实践时间累计不少于2月。

(二)临床实践:在导师或上级医师指导下完成部分亚专业麻醉的临床培训。参加值班、住院医师读书报告及疑难病例讨论,鼓励承担相当于总住院医师的医疗和管理工作。博士生三年内应至少主持科内病例讨论一次,申请参加市内或全国年会病例讨论一次。要求掌握本专业常见手术麻醉以及部分亚专业麻醉处理的原则。时间累计不少于半年。

六、学位论文工作

1. 选题

学位论文选题应与导师和所在学科点承担的科研课题紧密结合,要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或应用前景。鼓励选择直接面向经济建设和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课题。

2. 文献综述

应通过广泛查阅文献资料,在熟悉本学科国内、外动态基础上,写出文献综述。

3. 开题报告

结合本单位实际条件,在导师指导下拟定课题,进行初步预实验。在预实验基础上完成开题报告(第二学期末,至迟不超过第三学期初)。开题起点要求达到申报省市级科研课题的水平。开题通过后,制定课题研究计划并予以实施。

4. 中期考核

博士生在开题后的论文研究阶段,必须向课题检查组进行论文中期报告(第四学期初),检查组在听取汇报和原始资料审核的基础上给出评价,并对今后工作给予指导。

博士生应定期向导师及导师组汇报论文进展情况,及时解决论文研究进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课题得以顺利进行。

课题进展过程中,导师应每月对研究生实验记录的真实性、及时性、完整性、规范性进行检查,并签署意见;研究生所在培养点应定期组织对实验记录质量进行检查。

5. 预答辩和答辩

博士研究生应在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前1-2个月,由学科组或导师组组织进行公开预答辩。预答辩通过后方能正式申请答辩。

6. 论文评阅

按《广东医学院研究生管理制度》执行,对论文复制率检测超标的研究生按学校相关规定予延迟答辩等处理。

7. 论文发表

毕业前应公开发表SCI影响因子2分或以上的学术论文1篇。

七、学位评定与授予

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学习期满,修满规定的学分、成绩合格,并完成教学和临床实践、学位论文等规定的培养环节,达到学校规定的发表论文要求,通过毕业(学位)论文答辩,发给广东医学院博士研究生毕业证书;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通过后,可授予医学博士学位证书。

八、参考书目

1.《现代麻醉学》第3版,庄心良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

2.《心血管麻醉和术后处理》第2版,孙大金主编,科学出版社,2011年

3.《神经外科麻醉学》第1版,王恩真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年

4.《麻醉药理学基础与临床》第1版,叶铁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年;

5.《生物统计学基础》第3版,凌莉主译,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

6.《疼痛学》第1版,韩济生主编,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2年

7.《循证临床麻醉学》第2版,杭燕南等主译,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

8.《麻省总医院危重病医学手册(翻译版)》第4版,杜斌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9.《麻省总医院临床麻醉手册(中文翻译版)》第8版,王俊科等主译,科学出版社,2012年

10. Miller’s Anesthesia,7th Ed,Ronald D. Miller, 2009

11. Basics of anesthesia,5th Ed,Ronald D. Miller, 2006

12. Clinical Anesthesiology 4th Ed,G.Edward Morgan, 2005

13. Anesthesia and Critical care ,5th Ed,Chirs Dodds, 2003

14. Textbook of pain 5th Ed,McMahon,2005

急诊医学博研究生培养方案实施细则

(专业代码:100218授医学博士学位)

一、培养目标

1. 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 掌握有关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对本学科的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有深入的理解,熟悉并了解相关学科的重要理论和技术。

3. 培养博学多才,在本领域具有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熟悉本学科的最新研究状况及发展趋势;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能力,在本领域中做出创新性成果的高层次创造性人才。

4. 胜任本学科高校讲师和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所承担的教学及科研任务。

5. 熟练掌握和运用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并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6. 身心健康。

二研究方向

1. 脓毒症发病机制及其治疗;

2. 急性肺损伤的机制及临床治疗;

3. 脓毒症患者心功能损害机制和保护策略的研究;

4. 急性肾损伤及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

三、学制与学习年限

年限3-5年

培养时间安排见《广东医学院研究生管理制度》。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

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

博士生课程总学分应修满20 学分,课程设置如下:

1. 公共必修课(8学分)

自然辩证法 40学时 2.0学分

英语 144学时 6.0学分

2. 专业课与专业外语(4学分 )

专业课(80学时):学习重症医学涉及的感染、营养支持、器官功能支持等基础与临床研究的国内外最新进展。由副教授职称及以上职称专家组成授课小组,采用教师授课为主、阅读文献自学、研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论文答辩前以考试取得成绩。

专业外语(80学时):教师授课,阅读文献自学、撰写文献综述、研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论文答辩前按二级学科或三级学科组织考试取得成绩。

3. 学术讲座 (不低于4学分)

1、具体见《临床医学新进展系列讲座课程设置方案》(附件)

2、科内专业课讲座:

(1)MODS的病理生理、临床诊断、监测及治疗原则;

(2)重症患者感染控制及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3)重症患者呼吸功能障碍及呼吸支持技术;

(4)ARDS机械通气策略;

(5) 血流动力学监测;

(6) 循环支持技术、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

(7)肠功能障碍原理及肠粘膜保护策略;

(8)血液、凝血系统功能障碍的处理血制品的应用;

(9)肝肾功能障碍机制;

(10)器官功能保护、血液净化及其进展;

(11) 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的处理原则;

(12) 脑功能监测、脑保护策略;

(13) 重症患者营养支持。

五、教学、临床实践

教学实践:由所在专业教研室及导师小组安排,参加教学实践的形式可以是讲课、辅导/领导课堂讨论、带本科生实习、指导硕士生实验等。鼓励博士生讲授大课,作专题学术报告,担任教学秘书。时间累计不少于2月。

临床实践:在导师或上级医师指导下分管一定数量的病床,参加病房值班、疑难病例讨论,鼓励承担相当于总住院医师的医疗和管理工作。要求掌握本专业常见病和一般的疑难病的诊断处理原则。时间累计不少于6月。

六、学位论文工作

学位论文工作是对博士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全面训练,是培养博士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环节。博士生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由博士生独立完成,论文应突出科学性、先进性、创造性和系统性,能反映出博士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与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 选题

博士学位论文课题应与导师及所在博士点承担的重大科研项目相结合,重点解决学科前沿领域和医药卫生事业发展中的重要理论、应用基础、高新技术以及重大工程技术等问题。

2. 开题报告

博士生应通过广泛查阅文献资料,在掌握本学科国内、外动态基础上,结合本单位实际条件,在导师指导下自行拟定课题,写出文献综述、进行初步预实验。在预实验基础上完成开题报告(第二学期末,至迟不超过第三学期初)。开题起点要求达到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或卫生部课题的水平。开题通过后,制定课题研究计划并予以实施。

3. 中期检查

博士生在开题后的论文研究阶段,必须向课题检查组进行论文中期报告(第四学期初),检查组在听取汇报和审核原始资料的基础上给出评价,并对今后工作给予指导。

博士生应定期向导师及导师组汇报论文进展情况,及时解决论文研究进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课题得以顺利进行。

课题进展过程中,导师应每月对研究生实验记录的真实性、及时性、完整性、规范性进行检查,并签署意见;研究生所在培养点应定期组织对实验记录质量进行检查。

4. 学位论文预答辩

博士研究生应在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前1-2个月,由学科组或导师组组织进行公开预答辩。预答辩委员会成员对博士学位论文进行严格、认真的审查,详细指出论文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提出修改意见。预答辩通过后方能正式申请答辩。有关预答辩工作按学校研究生研究生培养相关规定执行。

5. 论文评阅与答辩

按《广东医学院研究生管理制度》执行。对论文复制率检测超标的研究生按学校相关规定予延迟答辩等处理。

6. 论文发表

至少公开发表一篇SCI论文(IF≥2)。

七、学位评定与授予

全日制博士学位研究生学习期满,修满规定的学分、成绩合格,完成教学和临床实践、学位论文等规定的培养环节,达到学校规定的发表论文要求,通过毕业(学位)论文答辩,发给广东医学院博士研究生毕业证书;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通过后,可授予医学博士学位证书。

具体按照学校的有关规定执行。

八、参考书目

1.《重症医学》,何志捷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2.《实用危重症医学》,万献尧等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

3.《麻省总医院危重病医学手册》,杜斌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4.《通用危重病急救医学》,王今达,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

5.《危重病监护治疗学》,俞森洋主编,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6.《ICU主治医师手册》,邱海波主编,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7.《王正国创伤外科学》,王正国主编,科学技术出版社

8. Intensive Care Medicine

9.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10.Critical Care Medicine

11.shock

12.Lancet

13.Science

14.Nature

15.Appl Physiology

16.Respire Critical Care Medicine

临床检验诊断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实施细则

(专业代码:105108 授医学博士学位)

一、培养目标

1. 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严谨的学术作风,较强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 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对本学科的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有深入的理解,熟悉并了解相关学科的重要理论和技术。

3. 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和创业精神。

4. 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英语),要求较熟练阅读本专业的英语资料,具有一定的译写和听、说交流能力。

5. 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身体健康。

二、研究方向

1. 临床病理诊断;

2. 鼻咽癌的分子诊断;

3. 临床生化检验;

4. 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检验。

三、学习年限

临床医学博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有特殊原因不能按期完成各项学习任务者,最长允许延长学习时间2年,如仍不能达到培养要求者,按结业处理。

第一学期主要用于外语和理论课程学习,其余时间主要用于从事临床实践和学位论文工作,强调重点培养博士研究生的独立科研工作能力,完成具有创造性科研成果的学位论文。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

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

博士生课程总学分应修满20 学分,课程设置如下:

课程设置如下:

1、公共必修课(8学分)

(1)自然辩证法 40学时 2.0学分

(2)公共英语 150学时 6.0学分

2. 专业课与专业外语(4学分 )

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课(80学时):学习临床检验诊断学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临床知识,了解学科新进展。由正高职称专家组成授课小组,采用教师授课为主,结合阅读文献自学,小组、班研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程学习。在以考试、考核相结合的形式取得成绩。

医学专业外语:一定的专业课教师授课,结合阅读文献自学、撰写文献综述、研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有考核小组或专业课教师组织考核取得成绩。

3. 选修课 (不低于2学分)

(1)医学统计学:4学分

(2)文献检索:1学分

(3)临床流行病学:1.5学分

(4)病理学:3学分

(5)局部解剖学:2.5学分

(6)仪器分析:3学分

(7)生物信息学:1.5学分

(8)临床药理学:2学分

(9)肿瘤学基础:1.5学分

(10)干细胞与组织工程:2学分

(11)医学分子生物学及实验技术:5.0学分

(12)细菌耐药性监测:1学分

(13)细胞与分子免疫学:1.5学分

(14)临床危重病医学:2.5学分

(15)医学免疫学:3学分

(16)实验动物学:1.5学分

(17)免疫组织化学:1.5学分

(18)生理实验科学:1.5学分

(19)同位素技术:1.5学分

(20)其它待开设的选修课程

4. 学术讲座 (不低于4学分) 按照2012年《关于研究生讲座学分管理的暂行规定》执行。拟开设讲座见下:

(1)新型Th细胞亚群的研究进展及其在临床医学中的意义;

(2)树突状细胞研究进展及其在抗感染免疫中的作用;

(3)共信号网络对T细胞活性的调节作用及其在肿瘤免疫逃逸中的作用;

(4)天然免疫识别分子的研究进展;

(5)NK细胞的研究进展及其在临床医学中的意义;

(6)肿瘤免疫研究进展;

(7)移植免疫研究进展;

(8)肿瘤的生化检验诊断标志物进展;

(9)病毒检测与抗病毒药物研究进展;

(10)慢性传染性疾病的分子诊断进展 ;

(11)miRNA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12)衰老相关疾病分子诊断进展 ;

(13)宫颈癌癌前病变演进的分子病理诊断;

(14)鼻咽癌放疗后复发的分子病理监测;

(15)血液病毒载量对病毒相关肿瘤的诊断意义;

(16)基因甲基化检测在肿瘤诊断中的意义;

(17)新型抗菌药物的研究进展;

(18)细菌生物被膜研究进展;

(19) 病原寄生虫与宿主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

(20) 寄生虫感染及其对宿主的免疫干预;

(21) 临床病毒学检验方法的进展。

五、教学、临床实践

教学实践:由所在专业教研室及导师小组安排,参加教学实践的形式可以是讲课、辅导/领导课堂讨论、带本科生实习、指导硕士生实验等,也可以是面对教研室/研究生(所)师生的专题讲座,或者是面对全校师生的专题讲座。鼓励博士生担任教学秘书、科研秘书,参加所在科室的教学、科研管理工作。也要按照导师要求,定期或不定期举行各种形式的学术报告会,讨论会提高组织表达能力。

临床实践:在导师或教学医院有关科室的上级医师指导下,参加相关研究方向学科的临床病例讨论、赌片活动等,熟悉临床实验室管理和临床检验质量控制的基本环节,参与指导研究生或本科生的临床实习工做。。

六、学位论文工作

学位论文工作是对博士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全面训练,是培养博士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环节。博士生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由博士生独立完成,论文应突出科学性、先进性、创造性和系统性,能反映出博士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与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 学位论文课题选题

博士学位论文课题应与导师及所在学科点承担的重大科研项目相结合,重点解决学科前沿领域和医药卫生事业发展中的重要理论、应用基础、高新技术以及重大工程技术等问题,特别是疾病实验室诊断的新技术、新方法。鼓励选择具有一定风险的、对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有重要意义的课题。要从课题的选题、立项论证、科研课题申请、研究项目的执行、项目进展总结、结题报告等多个环节入手,通过学位论文的撰写、答辩,系统地培养博士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和组织科研活动的能力。

2. 开题报告

博士生应通过广泛查阅文献资料,在掌握本学科国内、外动态基础上,结合本单位实际条件,在导师指导下自行拟定课题,写出文献综述、进行初步预实验。在预实验基础上完成开题报告(第二学期末,至迟不超过第三学期初)。开题起点要求达到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或卫生部课题的水平。开题通过后,制定课题研究计划并予以实施。

3. 课题中期检查

博士生在开题后的论文研究阶段,必须向课题检查组进行论文中期报告(第四学期初),检查组在听取汇报和审核原始资料的基础上给出评价,并对今后工作给予指导。

博士生应定期向导师及导师组汇报论文进展情况,及时解决论文研究进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课题得以顺利进行。

课题进展过程中,导师应每月对研究生实验记录的真实性、及时性、完整性、规范性进行检查,并签署意见;院系应定期组织对实验记录质量进行检查。

4. 学位论文预答辩

博士研究生应在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前1-2个月,由学科组或导师组组织进行公开预答辩。预答辩委员会成员对博士学位论文进行严格、认真的审查,详细指出论文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提出修改意见。预答辩通过后方能正式申请答辩。有关预答辩工作按学校研究生研究生培养相关规定执行。

5. 论文评阅与答辩

按《广东医学院研究生管理制度》执行。对论文复制率检测超标的研究生按学校相关规定予延迟答辩等处理。

博士生在学期间应学习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或卫生部课题,完成一份合格的课题申报书;积极参加高水平的学术活动;至少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博士生在读期间至少以第一作者发表一篇SCI论文(IF≥1)。

七、学位评定与授予

全日制博士学位研究生学习期满,修满规定的学分、成绩合格,完成教学和临床实践、学位论文等规定的培养环节,达到学校规定的发表论文要求,通过毕业(学位)论文答辩,发给广东医学院博士研究生毕业证书;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通过后,可授予医学博士学位证书。

具体按照学校的有关规定执行。

八、参考书、刊目录

1. 《免疫学前沿》曹雪涛 主编;

2. 《医学免疫学(研究生用)》龚非力主编:;

3.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金伯泉 主编;

4. 《常见恶性肿瘤治疗进展——鼻咽癌》潘建基,陆嘉德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5. 《临床寄生虫检验学》张进顺、高兴政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0第一版。

6. 《现代微生物生态学》池振明 主编 科学出版社 2010.1第二版;

7.《DNA甲基化与宫颈癌的研究进展》巫剑红,代荫梅..医学综述2011,17(20):3081-3084.

8. 《BROCK微生物生物学科学》M.T.Madigan 主编出版社2009.1第一版;

9. 《生物安全——原理与准则》Diane O.Fleming 主编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0.1第一版;

10. 《微生物生物膜与感染》周学东、施文元 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4第一版;

11. 中华医学检验杂志;

12.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13.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14.实用医学杂志

15.国际妇产科学杂志

16.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17. 免疫学杂志;

18. 中国免疫学杂;

19. 临床检验杂志;

20. 现代免疫学杂;

21. Expert review of molecular diagnostics;22.Carey O.Cunningham. Molecular Diagnosis of Salmonid Diseases.

Springer, 2002. ISBN 1402005067, 9781402 005060;23.Phil Jevon. Clinical Diagnosis John Wiley & Sons, 2011 ISBN1444

335162, 9781444335163;

24. Journal of Molecular Diagnosis and Therapy;

25. Journal of molecular diagnostics;

26. Diagnostic molecular pathology;

27. Nature Review Immunology;

28.Immunology review;

29.The Jounal of Immunology;

30.Current Oppinion in immunology;

31. Annual review of immunology;

32. Clinical immunology;

33. David Male, Jonathan Brostoff, David Roth & Ivan Roitt. Immunology 7thEdition;Nature Immunology;